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海明威 《游艇业》2009,(12):115-115
来自古巴的渔夫圣地亚哥经历了一无所获的85天,终于在海上遇到了一条传说中的大马林鱼,他驾驶着小船,追逐了两天两夜,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但上天对他的考验并未结束——他遇上了鲨鱼,老人从一个猎手变成了“猎物”。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幅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  相似文献   

2.
救生圈一般用较轻的水松木制成,星圆环形,是重要的船用安全设备之一。有人认为,救生圈也是从欧美传来的“舶来品”。其实,救生圈我国古已有之。当然,最初的救生圈非常简陋,只不过是一串干葫芦罢了。古人看到老熟于枯了的葫芦落在水中,浮力很大,由此得到启发,利用它来作渡江过河的工具,既轻快又安全,被称为腰舟”。《易经》上载有“包荒,用冯河”的话,根据郭沫若的解释,就是“用葫芦瓢渡  相似文献   

3.
Andy 《游艇业》2012,(7):76-79
它的身形与大白鲨不二,在水中急速驰骋身姿矫捷;撕裂了海面,击破了浪花,忽而下潜,忽而腾空跃起。这不是真正的白鲨,也不能称其为游艇,这是美国鹰耐斯公司生产的一种鲨鱼艇。它的诞生从此颠覆了我们对于游艇的概念:在海中驰骋的不一定就是游艇,也可能是鲨鱼艇,它像是可以潜水的过山车。  相似文献   

4.
聚氨酯泡沫塑料应用于船用救生圈、救生衣的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研究与试验概况船舶屡有发生海损事故,为保障船员、旅客的生命安全,作为个人救生设备的救生圈和救生衣的性能必须进一步提高。笔者首先捐弃救生圈(衣)惯用的聚苯烯或聚氯乙烯内芯材料。反复试验F11(发泡剂)、硅油、聚醚树脂、有机矽、PAPI(多苯基甲烷多异氰酸酯)等配方后,最后研制成A、B料双组份现场发泡成型的聚氨酯新型救生圈(衣)内芯浮力材料,然后将成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使救生圈(衣)的浮性和实船使用性能等有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科海拾贝     
《航海》2002,(6)
挪威研制会跟踪的救生圈 挪威研制出一种可供海洋游泳者使用的跟踪救生圈。 该救生圈的边缘装有4个可旋转的塑料接收翼,圈内装有不透水的微型无线电装置。游泳者可先把小型无线电发报机戴在手上,遇险时只要打开发报机,救生圈就会自动前去营  相似文献   

6.
红海中有一种个头不大、身体扁平的鱼,人们给它起了个外号,叫“蒙依萨依的脚后脚”,令人惊叹的是,就是它,连凶猛的鲨鱼也奈何不得,只能望之,而不能吞食。这种鱼用以保护自己的,既不是锋利的刺,也不是坚硬的盔甲,而是一种“秘密武器”:当鲨鱼把它吞到嘴里的时候,它就立刻分泌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一下子就能把鲨鱼的上下颚麻痹,使它只能张着,而不能合拢。这时,它就立即逃出“虎口”,安  相似文献   

7.
鲨鱼食性贪婪,游动迅速,称海中一霸。人类捕获最大的一条鲨鱼长达23米,重5吨多,至今发现的300多种鲨鱼中,最可怖的莫过于白鲨了,它身长约11米,牙齿锋利,一张血盆大嘴,能把大海龟吞掉,还不时潜入滨海浴场袭击游泳  相似文献   

8.
仿生涂层     
《船艇》1990,(6)
英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地完成了首次表面处理技术的实地试验。该技术主要是仿制鲨鱼的微型罗纹表皮以减少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运动所受到的阻力和所产生的噪声。该方法通过在加热和加压的条件下的特殊加工,直接在合适的涂层上模压罗纹。获  相似文献   

9.
独木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只。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已懂得截取树木,掏空为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而用木板造船,那很可能是商代才出现的。台湾的高山族到现代还在使用这种独具一格的独木舟。这种独木舟作为高山族水上交通运载工具在清代流行于台湾北部基隆、中部日月潭和东海岸一带。高山族的平埔人称之为“艋胛”、“蟒甲”或“莽葛”。它用整段树干挖制成小船形。基隆一带的,两侧还用山藤条缚上木板,以增加其载重量和稳定性。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记载:“蟒甲,独木挖空,两边翼以木板,用藤缚之”。这种独木舟也有用台湾特产樟木、黑心木为  相似文献   

10.
子母船     
李有观 《航海》2009,(2):42-43
英国一家造船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子母船。这种船从整体上看只是大船上装载着一艘小船,但与其他类型的船相比,小船的收放不需要借助吊艇架或起重设备,而且母船也不必部分下潜到水中。在母船带着小船一起航行时,小船处于母船尾部的一个装有滚轮轨道的舱内,舱门就是母船尾封板,小船的艏部通过绞盘与母船锁紧,而且此时在装小船的舱内有一定数量的水。  相似文献   

11.
小船稳性核核的关键环节是准确确定船舶重心位置。本文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分析指出了倾斜试验应用在小船上的局限性,巧妙构思了称重法原理及试验装置替代倾斜试验。称重法排除了倾斜试验中风、浪、流等几乎所有不确定因素,不仅提高了小船重心位置和重量精度,还使试验过程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  小锭 《航海》1997,(2):39-41
加布林鲨鱼是一种凶猛的噬人鲨。它那锐利的牙齿.就像一把把直立的三角刮刀.寒光闪烁:特则是它的鼻吻比以凶猛残忍著称的虎鲨还要长还要尖.样于十分可怖狰拧,让人不寒而栗。这种加布林鲨鱼由于只在深海活动,而且尖牙利齿,凶猛异常.所以人们都习惯地叫它“魔鬼鲨”,至于它的皋名倒很少有人知道。  相似文献   

13.
防鲨新探     
1983年夏天,21岁的安德鲁在佛罗里达沿海作冲浪运动时,冲浪板突然被水中什么东西撞了一下。落水后,他感到脚上一阵剧疼,低头一看,只见不远处有一条约六英尺长的鲨鱼。他惊恐地大叫起来,幸亏朋友们立即把他拖上船。送到医院后,他脚上绞了220针。  相似文献   

14.
邵康英 《航海》1998,(6):39-40
鲨鱼的种类很多,世界海洋中至少有350多种-鲨鱼,在古代叫做鲛、鲛鲨、沙鱼,号称“海中狼”。鲨鱼食肉成性,凶猛异常,连“海中之王”鲸鱼,见了它也得退避三舍。它那食饵时的贪婪凶残本性,给人们留下了可怕的形象-它可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嗅觉探测食物存在的方向和位置。  相似文献   

15.
正3月10日上午11时左右,广州海事局花都海事处执法人员在金沙洲大桥水域巡航时,在金沙洲大桥桥墩下发现一落水人员漂浮在江面,仅靠双手抓着桥墩旁的铁梯,情况十分危急。执法人员立即驾驶海巡船从下游位置慢慢靠近落水者,同时向该男子抛出了救生圈,待落水者抱紧救生圈后收紧绳子,迅速把他拉到海巡船旁边,与闻讯赶来的广州水警一起合力把落水者救助上船。  相似文献   

16.
微气泡减阻理论分析及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船舶和气艇的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引入微气泡的方法可减小船在水中的摩擦阻力。这里提出了研究课题的设想,提出了边界条件和控制方程,并对方程进行了初步处理。  相似文献   

17.
提高船舶和气艇的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引入微气泡的方法可减小船(或艇)在水中的摩擦阻力.这里提出了研究课题的设想,提出了边界条件和控制方程,并对方程进行了初步处理.  相似文献   

18.
桥梁防撞装置中有主要防御船撞桥墩的、船撞上部结构的;有在撞上时桥墩直接受力的和桥墩不直接受力的;有只保护桥的和既保护桥又保护船的等各种不同分类法。本文着眼于主通航孔以外的辅助墩、过渡墩、水中引桥墩等的防撞,这部分桥墩通常占有较宽的水面,是小船的航道。本文提出一种方式是:既能拦住大船又不妨碍小船通行,而且能在几百米范围内为水中各墩防撞的柔性缆索吸能方式。本文阐述其原理、措施和某些重要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挪威海难打捞公司研制了一种无线电控制的自动行走的救生圈。这种救生圈有内外两层,充以压缩空气,外圈边缘有四个塑料翼,另外还有一个无线电讯号接收装置,信号控制器做成手表样式随身带在手腕上,而救生圈平时是浮在水面上的。当遇难者落水时,即可马上按动手腕上的控制器,无线电讯号接通,救生圈的外层压缩空气即可带动塑料翼,向发出求救讯号的方向划水前进,直接到达遇难者的身边;外圈的  相似文献   

20.
唐黎标 《航海》2003,(6):26-28
太平洋鲨鱼岛以西的科立史洋面,暗礁漩涡多,海兽鲨鱼多,人和船如果误入这片洋面,不是被飓风和海浪送入地狱,便是让鲨鱼和海兽要去性命。当地的渔民和水手都称它为“死亡之海”,谁也不愿到那儿去。 基娜和尼里克是澳大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