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近年来,甘肃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新时期下,对甘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特征,研判当前甘肃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及要求,研究提出甘肃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定位和总体布局方案,并对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交通运输行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等问题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本文结合甘肃省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对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平台架构进行研究设计,旨在实现交通运输行业数据汇聚和共享,逐步形成行业大数据应用环境,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性综合运输大通道的规划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红刚 《公路》2008,(4):126-130
在国家相关规划的指导下,对运输枢纽和运输通道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证,并从履行西部运输区域合作12 1框架协议和发展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的角度出发,结合甘肃交通区位条件及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特点,提出了按照"点—轴渐进式开发"、"以点带线、以线串点"的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结构型式,构建区域性综合运输通道体系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依此提出了甘肃省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体系主体框架的总体布局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监管力度,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平稳运行已经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内容,甘肃省地处西部交通枢纽,地形复杂,又有众多旅游胜地,对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事先预防、事发发现和事后展开应急处置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在调研分析甘肃省交通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交通运输协调和应急指挥系统框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期间吉林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设备规模将呈现跨越式增长。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建、管、养、运"的协调发展,把已形成的交通运输系统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服务好,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规模效益,是信息化工程发挥实效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6.
<正>9月17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听取了《公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综合运输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汇报。他强调,"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要切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把握发展先行官的新定位,全力贯彻好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坚持统筹协同、深化政策研究,求真务实、科学论证,努力编制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正处于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优化网络布局的关键期,提质增效升级的转型期,我国交通运输将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划。"十三五"综合运输规划的出台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中提出了"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概念,十九大也提出了现代化运输的理念。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现代化提出以后,公路运输怎么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又对商用车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以下是综合运输研究所的一些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信息化建设对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秦皇岛市交通运输信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秦皇岛市交通运输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是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交通运输管理领域,使交通运输和管理智能能化、信息化、社会化。它是当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科技的前沿,是二十一世纪现代交通运输与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美国、日本和欧洲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员加紧研究,希望在未来的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本文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对我国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在2010年国家道路安全行动计划的启动、高铁的飞速发展、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治理、大飞机项目的实施、物联网的提出,以及在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中,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的发挥和生命线作用,都标志着我国的交通运输进入了信息化、安全化、重载化和可持续发展时代,并向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交通运输信息化深入发展,深层次数据共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建设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文中首先介绍了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数据采集交换原则、数据采集交换内容与特点以及数据采集交换方案,提出了数据采集交换体系架构,并针对交通运输行业特性设计了数据采集交换平台,对提出的数据采集交换体系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2.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是道路运输的组成部分,对确保交通运输安全起着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文章对甘肃省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行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对甘肃省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建设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文中介绍了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交通运输交换共享的信息资源特点和要求、数据交换模型和结构、数据交换方案,通过方案比选,确定选用基于中间件的数据交换方式,并提出了平台架构,阐述了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交通运输占据重要地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生活建设。因此,完善与优化交通运输建设是当务之急,这对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推进经济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互联网技术应用视角展开,研究交通运输在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内容,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分析亟待解决方面,并运用相关技术施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施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整理记录,以便于查阅,这都对于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具备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匹配度不高、适应性不强及对城镇化发展支撑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分析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关系,梳理了"推动型"、"同步型"、"拉动型"三种发展策略之间的关系,构建协调发展策略匹配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算法进行发展策略优选,并在四川省进行实例验证,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对外交通运输方式及城市间实现高效衔接的关键环节,枢纽信息化服务是支撑枢纽高效协同运行和保证旅客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总结了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信息服务需求,剖析了枢纽信息服务发展路径,梳理了现阶段枢纽信息化服务发展状况,探索了枢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枢纽信息化服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7.
《驾驶园》2011,(6):29-29
5月12日,由交通运输部主办,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共同承办,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协办的"全国道路运输客运企业高新技术应用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并肩·致远",旨在为我国道路客运发展注入科技动力,在道路客运业交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切实提升管理效率提供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要闻     
《上海公路》2015,(2):3
<正>交通运输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评价研究"通过验收近日,交通运输部软科学项目"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评价研究"通过验收,该项目是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联合承担。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该项目通过对综合运输规划、综合客运枢纽以及海铁联运三个专题的分析,提出了推进综合运输发展的新思路,并首次提出了综合运输示范区的概念。项目从交通受众角度,围绕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行业管理三大方面,构建了综合运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7个和三级指标18个。该指标体系还分别在武汉和重庆开展了实证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高速公路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超过14万公里。其中山区高速公路的桥隧比普遍在60%~70%,极端特殊情况下,可高达90%[1],并且信息化管理程度也在逐年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在《"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智能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将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贯穿于交通运行服务的各个环节,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基于BIM技术的高速公路隧道全新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即通过建立高速公路隧道全真三维模型,并将模型与数据库中所有相关设计变更图纸、施工和运营管理维护信息等相关联,真实全面地在管理平台中展现隧道资产和运营管理状况,以提高隧道现代化安全运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刘露 《公路交通科技》2013,(10):324-326
低碳交通发展呼唤智能信息化,交通运输部大力加强交通低碳科技研发与推广,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与信息化建设。本文通过探讨交通信息化的实现技术及网络融合,进而提出构建交通信息化平台的方案和措施,以真正实现低碳交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