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组合桩是钢筋混凝土桩芯插入水泥土搅拌桩复合而成的新型桩。因组合桩承载力影响因素复杂,其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各异。为此,依据各地试验数据并参照各地规程及组合桩承载力机理,通过对桩长范围内的平均侧摩阻力和极限承载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引入桩周侧摩阻力调整系数ηs,提出了组合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公式。通过分析每一组试验的ηs平均和qsp平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拟合出ηs平均和qsp平均的关系曲线,并通过各个桩理论承载力和试验承载力散点图的对比,表明所提出的组合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不仅符合实际,而且计算简单,有利于工程人员掌握使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9根螺旋钢管桩的抗拔静载试验,选取合理的抗拔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分析了叶片个数、叶片直径、桩径、是否注浆等因素对螺旋钢管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提出螺旋钢管桩抗拔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对理论与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一般在20%以内,说明螺旋钢管桩基础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比较接近于实际情况,即所提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可用于估算螺旋钢管桩基础的抗拔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应用抗拔桩,以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为研究对象,分析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异较大的问题,基于变形破坏面形式对抗拔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场试验,对各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标准模型,Meyerhof模型和Das模型均忽略桩的自重,计算值偏小,适用于长径比不大的抗拔桩:Chattopadhyay模型计算方法可行,但过程较复杂,适合砂性土层,Shanker模型考虑桩入土深度与桩径比值的关系,当比值大于20时计算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倒圆锥台考虑了桩的自重,Kotter模型基于Kotter方程计算,水平条分法假设破坏面为曲面,并根据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承载力,其计算值均与Vesic测试试验结果比较接近,且适用于各种土层条件下承载力的计算,均可作为计算等截面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程  戴公连 《中外公路》2008,28(1):28-32
以理想弹塑性力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数值技术对工程实例摩擦桩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运用桩土共同作用的接触非线性计算模型实现摩擦桩承载力求解的新方法,通过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确定高边坡摩擦桩承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现有规范对高边坡摩擦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不明确的情况下,通过对不同设计参数,高边坡摩擦桩承载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高边坡摩擦桩受力特点,为高边坡摩擦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该文利用单桩静载试验的试验数据,用双曲线法推算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并用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用双曲线法预测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简单、实用、拟合精度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黄土地区摩擦桩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分别进行静载试验及数值分析,计算得出桩顶沉降值、极限承载力、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荷载分担比等参数的分布情况。数值分析与现场试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达到预估最大加载量时,桩顶沉降值误差仅为3.34%,桩端荷载分担比仅相差0.07%;确定的极限承载力误差为0.01%;数值分析所得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良好。证明所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较为贴近工程实际,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在宁江松花江特大桥试桩中采用模拟试验法和自平衡试验法两种方法测试桩基承载力,其中模拟试验法是通过室内中型剪切试验确定桩身与各地层间的c,φ值,从而得出桩侧摩阻力,由桩端弱风化泥岩三轴试验确定桩端承载力,两者之和为桩基承载力。通过模拟试验法与自平衡法对桩基承载力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出计算更简单、效果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依托海南产业园项目,开展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及理论研究。首先依据规范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值,并依据CASE法承载力计算,得出桩基极限承载力测试理论值;然后给出地基土以及单桩试验检测参数值,对S-1、S-7、S-11、S-15、S-17、S-22等6根基桩进行试验研究;最后分析基桩在静载作用下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将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基桩的极限承力均满足要求;在基桩桩径相同,入土深度不同的情况下,基桩沉降量随入土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桩基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CASE法计算桩基极限承载力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多,各种因素间又相互作用,很难准确地计算其复合地基承载力。现行最准确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方法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耗时长,很难满足现场施工质量实时检测及工程进度的需求。本文在总结分析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复合地基承载力预测模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来预测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方法是可行的,为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快速设计检算提供了一种人工智能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其P—s曲线拟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体工程为背景,通过载荷试验,对高压旋喷桩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某P-s曲线的低压力阶段进行3种拟合,预测高压力阶段的P-s曲线,并在另外4条P-s曲线中应用.结果表明:旋喷桩单桩承载力实测值比计算值偏大;旋喷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实测值比计算值偏小,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的取值对计算值有一定影响;用三次多项式拟合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具有相当好的精度,能为确定旋喷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时,搅拌桩承载力设计一般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91)中的经验公式计算。由于双向搅拌桩采用了全新的施工工艺,其成桩质量较好,承载力较传统搅拌桩有一定的提高,应用规范公式估算的承载力值偏于保守。通过某高速公路施工场地的CPTU(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指标和双搅桩单桩荷载试验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用CPTU指标估算双搅桩单桩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经验公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结合后压浆灌注桩与常规灌注桩的静载对比试验,分析了桩端压浆灌注桩的作用机理及后压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的可靠性.结果证明,采用规定的增强系数计算所得的单桩轴向受压容许承载力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针对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随时间延续而增长的现象,基于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的面积比公式,分别对桩体和桩周土体承载力的时效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考虑时效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并给出了公式中重要参数的参考值.最后结合某一工程实例,对一具体的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进行时效分析,其结果表明,在进行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时考虑时效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轩勇  刘军勇 《路基工程》2013,(3):97-101
结合实体公路工程,通过现场试验段土压力监测,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值;结合破坏模式,对其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粒料桩复合地基按照土体先破坏计算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值,接近现场载荷试验结果,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通过桩墩间土压力进行计算确定;不论是强夯置换砾石墩还是振动砾石桩,其破坏形式是桩(墩)间土先破坏引起的整个复合地基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罗爱华 《中南公路工程》2006,31(6):21-23,28
针对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随时间延续而增长的现象,基于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的面积比公式,分别对桩体和桩周土体承载力的时效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考虑时效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并给出了公式中重要参数的参考值。最后结合某一工程实例,对一具体的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进行时效分析,其结果表明,在进行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时考虑时效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静压试桩是一种直观确切反映摩擦桩承载力的方法.文中简述现场静压试桩试验方法,分析了粘性土层中摩擦型灌注桩的承载力-变形特征,并对桩侧极限摩阻力及桩端承载力的取值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红层软岩钢管微型桩抗压承载特性,为红层软岩地基加固设计提供参考,选取湖南衡阳强风化粉砂质红层软岩地基,开展了不同长度注浆钢管微型桩原位抗压静载试验,分析了桩体沉降、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并与规范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在修正微型桩荷载传递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桩顶位移的微型桩抗压承载力预测方法,并通过原位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钢管微型桩轴力主要分布在桩身中上部,桩侧摩阻力沿桩身呈“三角形”分布;随桩长的增加,抗压承载力非线性增加,桩顶沉降量非线性减小;桩长越短,极限侧摩阻力峰值越大;相较于规范计算值,实测桩端阻力、全桩长范围极限摩阻力均值以及抗压承载力均偏小。采用该方法得到的抗压承载力预测值与原位实测值之间相关性较好,相对误差为0.6%~11.6%。对红层软岩地基进行钢管微型桩加固设计时,建议桩端阻力不计入抗压承载力,按纯摩擦桩进行设计,并对规范中的极限侧摩阻力推荐值折减。  相似文献   

18.
对三种桩基承载力检测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工程实例出发,根据试验检测结果,分别应用规范法、静载试验法和高应变法拟合分析了三种方法确定桩基的承载力.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由于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未进行泥浆护壁而增加了桩及桩周土的摩阻力,使得静载试验法和高应变法检测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远大于根据规范法得出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同时,由于高应变法拟合分析中所采用的土体参数无法用试验得到,而只是凭经验估计,加之其检测中加荷时间短等因素,使得最终得出的承载力值与静载试验法得出的承载力值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结合建筑工程实例,分析了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提出了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φ600旋喷桩上部中心位置压入一定长度的Φ108微型钢管,形成微型钢管桩芯-旋喷桩复合桩基(简称复合桩)。对复合桩静载荷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进行了区段分析,确定了其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为1080 kN。对该复合桩基4种破坏模式下的抗压极限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后发现,复合桩芯底位置处发生水泥土压碎破坏的可能性最大,抗压极限承载力最小,为1125 kN。通过数值模拟对复合桩的极限承载力,桩侧摩阻力分布,破坏模式下的塑性变形,荷载分担比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