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浙江省21省道龙葛(龙游-诸葛)线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对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摊铺和碾压技术,有效地避免了集料的离析,提高了压实度,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小混合料离析造成的路面早期病害,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镇江段高速公路SUP-25下面层施工为例,分析了离析产生的原因,总结了路面离析的种类,研究了混合料级配的优化,提出了集料堆放、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各个施工环节中预防离析的处理措施,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离析现象,确保沥青路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长久以来都是采取双机分层分幅摊铺工艺对半刚性水稳基层进行施工,但是这种施工工艺易出现并机接缝带的纵向离析问题。水稳结构层大宽度大厚度一次摊铺成形的施工技术随着超重吨位的压路机和大宽度大厚度的摊铺机的出现而出现,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的设备和摊铺施工工艺。通过研究水稳结构层大宽度大厚度一次摊铺成形的施工技术,简要讨论该技术的摊铺碾压工艺。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水泥稳定砖与混凝土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基层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工业CT分别对砖渣、旧混凝土和新集料的表面与内部结构进行扫描,开展了再生集料与新集料的基本特性试验,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不同掺量再生集料,开展了4种水泥剂量稳定基层混合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质量分数为4%的水泥稳定基层混合料的不同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同龄期劈裂强度、90d抗压和劈裂回弹模量、抗冲刷、抗冻融、干缩与温缩等一系列系统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试验结果;铺筑了试验路并进行了跟踪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与天然集料相比,再生集料表面微孔隙多且内部含孔隙或微裂隙,其密度小、吸水率大、压碎值大;随再生集料掺量的增加,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分别呈近似线性减小和增大;随再生集料掺量的增加,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模量与劈裂模量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抗冲刷能力下降,抗冻融性能变化不大,干缩系数减小,温缩系数变大;7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90d劈裂强度均满足规范的要求;试验路性能良好,证明砖与混凝土再生集料用作半刚性基层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沥青碎石基层因其具有防止反射裂缝、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水损害能力等优点,目前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ATB30基层施工时又具有容易发生集料离析和难以压实的特性,该文结合许(昌)-平(顶山)-南(阳)高速公路的实体工程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摊铺和碾压技术,有效地避免了集料的离析,提高了压实度,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  相似文献   

6.
沈鸣 《上海公路》2005,(4):42-44
本文从外环线一期工程二灰稳定碎石(以下简称三渣)配比、选料、混合料控制、机械化摊铺、碾压、松铺系数、厚度、含水量控制及产生离析现象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使三渣基层施工达到了最佳控制途径,道路平整度检测均方差为0.6。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改性沥青混合料在装料、运输、摊铺和碾压等施工过程中温度离析,本文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材料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拌和过程中存在不同批次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离析;运输中的温度离析集中在与环境接触的沥青混合料表面;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中间吊架后存在一个温度较低的带状区域;压实过程中温度离析可分为点分布和带状分布,离析程度随料温降低而逐渐减小。综合以上温度离析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改善沥青混合料温度离析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沥青碎石基层因其具有防止反射裂缝和提高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等优点,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结合广东佛开高速公路大修工程ATB-25混合料设计和施工,分析其路用性能,并提出了合理的摊铺和碾压技术,有效地避免了集料的离析,提高了压实度,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  相似文献   

9.
以某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围绕公路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展开探讨,明确原材料的选用,包括SBS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选用以及矿料级配设计,并对其施工工艺要点进行分析,其中涉及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方面内容,最后提出施工注意事项,通过试验段各项参数表明,该项目平整度较好,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10.
离析问题是工程施工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虽然不能彻底消除,但可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改善和减少。对于水稳层而言,离析有级配离析、含水量离析、水泥剂量离析、压实度离析等类型,其中级配离析影响环节最多,表现形式也多样。从配比设计、集料堆放、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六大环节进行分析,提出离析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集料的构成、棱角和表面纹理等形状特征,对热拌沥青混合料(HMA)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棱角和形状会影响集料之间的嵌挤锁结,造成路面车辙。集料粗糙的表面纹理减少了疲劳裂缝,提高了集料和胶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文运用集料成像系统(AIMS),分析了3种不同料源集料的形状特征,研究形状特性在HMA设计和力学性能上的影响,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HMA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集料虽在矿物组成上存在差异,但仍具有相似的形状特征;集料表面越粗糙,混合料抗疲劳性能越好;集料棱角性和表面纹理越好,混合料越不易发生集料离析现象。  相似文献   

12.
二灰稳定再生混凝土集料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采用石灰、粉煤灰及再生混凝土集料为原料,配制成二灰稳定再生集料作为道路基层结合料.通过重型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以及劈裂试验等,对不同配合比的二灰稳定再生集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以及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二灰比和再生集料的含量对结合料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曲线回归得出了二灰稳定再生集料的最佳配合比范围.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证明二灰稳定再生集料是一种力学性能较好的道路基层材料.  相似文献   

13.
刘伟 《公路与汽运》2011,(6):118-120
通过对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施工中出现裂缝、离析的成因进行分析,结合星哈(星星峡—哈密)高速公路水稳基层摊铺,分析了大厚度大宽幅水稳摊铺工艺在抑制水稳基层摊铺离析和裂缝、增强基层整体性方面的优势。实施工程的检测结果证明采用大厚度大宽幅水稳摊铺工艺的水稳基层满足设计的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内蒙古省道S216线一级公路某标段路面施工为工程背景,针对严寒沙漠地区风积沙路基的特殊性以及大厚度地基层大全断面大摊铺机一次摊铺施工的技术难题,基于岩土体压实机理,通过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以及对现场工程实践的分析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风积沙路基大摊铺机全断面大厚度摊铺施工方法与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大摊铺机大厚度摊铺施工中存在的骨料离析和压实度不够等技术问题,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摊铺施工技术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姚佳良  金波  陈宇亮 《公路》2008,(7):116-119
依托清连一级公路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论证了旧板再生集料用于碾压贫混凝土基层的可行性,同时为旧路改造中水泥混凝土板的再生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半刚性基层宽幅厚层施工技术在中国部分高速公路中已有一定的探索,但是大规模应用时,对可能存在的压实度不足和施工离析问题仍然存有疑虑。该文结合湖北谷竹高速公路实体工程,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现场试验检测,对宽幅厚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摊铺压实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路面全宽范围内不同点位级配基本稳定,宽幅抗离析摊铺机的应用能使路面横向、纵向离析得到有效控制;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的作用下,厚层路面上下两层压实度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全厚度芯样的图像分析表明:大激振力作用下,各档粗集料的分布均匀,不同范围内粗集料的面积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处置建筑废弃物并拓宽道路基层料源,对建筑物拆除废弃物再生工艺及再生固化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发,提出了建筑废弃物再生固化基层施工工艺.分析结果表明:该型基层具有高强、耐久和稳固等突出优点;相关工艺强化了废弃物处置功能,大大减少了天然集料用量,具有良好工程应用前景.可供低交通量道路基层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甘肃省某国道嘉峪关段公路养护工程为研究载体,探究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分别从混合料混合比设计、试验材料选用、混合料混合比设置方法 3个方面来确定混合料级配、最优油石比例与RAP料外掺比例。然后从RAP料的回收、拌和、运送、摊铺及碾压等多个重要施工环节把控施工质量,详细介绍施工技术。工程竣工后运营表明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良好,进而表明施工技术适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沥青混合料离析产生的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对兴畲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集料生产、集料储存、输送、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离析现象采取了解决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兴畲高速公路各面层的离析。  相似文献   

20.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VMA的大小是根据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和空隙率规定的。理论上讲,规范规定的最小VMA应该是此种混合料的临界VMA。笔者采用动态三轴蠕变试验对表面层AC-13型3种级配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研究,确定AC-13型沥青混合料的临界矿料间隙率值。沥青混合料在相同的沥青用量下,其耐久性与裹覆在集料表面的沥青膜厚度相关,沥青膜厚度越大,其耐久性越强;否则,反之。将确定的临界矿料间隙率值转化为设计空隙率下的矿料间隙率,并通过计算沥青膜厚度验证该矿料间隙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