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排水沥青路面的适用填料,设计了短、长期水稳性检验方法,通过对主要水稳性试验指标的对比,分析了矿粉、生石灰、消石灰以及普通硅酸盐水泥用作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填料或者部分填料时混合料的水稳性改善情况,并对比了填料添加剂量不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从水稳性考虑,消石灰取代部分矿粉的效果最优;生石灰的短、长期水稳性不稳定;水泥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改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建筑垃圾组成成分复杂性的特点,开展长期浸水条件下强度特性试验研究,探索级配变化、成分组成对路基填料长期服役性能影响规律,为路基长期浸水强度预测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再生填料具有较高强度,满足规范要求;浸水后试样CBR强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快速下降,而后趋于稳定;废砖含量是影响路基强度特性及长期水稳性的重要因素,废砖块含量越多,再生混合料强度折减越显著,达到最不利状态所需时间越长。基于对数模型,建立路基填料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强度快速预测公式。经工程实例验证,现场压实度及弯沉质量结果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石灰改良高液限黏土强度显著增长,采用条分法极限平衡理论分析,强度折减法数值分析,就低剂量石灰改良高液限黏土路基边坡整体滑动稳定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收坡后石灰土边坡滑动稳定安全系数高于素土路基边坡,且远远大于规范要求,并提出了石灰改良高液黏土路基边坡合理坡率,即路基高度大于6m,采用1∶1.0;反之,采用1∶0.75,应用于依托工程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对水泥稳定建筑垃圾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抗冻性、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水泥稳定建筑垃圾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间的关系,以及水泥含量对水泥稳定建筑垃圾各项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稳定建筑垃圾的强度和刚度较高、抗冻性与水稳定性较好,各项路用指标均满足规范对轻交通二级以下公路基层及底基层的材料要求。  相似文献   

5.
李行  吴超凡  万暑  张继森 《中外公路》2019,39(1):253-256
针对建筑垃圾细集料应用于路基回填材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所用集料包括混凝土块和砖混结构再生集料两类。试验结果表明:当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时,两类建筑垃圾细集料的CBR值(加州承载比)均能达到各级公路路基材料的强度要求。利用混凝土块细集料进行了路基试验段铺筑,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路基压实度及回弹模量均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石灰、二灰(石灰、粉煤灰)和三灰(石灰、粉煤灰和水泥)改良盐渍土路基耐久性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干湿循环试验和冻融循环试验,分析了不同配比改良盐渍土干湿循环后强度降低率、吸水率及质量损失。试验结果表明石灰掺量适当、粉煤灰和石灰掺量比例为2∶1时,二灰改良盐渍土能达到与三灰改良盐渍土相当的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赤泥-石灰路基材料能否满足路基土的一些基本性能,通过室内直剪试验与渗透试验,分析了不同赤泥掺量下各试验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增加不同含量的赤泥对路基材料性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赤泥含量增加,首先其抗剪强度会先增加后减小.赤泥-石灰土路基材料的抗剪强度在赤泥含量为30%左右时会达到最大值.其次,其抗渗性能越来越好,并且当赤泥含量增加到40%时,随着渗透压强的增加,其渗透系数稳定.  相似文献   

8.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填料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普通沥青混合料中,水泥、石灰取代部分矿粉用作填料可以改善其水稳性;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是比其他类型沥青混合料遭受水侵蚀更严重的混合料。文章通过严格的常规和长期水稳性试验检验,分析评价掺加不同种类填料和不同掺配比例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适用性。试验表明:消石灰取代部分矿粉对改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效果显著,生石灰的长期水稳效果不稳定,普通硅酸盐水泥对水稳性的改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9.
滨海地区盐渍土分布广泛,但具有溶陷、腐蚀等不良工程特性,如何将其用于滨海地区公路建设中已成为重要岩土问题之一。从滨海盐渍土的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利用石灰、水泥对其进行处治试验研究,基于处治方案对比分析对滨海路基结构进行设计。研究表明:石灰处治、石灰水泥综合处治滨海盐渍土强度和水稳性都能达到规范要求,可以用作路基填料;路基结构设计科设置防渗土工膜和碎石垫层以降低盐分和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土地区重交通下路基材料抗冲刷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石灰粉煤灰砂砾不同配比的抗冲刷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提出了黄土地区重交通下的路基材料最佳配比,为设计适应黄土路基的高强度、低开裂、抗冲刷性能好的路基基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用于市政道路基层应具有良好的整体稳定性、耐久性及较高的强度和承载能力,其中由混合料干缩性能反映出的抗裂性对基层的路用性能有很大影响。本文采用对比试验研究方法,对不同成分比例、不同细料替换方案、不同水泥掺量、不同龄期的水泥稳定建筑再生材料进行干缩性能试验,并与普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对比,分析干缩产生和抑制机理、研究干缩发展规律、探讨干缩影响因素,提出满足强度和抗裂性要求的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12.
蒋世杰 《路基工程》2023,(3):95-101
基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弯拉强度试验、动态压缩模量试验、温缩与干缩试验与三分点加载疲劳试验,研究建筑垃圾再生集料(CWRM)掺量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力学性能、变形特性与抗疲劳耐久性能的影响,建立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力学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随着CWRM掺量的增大,建筑垃圾再生集料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力学强度降低、干缩系数与温缩系数增大,同时抗疲劳耐久性能降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疲劳耐久性能,建议适宜的CWRM掺量不超过40%,且水泥掺量宜为4%~6%。  相似文献   

13.
对建筑垃圾经过加工筛分后,设计了不同掺量及不同砖砼比例的建筑垃圾再生填料配合比,通过标准击实试验及承载比试验,对建筑垃圾作为路基填料的性能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当建筑垃圾掺量一定时,随着建筑垃圾中砖砼比例的降低,再生路基填料的最大干密度不断增大、最佳含水率不断减小、CBR值不断增大;当建筑垃圾的砖砼比例一定时,随着建筑垃圾掺量的增加,再生路基填料的最大干密度先增大后降低、CBR值先增大后减小。当砖砼比例为1∶2,建筑垃圾掺量为40. 5%时;再生路基填料干密度最大;对应的最大干密度为2. 02 g/cm~3;建筑垃圾掺量为29. 6%时再生路基填料CBR值最大,对应的CBR值为45. 5%。当建筑垃圾掺量为30%~40%时,再生路基填料的干密度及CBE值均较大,再生填料密实度高,可以用于公路路基。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不同的建筑垃圾掺量,通过抗压强度试验、抗弯拉强度试验、干缩性能试验、抗冲刷性能试验、抗冻性试验、抗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掺加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建筑垃圾路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加纤维后,水泥稳定建筑垃圾的28 d抗压强度、28 d抗弯拉强度增大,干缩系数降低,28 d冲刷质量损失率降低,冻稳系数增大、90 d疲劳寿命提高;随着建筑垃圾掺量的增大,水泥稳定建筑垃圾的路用性能逐渐降低.建筑垃圾掺量为100%时,掺纤维水泥稳定建筑垃圾的28 d抗压强度、28 d抗弯拉强度分别比不掺纤维的水泥稳定建筑垃圾增大了10.1%、17.1%,28 d干缩系数降低了19.4%,冲刷损失率降低了14.6%,冻稳系数增大了2.4%,疲劳寿命增大了26.7%(应力比为0.6)、12.6%(应力比为0.7).建筑垃圾掺量小于等于75%、纤维掺量为0.06%时,水泥稳定建筑垃圾可应用于重交通荷载等级下高速公路基层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建筑渣土的基本性能试验,以及水泥+建筑渣土、水泥粉煤灰+建筑渣土、石灰粉煤灰+建筑渣土的改性试验研究表明:建筑渣土可以作为路基填料,改性后的强度随掺合料的增加而增大,水泥粉煤灰改性建筑渣土的配合比在30∶70、kw=1(kw为细料与粗料重量比)时强度最大,水泥改性建筑渣土温度稳定性较好。最后通过建筑渣土作为路基填料的应用实例,说明建筑渣土作为路基填料可以满足结构稳定性、工后总沉降量以及沉降速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滨海地区盐渍土分布广泛,但多属软弱黏土,且环境敏感性强,不宜直接用作路基填料。研究从滨海盐渍土的工程应用角度出发,考虑水盐环境的影响,采用拟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其进行水泥石灰综合处治路用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石灰处治滨海盐渍土的压实性能得到改善;水泥掺量对处治土强度贡献最大、石灰掺量次之、水盐环境影响最小,且盐水环境对水泥石灰处治土早期强度的促进作用明显;处治配比合适的水泥石灰处治滨海盐渍土可用作路基填料,推荐采用3%石灰+3%水泥或2%石灰+3%水泥配比对滨海盐渍土进行处治。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复合式再生剂对废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的影响,文章通过系统的室内试验研究,对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与评定;对二灰、水泥粉煤灰、水泥二灰为再生剂的冷再生材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冲刷试验、抗冻试验、疲劳试验。实验表明,在同等强度形成的条件下,水泥二灰为再生剂的冷再生材料的抗冲刷性能、抗冻试验、疲劳试验比二灰、水泥粉煤灰为再生剂的冷再生材料的路用性能要好。对于试验所用冷再生材料,建议施工中采用最佳配合比为(水泥)∶(石灰)∶(粉煤灰)∶(RAP)=5∶2∶8∶85。  相似文献   

18.
高液限粘土作为高速公路路基填料,其强度和稳定性往往不能满足工程要求。文章在分析石灰土强度增长机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石灰剂量、不同初始状态且在不同龄期、不同养护条件下的石灰改良土试样进行了大量的三轴试验,并结合现场石灰稳定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从强度特性方面探讨了石灰改善高液限粘土的稳定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液限粘土中加入3%~5%石灰改良后,可满足道路路基填料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建筑垃圾回填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建筑垃圾作为路基回填材料进行再利用,考虑建筑垃圾相对于普通填料的特殊性,通过对现有工程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回填路基所用建筑垃圾的技术指标及要求。此外,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建筑垃圾回填路基的施工工艺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建筑垃圾回填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从而为建筑垃圾回填路基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二灰黄土是利用粉煤灰、石灰与土料混合作为路基回填土的一种新型材料,利用废料粉煤灰,节省了石灰和土料。本文首先按石灰、粉煤灰和黄土体积比为1∶1∶8、1∶2∶7和1∶3∶6的三种配比进行击实试验,确定它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再对三种配比二灰黄土分别按不同的含水率和干密度制样,测定7 d、28 d、90 d、180 d和270 d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总结二灰黄土路基的强度规律,得出1∶2∶7二灰黄土为最优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