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自建成膜基料评价体系,甄选出环氧树脂为基料。采用开发的室内热反射涂层降温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以钛白粉、中空微珠、消光粉为颜填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颜填料最佳配比。路用热反射涂层实际降温测试表明:与未铺装热反射涂层的路面相比,铺装热反射涂层的路面表面降温约5. 9℃,路面内部2cm处降温约7℃,降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预应力管道注浆质量固结波速检测的两种仪器标定模型及制作方法,为精确的制造预应力管道人为缺陷,管道中未放置软泡沫等填充材料,而是采用预先制作并灌注好管道,放弃张拉的方法。模型采用不同缺陷大小和空浆率,模型A为测试并标定注浆质量等级,B模型为模拟实际情况,提高了使用该标定模型进行的试验的可靠性。通过对这两类模型进行实验,制定出预应力管道注浆质量判定标准,并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该标准判断预应力管道注浆等级的好坏。为预应力管道声波无损检测标准的完善提供了实验依据,为检测仪器的开发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3.
沥青混凝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温度迅速上升,影响路面的高温稳定性。通过室内试验,采用红外光模拟太阳光照射,利用热管良好的传热特性,可将沥青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快速转移,有效降低路面内的升温速率。埋有热管的沥青混凝土试块内部升温速度小于未埋热管试块,且越接近热管热端的部位升温越慢,并增大路面降温过程中的降温速率;埋有热管试块的降温速度明显大于未埋热管试块,90 min时间内埋管试块的降温幅度约高出10℃,从而提高路面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车辆实际道路车载尾气检测设备(PEMS)测试排放评估方法,选取了1辆重型柴油城市车辆,分别进行3次不同载荷的实际道路PEMS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以冷却液温度到达30℃、70℃界定发动机冷启动和热态,从累计排放量上看,虽然冷启动时长占比最大仅为6.8%,但是NOx排放在冷启动阶段达23.7%~82.4%,其排放不可忽略;分析冷启动阶段的窗口功率比、比排放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前温度的关系,提出基于国六b阶段的功基窗口法排放计算方法,冷启动阶段取所有窗口中的最大比排放值,热态以10%功率阈值以上为有效窗口,取有效窗口比排放的90%分位值作为热态排放,冷、热态分别设置权重系数为0.14和0.86,加权求和得到车辆实际道路行驶比排放。通过不同排放水平的3组试验结果分析,相比现行重型国六排放标准采用的设置功率阈值的功基窗口法,NOx比排放升高25%以上,所以将冷启动纳入计算的新的排放评价方法会加大排放测试的通过难度。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总结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度现场检测方法基础上,本文基于冲击回波法对分别考虑不同缺陷的8片试验预制缺陷梁进行了检测试验,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试验梁孔道压浆质量进行了分析,并与既有缺陷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检测结果能较好的与实际缺陷相吻合,表明冲击回波法能准确的判定公路桥梁孔道压浆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沥青路面的温度效应,分析现有降温技术的降温效果,该文对沥青路面的基本传热方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成型保水式、储热式和热阻式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在高温季节将试件置于室外进行自然升温,采用温度采集仪对其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对不同的沥青路面降温技术的降温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路面的传热方式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其温度特性受大气温度、太阳辐射、大气湿度和风速等因素的影响;保水式、储热式和热阻式路面降温技术均能有效降低路面温度,但保水路面的降温效果最好,储热路面的降温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埋置不同工质(丙酮、甲醇、乙醇、甲苯和水)热管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进行降温,研究了不同工质热管对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降温效果的影响。并运用MATLAB软件模拟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内部的等温线,建立温度分析模型,结合温度梯度的变化分析不同工质热管对沥青路面的降温机理。结果表明:丙酮热管的降温效果最优,乙醇和水次之,甲醇和甲苯降温效果一般,但均优于无工质热管。不同工质热管对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的差异,可归因于不同工质对沥青混合料焓变影响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7,(10)
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采用风冷却技术的可行性进行探讨,通过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管材、管径大小、是否加湿等工况下对风冷却技术降温效果的影响,并与不同流速下通水降温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用1.1mm壁厚、70mm直径、6063型铝合金管作为冷却风管,在加湿状态下,采用11m/s的风速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控制优于30L/min通水降温的降温效果,证实大体积混凝土采用风冷却在技术上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实测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实际运营中的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为试验对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路结构温度场实测方案。根据大量的实测沥青路面温度数据研究了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回归分析对沥青路面温度场与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考虑到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气温对沥青路面温度场影响的差异,分别研究了基于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沥青路面温度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并给出了不同温变阶段下任意深度处沥青温度的预估模型。对实测数据与预估数据的比较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确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方晓正  薛亚东 《隧道建设》2019,39(8):1284-1292
为研究空洞缺陷尺寸以及监测点和震源点的位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根据冲击回波法的特点,设计并进行一系列空洞直径不同时混凝土板的检测试验,模拟检测公路隧道衬砌的壁后空洞。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振动加速度信号,研究应力波的频域信号特征,以探索冲击回波法探测衬砌空洞的可能性与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冲击回波法在探测衬砌空洞缺陷中显示出较为良好的检测效果,影响检测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空洞缺陷直径、测点布置和激振位置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利用前端散热器进行降温的过程,采用仿真与试验结合的方式对水泵转速与风扇转速分别对动力电池温控回路的冷却液水温及电池降温速度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分析与测试结果得出,高挡风扇相对低挡风扇在约100min的降温过程中电池温度低1℃以上,而高水泵相对低水泵的影响很小,在1℃以内。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复合定形相变颗粒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降温性能的影响,将自制的PEG/SiO_2复合定形相变颗粒掺入到基质沥青中制备相变沥青胶浆,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及模拟升温试验对不同相变材料掺量的沥青胶浆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及温度敏感性进行试验对比研究,最后将其以等体积方式替代FAC-13级配中的0.075,0.15,0.3 mm集料,制备出相变储热沥青混合料,并研究0%,3%,5%相变颗粒掺量下沥青混合料比热容、室内外降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EG/SiO_2颗粒表面的微孔结构能够吸附沥青中的轻质组分,从而间接增大沥青重质组分的相对含量,同时在测试温度范围内因发生固-液相转变而吸收部分热量,因此PEG/SiO_2颗粒能够起到储热降温的作用,还可以增强沥青胶浆的高温抗车辙性能;5%相变颗粒掺量下相变沥青混合料最大比热容达到1.35 J/(g·K),室内最高降温幅度可达5℃,室外最高降温幅度为6℃,经长期观测,相变沥青混合料相变循环可靠性高,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3.
韦奔  李向航  朱世煜 《中外公路》2021,41(5):244-248
为考察负离子粉(TAP)在沥青混合料中的环保性能及降温抗车辙性能,采用高速剪切制备得到不同TAP掺量的TAP改性沥青,并采用TAP改性沥青和强嵌挤骨架密实型级配(SAS)制备得到负离子粉沥青混合料,测试其负离子浓度、降温效果、尾气净化效果与不同温度下的动稳定度.结果 表明:当TAP掺量为沥青质量的15%时,TAP沥青混合料表面的负离子浓度为1679个/cm3,降温效果可达5.4℃,NOx净化率达到75%;因具有明显的降温效果,相当于TAP沥青混合料大幅提高了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沥青路表面的温度,本文研制出热固性熟石灰粉末涂料。首先,以聚酯树脂和熟石灰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三种浅色系热固性熟石灰粉末涂料,并测试反射率;然后,通过降温、抗滑、耐磨和粘附等试验分析涂料颜色、撒布量对降温效果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0至2 000nm波段内,聚酯浅灰色和聚酯浅橘色的反射率较高,可达到76%。随着撒布量增多,降温效果和粘附性增加,而抗滑和耐磨耗性能降低。再者,聚酯浅灰色比聚酯海灰色的降温幅度高44.45%,说明粉末涂料的降温效果与颜色有关。综合考虑降温效果和路用性能,最佳撒布量为100-150g/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混凝土浇筑早期水化反应引起的温度变化对钢混组合梁桥变形和应力的影响,以一简支梁桥为试验对象,测试了混凝土桥面板和钢梁在混凝土浇筑前后温度和应变变化数据,并对钢梁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进行了解析。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温度先升后降,在升温阶段结束后,混凝土板获得足够的刚度来约束钢梁的变形,在降温阶段结束后混凝土桥面板与钢梁变形协调。混凝土板在降温阶段的收缩受到了钢梁顶板的约束,拉应力开始产生。降温阶段结束后混凝土板中拉应力的大小与升温阶段结束后钢梁横截面上的温度梯度以及混凝土板与钢梁顶板的温差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评价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管道内部的压浆质量,对实际压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做出定性与定量分析,采用冲击回波法并结合小波神经网络进行无损检测研究。利用管道内置的软泡沫来模拟实际压浆体缺陷开展模型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小波分析探讨冲击回波响应和管道压浆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取测试信号对缺陷敏感的特征向量,创建一个单隐层的BP神经网络对预应力管道的压浆质量进行诊断。最后结合实际工程现场试验,完善智能评价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训练、测试的3层BP神经网络具有很好的抗噪性能,在5dB噪声干扰下能够稳定和较准确地识别出缺陷大小,且诊断误差很小;实际工程的现场测试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公路》2015,(9)
热管在热传导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内传热降温仍处于室内试验研究阶段。热管传热效率受沥青混合料结构、石料种类、热管埋深和热管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埋热管沥青混凝土内部温度随不同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同时揭示了热管对减缓沥青混凝土升温、加速降温、提升高温稳定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以单一平面为测区的超声波计算机层析成像(UCT,ultrasonic 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在综合管廊施工缝缺陷检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含预设施工缝缺陷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检测试验、综合管廊缩尺模型闭水试验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单平面UCT检测技术在施工缝缺陷检测及密实度评价上表现出较高的精度,可直观获取缺陷分布形态; 2)当施工缝长度范围内的超声波脉冲速度(UPV, ultrasonic pulse velocity)突变值达1 000 m/s以上时,认为接缝面内存在孔洞缺陷区; 3)提出基于UPV色带的黏结质量评价标准,当UPV标准差大于250 m/s且色带断续区明显时,认为施工缝黏结质量较差; 4)非水反应类高聚物注浆在综合管廊施工缝缺陷修复问题上具有便捷、堵漏效果好等特征,应用单平面UCT技术实时评价其修复效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17,(11)
为了研究自行开发的温拌剂LF-2的降温效果及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压实温度,采用不同掺量的LF-2以及Sasobit温拌剂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旋转黏度试验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标准击实试验,分别在等黏度原则和等体积原则下,对比分析温拌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等体积原则比等黏度原则更适合于评价LF-2温拌剂降温效果;等体积原则下即以4%空隙率为控制指标时,0.1%掺量的LF-2温拌剂降温效果与3%掺量Sasobit温拌剂相当,降温幅度均在20℃左右;LF-2温拌剂掺量建议选择沥青质量的0.1%。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了解冷却水管的具体降温效果以及相关参数对降温效果的影响,以某大跨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承台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承台实体模型,模拟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分析冷却水管的质量流率和初始温度等参数对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浇筑后的水化热温度场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一般浇筑后2~3d达到温度峰值;布置冷却水管后,混凝土水化热的温度峰值降低了7%~31%,混凝土内总热量减少了约50%;改变冷却水管的质量流率对水化热温度场升温阶段的影响很小,对降温阶段的影响比升温阶段有所增大;降低冷却水初始温度可以加快水化热冷却速率,实际工程中,不必将冷却水温降得过低,保持在环境温度左右即可达到良好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