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实现对隧道突泥涌水风险的有效管控,减少因这种灾害带来的损失,采用AHP-理想点法建立了隧道突泥涌水风险等级的评价模型,分析了雅叶高速公路折多山隧道发生突泥涌水风险的等级.首先,通过分析影响隧道突泥涌水的各种因素,将不良地质、地层岩性、水力条件和人为因素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隧道突泥涌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泥灰岩隧道开挖诱发突涌水灾害机制及信息演化规律,以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秦峪隧道为工程依托,研制泥灰岩隧道围岩相似材料,研发大型隧道突涌水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可实现低频周期循环加卸载、数据自动化采集,可提供稳定水压加载,基于Python编程语言开发了隧道突涌水灾害预警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泥灰岩隧道突涌水灾害演化过程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隧道开挖扰动会破坏围岩压力与渗透水压力之间的平衡,致使隔水围岩内产生微裂隙并扩展贯通,进而发生突涌水现象; 2)当发生突涌水现象时,隔水围岩压力、渗透水压力及位移均会发生明显的突变现象,围岩压力及渗透水压力最大释放率分别为18.6%、73.35%,最大位移量为0.18 mm; 3)泥灰岩相似材料能够较好地满足试验需求,证明了隧道突涌水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丁浩  彭振华  程崇国 《隧道建设》2005,25(Z1):42-43
结合通渝隧道涌水突泥灾害的工程实例,介绍了灾害处治设计及实施方案,并提出了隧道涌水、突泥的普遍认识及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平阳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泥涌水灾害特征,在补充地质勘查、物探勘测、水文观察的基础上,按照“以堵为主,控制排放”的原则,综合溶洞裂隙回填、注浆堵水、控制排放、加强支护、水压结构监测多种措施,对突泥涌水段进行灾害处治,为后继富水承压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已探明有溶洞存在时的隧道发生涌水突泥的风险等级,针对叙大铁路有溶洞存在的中坝隧道,选取了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溶洞规模,建立了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项风险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在有溶洞存在时这一特定条件下,隧道发生涌水突泥风险级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检查表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确定隧道涌水突泥事故可能性的指标体系。首先通过对隧道工程施工中的涌水突泥事故进行风险源辨识,建立风险评估指标;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突水涌泥风险评估指标分值。  相似文献   

7.
资西阳 《公路》2021,66(12):410-416
为了准确评价隧道突涌水灾害风险等级,以降低隧道施工过程中突涌水事故的风险,依托海南五指山隧道进行风险等级评价研究。通过文献调研确定断层破碎带隧道突涌水灾害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采用AHP权法得到指标权重,进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灾害发生概率等级。调研归纳给出隧道最大集中涌水量与灾害后果等级的对应关系,最终根据灾害发生概率等级和灾害后果等级确定隧道突涌水灾害风险等级。将建立的风险等级评价方法应用于五指山隧道,评价结果与隧道实际突涌水情况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为断层破碎带隧道突涌水灾害风险定量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突泥涌水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估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突泥涌水风险,结合广东省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王北凹隧道实例,建立了基于可拓法的隧道突泥涌水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计算分析表明,隧道左、右线LK100+354~LK99+988.5与RK100+385~RK99+978段突泥涌水风险等级极高,同时隧道开挖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经研究分析,采取了"引、堵、排"结合的隧道突泥涌水控制原则,加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初期支护采用V级围岩的支护参数(I20b工字钢纵向间距75 cm;φ8@20 cm×20 cm双层钢筋网;26 cm厚C20喷射混凝土)。此外,超前支护采用双层注浆小导管,并采取帷幕注浆对掌子面进行封闭加固。实践表明,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合理可靠,能有效地控制隧道突泥涌水灾害。  相似文献   

9.
岩溶隧道灾害案例统计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地质灾害,通过收集160个岩溶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灾害类型、灾害后果与灾害发生原因等内容,建立了岩溶隧道灾害案例数据库。根据案例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岩溶隧道发生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等灾害的频次统计结果,并对发生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分析了突水突泥灾害发生频次与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层产状等工程地质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与人为诱发因素与突水突泥灾害发生的统计关系,探讨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进而建立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致灾因素的层次关系,其可为岩溶隧道施工前风险评估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通省隧道系湖北十堰至房县高速上的特长隧道,隧道长约6900m。隧道施工过程中多次发生涌水突泥现象,本文在介绍通省特长隧道工程及水文地质的基础上,对变质片岩隧道涌水突泥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解决涌水突泥不良地质问题的处治方案,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结合岑溪至水汶高速公路均昌隧道涌水突泥的情况,对灾害成因、施工技术难点进行分析,应用新型可控速凝注浆材料对突涌水进行封堵,并对注浆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帷幕注浆后隧道涌水得到良好的控制,加固后的围岩自稳性显著提高且浆脉清晰,土层密实,含水量少,初期支护施作完毕后围岩渗水较少;该方案处治特大型涌水突泥灾变效果良好,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湘中地区岩溶与采空区十分普遍,修建隧道发生涌水突泥事故会造成较大损失,需在施工前进行专项风险评估。文中根据岩溶与采空区隧道涌水突泥事故特点,耦合概率风险评价与区间数学理论进行风险响应研究;以湘中地区安平隧道为例,采用风险区间概率法得出施工中发生涌水突泥的风险为Ⅳ级,通过超前帷幕注浆等技术措施将其风险等级降至Ⅱ级,从而符合公路隧道安全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重安江隧道工程施工中涌水突泥风险进行了评估,对不同里程出隧道风险级别进行了判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4.
岩溶隧道突涌水问题是岩溶地区隧道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基于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发生的影响因子,建立了以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地下水位、地形地貌、岩层产状及层面与层间裂隙等6个地质影响因子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加权平均法考虑采用多因素单一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建立了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估分析模型,以鸡公岭隧道ZK19+509~ZK19+539段为实例,对其突涌水进行风险评估,其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及工程实际情况较为吻合,验证了本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防治岩溶隧道突水涌泥给隧道施工造成灾难性后果,以广佛肇高速公路罗仔山隧道为例,研究管道型岩溶隧道突水涌泥致灾机理及预测计算。通过分析发生突水涌泥的灾害特征和机理,建立相关力学模型,以研究隧道突水涌泥的极限状态。研究得出:1)隧洞发生突水涌泥时围岩最小防突厚度的界限条件;2)充填体在充填介质渗透、滑移失稳时的稳定系数K,以此来判断该处是否发生突水涌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公路隧道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综合处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岭脚隧道涌水突泥实例,分析了该隧道涌水突泥的原因,阐述了该隧道涌水突泥综合处治技术及相关的防排水措施,采用管棚结合径向注浆的预支护与预加固施工技术措施。对典型断面开挖过程的监控结果表明:开挖后拱顶下沉值稳定在13cm左右,周边收敛值稳定在50mm左右,说明采用管棚结合径向注浆的预支护和预加固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围岩塑性区并且能够保障初期支护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孙徐 《路基工程》2013,(6):204-207
在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西南地区,穿越碳酸盐岩地层的隧道,大多数都曾遭遇不同程度的岩溶突水、突泥灾害。在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某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含水岩组的划分、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及岩溶发育规律,并划分成了两个一级地下水系统;预测了隧道在断层F5处的涌水量,施工时应备有涌水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8.
某隧道内溶洞涌水突泥处治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岭隧道内的岩溶水害是诸多岩溶病害问题中的突出、复杂问题。此文结合溆浦至怀化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关虎冲隧道出现的大型岩溶涌水病害,对如何安全有效的处理溶洞大量涌水突泥问题进行了方案设计。在山岭公路隧道中首次提出了抗水压衬砌方案,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大丰华高速公路鸿图特长隧道为例,通过总结隧道穿越莲花山断裂带、棋盘网格状构造的宽张裂隙高压富水凝灰岩、安山玢岩地层条件下带水作业综合施工技术,解决了带水作业中突泥涌水、高压水伤人等安全隐患.针对掌子面涌水量超1500m3/h、水压超2MPa的工况,通过采取隧道突涌水预警、超前泄水降压、人工-多臂凿岩台车联合开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全风化花岗岩隧道突水突泥变质量渗流特征及灾害演化机理,自行设计了一套可考虑质量迁移及三向应力状态的大型室内突水突泥试验系统。该试验系统主要由加载系统、渗流系统、泥水回收系统组成,具备模拟地层三向应力状态的特点,且设计的渗流系统能较好地模拟颗粒迁移特性。利用该装置系统开展不同水压力及围压下的突水突泥演化试验。结果表明:①全风化花岗岩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演化是渗流-侵蚀强耦合过程,岩体颗粒在水力作用下发生侵蚀流失,致使岩体孔隙、渗透率增长,进而再次加快颗粒迁移,促使涌水量不断增长;同时,随颗粒物不断迁移,水流流态可能由线性流向非线性流发生突变,最终诱发突水突泥灾害。即,颗粒迁移是突水突泥演化的内因,水流流态的转换是灾变的关键;②突水突泥灾变风险随水压力增加而增加,特别是当水压力达到0.6 MPa时,颗粒流失量达到总质量的11%,涌水量更达到395.84 mL·min-1,是低压力(0.4 MPa)条件下的4.3倍,且水流流态也由线性流向非线性流转变,表明存在临界水压力促使灾害发生;③突水突泥灾害演化随围压加大而逐步加快,尤其是对灾害演化的初始阶段,表征围压的增长显著加快灾害的初始演化速率并缩减灾害预防时间,因此在高围压环境下须重点监测初期的渗流侵蚀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