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障现象一辆广州本田雅阁2.3L轿车,据客户陈述,该车发生过碰撞交通事故,发动机室受到严重损坏。钣金喷漆作业前,发动机整体拆卸移到车外。车辆大修完成后,发动机却不能起动。人工读取故障代码,故障指示灯输出的故障代码表示曲轴位置传感器和上止点传感器及线路异常。对传感器单体的拾波线圈分别做了导通试验,实测结果电阻值为无穷大,更换上止点传感器和曲轴位置传感器后,发动机还是照样不能起动。  相似文献   

2.
由于装甲车辆动力舱空间狭小,无法直接安装进气质量流量传感器,利用大气压力、环境温度与空气密度、黏度之间的关系,以补偿方式消除不同地区空气密度和黏度变化影响,基于黏性流体总流伯努利方程,建立了大功率柴油机进气质量流量测量模型并进行了试验标定,结果表明模型最大误差为1.07%。开发了全地域进气质量流量测量仪,分别在北京地区和羊八井地区进行了实车应用,结果表明该测量仪可以实现进气质量流量的实车测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车载式道路快速检测与测量技术,该技术综合应用光、机、电、算及“3S”技术,以机动车为平台,装备高分辨率线阵路面图像采集系统、激光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多目CCD立体测量系统、惯性补偿的激光测距系统、GPS/DMI/GYRO组合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传感器系统以及车载计算机、嵌入式集成多传感器同步控制单元等设备,在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自动完成道路路面裂缝、车辙、平整度、道路几何参数及道路沿线设施图像等数据采集。经对比试验证明,该快速道路检测技术与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路亚缇  李光 《隧道建设》2019,39(Z2):135-140
盾构施工环境恶劣,为解决人工测量存在安全隐患和采用视觉、激光等间接测量的准确率较低问题,采用超声波传感器设计非接触内嵌式测距模块,研究嵌入式超声波传感器的测距单元、信号处理的采集单元、盾尾间隙测量的显示单元及测量系统工作流程。试验验证和工业性测试结果证明该测量系统精准度较高,满足生产需要,可为K 块的选型提供依据,同时为智能调整盾构姿态提供数据支撑,且有助于盾构的管片自动选型和智能纠偏。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铝合金铸造用电磁泵电极材料和寿命问题,对硅酸盐基高温导电胶导电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设计了用硅酸盐基高温导电胶黏结的导电陶瓷—金属套组合式电极接头,并对组合式电极高温导电性能进行了考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式陶瓷—金属电极安装在直流电磁泵样机上,通以0 A~800 A的直流电流,经过一段时间后两极间的电阻随工作电流变化不大,趋向一个较小的稳定值,能够满足铝合金铸造用电磁泵电极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盲孔法作为评定桥梁结构残余应力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应变释放系数的确定是其测量精度的支配因素。本文基于敏感性分析并考虑钻孔后的加工硬化效应从有限元模拟的角度研究盲孔法应变释放系数随孔深、测量直径及板件厚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并以标定试验加以验证,试验值与有限元解吻合良好。结果表明,应变释放系数A、B随孔深增加呈快降缓升的变化规律;当D/d5时,应变释放系数随测量直径与孔径比值的上升变化显著,增长幅率有趋近于零的态势。应变释放系数A、B仅在厚度为12~14mm区间有小幅度的增加,其他厚度区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试验和室外检测,对沥青路面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燃烧炉试验检验级配和油石比,事先需要标定;为确保SUP13上面层构造深度,施工配合比中1#料(9.5~16mm)比例应大于2#料(4.75~9.5mm);对于上中下沥青面层,渗水系数控制标准应不同;对于中下面层,宜采用先上胶轮压路机的碾压工艺;热仓料受重油品质和燃烧不充分影响,黏附性、马氏稳定度和车辙动稳定度有所下降;大厚度一次性摊铺水泥稳定碎石新工艺对含水量变化敏感,平整度和压实度难控制。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高速公路长隧道入口交通事故,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通过实际道路试验,研究了驾驶人在长隧道入口段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规律.试验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实时记录行车过程中驾驶人心率、微波速度传感器测量记录车速变化,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驾驶人在隧道入口段心率和速度变化的模型.结果表明长隧道入口环境中行车时驾驶人心率增加,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9.
半刚性基层材料温缩系数测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准确测定半刚性基层材料温缩系数比较困难,建议测试中采用能够自动采集数据的测试系统,用石英玻璃作为温度补偿片并使用标距较长的电阻应变片,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应变胶的选择、试件表面处理方式以及测试温度的变化控制。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变胶、不同试件表面处理方式以及不同的恒温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为提高测试准确性和精度,温度补偿片上使用的应变胶应及时更新且应与被测试件上的应变胶种类保持一致;对于表面粗糙的试件,可以采用水泥浆或二灰(石灰、粉煤灰)浆均匀涂抹在表面以改善试件表面粗糙的现象,但厚度应足够薄,以填充表面但不形成一层为宜。缩短恒温段时间有利于加快试验进度,但每个恒温段的恒温时间不能小于2 h。  相似文献   

10.
陈玉欣  武丽霞 《公路》2022,(6):332-335
基于室内试验揭示光纤光栅感知特性规律,通过理论解析与室内试验对比探讨误差的影响因素,最后将光纤光栅技术运用于环境相对恶劣的隧道工程,提出应对更换解调仪、零漂、环境温度误差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裸光纤光栅、基片光纤光栅、电阻应变片应变感知传递因子分别为85.8%、71.9%、53.7%;二长花岗岩表面粘贴基片光纤光栅传感器,其应变感知传递效率理论解析为75.4%,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实际工程推荐使用感知特性和便利性均较为优良的基片光纤光栅;基片光纤光栅在隧道运用中影响精度的因素主要有更换解调仪误差、零漂误差、环境温度误差,可采用标定和温度补偿等方法予以纠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驾驶人在L2自动驾驶模式下的心理负荷特性,设计了正常驾驶和次任务驾驶2种状态,进行实车高速道路试验,采集21名被试驾驶人在2种驾驶状态下分别选择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模式的眼动数据、次任务绩效和主观评价数据.采用重复测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不同驾驶模式对上述参数的影响,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驾驶人的心理负荷变化.结果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超高温重载条件下机场跑道沥青道面的抗车辙性能,通过室内超高温车辙试验,分析车辙深度在不同温度、荷载和层间接触条件下的变化情况以及沥青面层类型、厚度和结构形式对道面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黏油层或采用改性沥青材料能够显著提高沥青道面在重载条件下的高温稳定性;路面结构形式对沥青面层的高温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其中动稳定度与相对变形指标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组建一套新型实时温度-应变采集系统,对沥青混合料小梁试件随温度变化产生的伸缩量数据进行观测采集。该系统通过将位移、应变及温度等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以相同范围内的电压信号输入,并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同步采集,解决了以往试验中通过人工定时读数,以及每次分别测量各参数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和不同步误差等问题。同时该系统可以进行持续稳定的数据采集,使试验数据具有更强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19,(11)
针对大河特大桥大坪子侧锚址区高达70m的人工高边坡稳定性问题,分别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条分法开展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吻合度较好,其中在无降雨影响时,考虑边坡支护作用后的安全系数在1.37以上,但在最不利工况的高水位条件下,坡体安全系数仅为0.75左右。为此,针对中风化花岗岩先后开展了水位深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岩体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室内强度吸水软化试验。分析表明,坡体安全系数对以上因素变化较敏感,当水位在坡面20m以内范围变化时,边坡整体安全系数变化显著,并随着水位继续加深而减弱,试块的抗剪强度参数随吸水饱和状态而显著降低。对此,建议降低边坡设计坡度,做好坡面雨水导排构造措施,同时加强坡体内水位升降变化及变形监测。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高利用非接触式影像监测大型桥梁安全状态的精度与效率,实现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兼有经济、可信且全息的技术理论优势,提出依据结构全息影像序列数据的非接触式机器视觉远程智能感知进行桥梁结构全息几何形态监测的方法。通过单机自动巡转桥梁立面动静影像全息监测系统试验装置获取试验桥在各损伤/作用工况下的原始动静影像数据,根据序列数据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强关联信息的特性,分别构建降噪及抗扰动单元、欧拉运动放大单元及运动信息提取单元进行全息几何形态测量,以历次试验监测数据为样本数据集,利用分层思想依次建立数据抽样和结构几何信息间映射的数学网络模型,经结构设计不断训练、调试与优化桥梁力学行为智能感知网络,最后获取试验桥在试验过程中的全息变形、全息变形包络谱、全息位移时程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数据与传统的常规接触式传感器实测值基本吻合,试验桥在各工况下的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息变形测量值平均误差12.21%,全息变形包络谱测量值平均误差9.06%,全息位移时程曲线测量值平均误差8.55%,对环境规律噪声信号筛除效率为81.9%,基于非接触远程智能感知的桥梁形态监测真实、连续、敏感、较为准确地反映了结构在各损伤/作用工况下的真实形态变化,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结构状态演绎以及损伤智能化识别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应用ABAQUS软件建立路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了3种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压应力和拉应力、水平剪应力和竖向位移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3种路面结构的最大压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且都在深度0.30m附近出现显著变化;随着所受轴载的增加,结构层面层承受的压应力也随之增大,并向深处扩散;当车载为150kN时,面层所受的压应力为0.15~0.25MPa,而车载为450kN时,基层内的压应力以达到0.15~0.25MPa;在正常行驶情况下,行驶速度为100km/h时,荷载经过时,最大压应力显著变化范围位于0~0.3m深度处;(2)3种路面结构所受的剪应力相对于压应力和拉应力来说较大,这说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对路面结构的剪切破坏更为明显;(3)前两种路面结构型式中的拉应力整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且都在路面面层出现较大的拉应力,第3种路面结构型式的拉应力基本上呈递增型式,但在0.3m深度以下增长缓慢,路面底基层仍然承受一定的拉应力;(4)通过将试验数据和模拟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模拟数据基本与试验实测数据一致,说明建模时所选取的参数能够较好的模拟移动行车荷载对路面的影响;将路面结构所用材料的抗折强度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同模型的模拟值进行对比,得知不同中方案中路面的材料强度储备充分,能满足行车荷载所产生的压应力和拉应力,路面结构设计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柴油机燃用代用燃料后,排气颗粒物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依据柴油机台架试验,使用0%、5%、15%甲醇掺混比的F-T(Fischer–Tropsch)合成柴油,在标定工况下采集颗粒。用同步辐射小角散射分析方法测量颗粒物摩擦力、粒径等参数。基于实验数据,在EDEM软件中建立颗粒模型,模拟了颗粒碰撞沉积过程。结果表明:随甲醇掺混比的增加,甲醇、F-T柴油燃烧颗粒间摩擦力增加0.6 N,平均粒径增加2.44 nm。沉积过程中,颗粒捕集器(DPF)单元体非迎风面的沉积量急剧增加;颗粒沉积效率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摩擦力增大、粒径增大,颗粒层厚度及颗粒链长度也随之增加。甲醇掺混比的改变使得颗粒整体向更多、更细的方向变化,燃料类型及掺混比的改变显著影响了颗粒在DPF载体上的沉积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