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高速公路智慧行车的核心系统技术之一,ETC门架系统的设置、设计、施工安装对实现高速公路智慧行车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从四车道和六车道不同行车道宽度入手,系统研究了高速公路智慧行车的ETC门架系统,并得出省界路段和普通路段的门架系统布设原则及其设计系统构成、门架设计尺寸;通过采用Midas程序计算,确保了门架结构的合理性、安全性、稳定性;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在尽量减少交通干扰、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边立柱、中立柱、横梁的安全吊装。  相似文献   

2.
设计提出的一种多功能集成的行车辅助系统,可记录行车路径与车体定位信息,并提供360全景影像功能、夜视功能,以全面性地提高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3.
李智安 《上海汽车》2009,(11):38-41
分析了影响行车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安全车距数学模型,利用现代技术,构造了一种车辆防追尾碰撞安全系统。  相似文献   

4.
对驾驶模拟技术在道路行车安全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驾驶模拟器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国内外主要代表性科研型驾驶模拟器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典型驾驶模拟器的自由度、主要特征和应用领域。以“人-车-路-环境-事故”为主线,从不良驾驶行为特性分析、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研究、道路与交通设计、车辆驾驶环境以及道路行车事故研究5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了驾驶模拟技术在国内外道路行车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应用展望。在不良驾驶行为特性分析方面,重点研究了运用驾驶行为特性开展分心驾驶行为和疲劳驾驶行为的识别;在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研究方面,综述了运用驾驶行为开展车辆底盘一体化控制技术、安全辅助驾驶控制技术和自动驾驶接管行为的评价研究;在道路与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道路几何和标志标线等的设计评价;在车辆驾驶环境方面,综述了不良气象、路侧景观和交通冲突等驾驶环境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在道路行车事故研究方面,总结了道路行车事故再现和事故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此外,对驾驶模拟技术进行了应用展望,主要包括特殊人群的驾驶行为特性、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的测试及验证、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行车安全问题。对未来应对驾驶模拟器的有效性评价、不适性以及二次开发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驾驶模拟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南嘉泰秉承嘉陵技术,生产出JL125T-11坐式车,于1998年12月通过鉴定,现已批量投放市场。 JL125T-11的设计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展示安全与舒适新概念。最有特色的也许是它的全直流系统,无需启动发动机就具备一切灯光,夜间行车克服了交流系统因发动机低速运转导致灯光不足的弊病,提高了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全直流系统还设计了恒定的蓄电池充电电路,使蓄电池消耗后能及时补充充电,确保了整车电器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行车安全是高速公路设计的重要因素,道路设计合理性直接决定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探讨了道路相关设计因素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对道路平曲线、竖曲线和坡度等线形因素,道路横断面车道布置以及道路辅助安保设施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行车安全与这些因素的内在关系,并对道路的设计提出了要求,以形成高质量的高速公路设计方法,保障车辆的行车安全,并尽可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已有设计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通过速度协调性评价、道路各组成部分安全评价、综合评价方法对六武高速公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安全评价,同时对六武高速公路不良天气下行车安全保障技术进行了研究,找出了道路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汽车行业,近年来一系列先进的安全技术促进了驾驶安全性的发展.过去驾驶员主要依赖后视镜和前照灯来实现行车安全.如今,有许多基于接近传感器、雷达、激光雷达和CMOS摄像头的技术,为行车安全提供支持. 基于雷达的自适应巡航控制(ACC)是安全系统发展的一个先驱一如今其多样化的功能包含了碰撞预警、碰撞减轻和避免.不过在最近的DAS系统中,智能摄像头的功能是最丰富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行车主动服务"主动感知-自动生成-主动推送"过程中忽视推送与行车用户的相互影响,设计了基于行车用户操作行为的行车主动服务推送平台(DPSP),包括存储层、应用层和评价层。存储层用来分类和存储用户行为的历史和实时数据;在应用层基于用户操作行为设计了B-Num.BT算法,提高了DPSP的服务推送用户接受度;而评价层则利用操作数据对推送服务进行评价和监控。通过驾驶员在环(DIL)试验验证典型推送场景的及时性、安全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DPSP满足推送系统性能要求,所设计B-Num.BT算法的各项性能皆优于对比算法Hybrid.BT和CAR.BT;另外发现,及时性同时具有对行车用户分类的功能。本研究对完善DASS、加强行车安全,乃至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汽车技术作为行车安全的保障,加大汽车技术的研究可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就汽车技术状况在行车安全中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配件》2012,(12):36-37
在2012年3月8日~3月18日瑞士日内瓦国际汽车展上,德尔福公司的多项创新技术亮相。多款在车展上崭新亮相的新车上装配了德尔福创新产品,包括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主动安全技术、新型热交换系统、电子/电气架构系统等。德尔福创新技术在提高行车安全的同时,确保驾驶者和乘客在行车过程中保持与外界的互通互联,  相似文献   

12.
BIM技术研究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相继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BIM技术在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中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运行速度、行车视距、隧道照明、长陡下坡等重点安全指标中BIM技术应用点和系统开发思路,为应用BIM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提高传统勘察设计工作效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少"两客一危"车辆的事故发生率,提升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管理与服务水平,本论文设计了一种面向移动互联的高速公路智能终端系统,集成了GPS、GPRS、TTS等信息化技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对车辆进行实时跟踪,并能自动播放中心下发的语音提示指令。经测试,本系统通信稳定,数据轨迹准确,能有效辅助驾驶员提高安全驾驶意识。  相似文献   

14.
企业     
《汽车维修与保养》2012,(4):14-14,16,18
德尔福多项新技术装配日内瓦国际汽车展新车日前,在瑞士日内瓦国际汽车展上,德尔福的多项创新技术精彩亮相,多款在车展上崭新亮相的新车装配了德尔福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主动安全技术、新型热交换系统、电子/电气架构系统等。德尔福创新技术在提高行车安全的同时,确保驾驶者和乘客在行车过程中保持与外界的互通互联,并且极大地减少汽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有鉴于2000年9月21日台湾遭受大地震的影响,所以自新庄芦洲线起所规划设计兴建之台北捷运系统,皆增设永久性的地震监测与结构监测系统,以加强地震监测来提高捷运行车安全,并收集地震资料以作为结构物设计反馈之用。本文先就地震对台北盆地的影响与目前监测状态进行介绍,并说明新庄芦洲线新建地震监测与结构监测系统之架构与功能,包括车站端系统、行控中心整合系统与数据库、通讯界面、资料格式、后端处理、使用者界面等。接着针对本监测系统实际可能应用层面,包括结构物设计反馈、结构物安全评估、行车安全辅助、系统识别模式建立、长期行车振动监测等分别介绍,最后则是本系统初步监测成果。  相似文献   

16.
道路几何线形、路面质量、交通辅助设施是影响道路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道路几何线形尤为重要。详细总结了这些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相关设计改善方法,以提高道路设计质量,保障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7.
《驾驶园》2015,(2):82-83
<正>关于车载安全系统问:随着汽车工业与科技的进步,车辆也装置愈来愈多的安全设计或配备系统,请问驾驶人在购车时应要有怎样的认知?答:由于行车安全涉及人、车辆与环境等层面问题,所以我们之前曾提过的车辆动态特性与防御观念的目的,在于提高相关人对身处交通处境的认知(包括驾驶人或用路人),从预测危险进而回避危险,以保护自己与他人行车时的安全性。相关车辆安全的设计配备可分为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一  相似文献   

18.
从山区行车安全出发,介绍山区公路设置避险车道的必要性和设计方法。重点介绍广西地区山区公路避险车道的设计与路线平、纵面设计及行车安全的关系,并对山区公路避险车道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江西省宁都至定南高速公路K196~K208段特长纵坡智能监控系统集成与应用为背景,阐述了在特长纵坡路段设置车辆超速预警、超温检测、信息提示、光电行车诱导、避险车道监控等系统的集成设计及应用,有效地提升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水平,也为今后智慧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智安 《天津汽车》2009,(11):35-38
高速公路的事故类型中追尾碰撞占了很大的比例,因而开发车辆防追尾碰撞安全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分析了影响行车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安全车距数学模型,利用现代技术,构造了一种车辆防追尾碰撞安全系统。指出此安全系统能减少由于驾驶员分心和疲劳等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最大限度地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