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春升  侯满 《公路》2012,(11):39-41
双薄壁桥墩是连续刚构采用较多的桥墩形式,鉴于高度超过80m的超高双薄壁墩的纵向刚度偏小,设计中可通过设置系梁的形式来改善桥墩的纵向刚度。从结构的自振特性、地震荷载响应和稳定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采用无系梁、单个系梁和两个系梁的桥墩形式进行了比较,希望对同类桥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连续刚构桥双薄壁墩与单柱式墩结构行为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祥军  林胜  邹毅松 《中外公路》2006,26(3):162-164
连续刚构桥因其良好的受力性能,近些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墩的截面形式出现了单柱式墩和双薄壁墩。该文就这两种截面形式的墩,进行力学方面的理论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建模,分析两种截面形式下,桥梁结构在应力、位移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连续刚构桥梁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连续刚构桥墩、梁、基础共同受力的特点,通过有限元的分析计算,比较单薄壁墩和双薄壁墩在不同墩高、壁厚情况下对结构受力的影响,对高墩连续刚构桥墩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连续刚构桥双薄壁墩参数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主梁与桥墩共同变形协调条件,建立了墩顶荷载与双薄壁桥墩单墩内力之间的关系;应用非线性规划理论,考虑强度和稳定约束,建立了双薄壁墩的主要设计参数的罚函数,给出了连续刚均桥双薄壁墩参数方法,编制了设计计算程序,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道356一字河特大桥主桥的设计要点,对比分析了不同主墩形式下连续刚构的受力特点。结果表明,除墩顶局部效应外,不同桥墩形式对上部主梁受力性能影响不大,相对于"箱形+双薄壁墩"截面的桥墩形式,整体式空心矩形薄壁墩在承载力、稳定性、抗震性能等方面更具有优势,更适用于山区高墩连续刚构主墩。  相似文献   

6.
连续刚构桥的桥墩高度和刚度是控制桥梁孔跨布置和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以墩高195 m的赫章特大桥为例,对双薄壁墩、独柱墩2种桥墩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桥墩采用独柱墩形式的结论。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建立其墩梁结合部局部三维有限元模型,从正应力和主应力角度分析该部位的应力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可为同类高墩桥梁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龙潭河特大桥高墩系梁局部应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龙潭河特大桥采用连续刚构体系,其桥墩最高达178m。针对该桥双肢薄壁墩系梁局部受力复杂的情况,运用ANSYS软件对其建立空间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系梁处桥墩及系梁的局部应力分布特点,为同类型结构日后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欧阳青  王艳  王艳华 《中外公路》2008,28(1):153-155
该文以瓦窑堡特大桥为例,将主墩分别设置为双薄壁墩、空心薄壁墩以及双薄壁和空心薄壁的组合式墩3种形式,运用MIDAS软件及桥梁综合程序,通过对施工、运营阶段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种桥墩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为以后同类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连续刚构桥单双薄壁墩地震响应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单双薄壁墩是连续刚构桥桥墩常见的两种形式,论文对比研究了它们对高墩大跨弯连续刚构桥动力及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以某座桥梁工程为背景,建立了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墩底固结和桩土共同作用两种工况下连续刚构桥的自振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线弹性的时程分析法,对两种桥墩形式下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采用双薄壁墩可以有效地减小主梁的弯矩响应和位移响应,降低墩底应力,所有这些都是以增大双薄壁墩底轴力为代价的。其研究成果可供桥梁初步设计及弹性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连续刚构桥薄壁墩抗推刚度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永水  曹淑上 《中外公路》2006,26(3):144-147
连续刚构桥在混凝土徐变、温变以及汽车制动力的作用下将产生水平变位,为了满足上部结构的水平变位,在设计中需合理地确定连续刚构桥主墩的抗推刚度。文中通过连续刚构桥墩身变形机理分析,提出了主动变形阶段和被动变形阶段单肢、双肢墩的各计算图式及其抗推刚度的计算方法,为连续刚构桥主墩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鄂西某汉江特大桥主桥为60 m 110 m 110 m 60 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墩采用了双薄壁形式。墩身施工后,现场人员发现在与承台相接的部位有裂缝产生,大桥施工被迫停止。结合实例,利用理论计算和仿真模拟两种手段同时对裂缝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和裂缝实际状态非常吻合,判定是由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养护过程中的水化热及收缩、徐变所致。  相似文献   

12.
常规的空心薄壁墩设计一般每隔20~40 m设置一道横隔板,而横隔板的施工较大程度制约了桥墩的施工工期。该文通过对不同墩高、不同桥墩宽厚比以及不同工况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取消横隔板设置的可能性以及需要满足的条件,给空心薄壁墩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选择合理的桥墩型式是降低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造价的有效措施。以瓦厂特大桥的设计为背景,将原设计主墩采用的组合墩墩型,优化成单肢空心薄壁墩,通过建立各墩型的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主墩墩型的梁部应力水平相当;单肢空心墩稳定性优于组合墩;在最大双悬臂施工状态下,采用单肢空心薄壁墩强度安全系数较组合墩小,但成桥后安全系数相当;采用单肢空心薄壁墩经济性优于组合墩,能大幅节省造价,在施工质量与工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山区同类的桥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锡康  朱木青  王爽 《公路工程》2016,(4):261-264,273
以某连续刚构桥为背景,建立了考虑主梁-桥墩-桩基-土层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桥墩高度、桥墩截面、双肢薄壁墩间距等影响因素对桥梁典型截面内力及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桥墩高度为60~65 m范围内,中墩顺桥向剪力基本稳定,不再随桥墩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桥墩高度的增加增大了梁体脱落的风险,桥墩高度为100 m时梁体中跨跨中截面顺桥向与横桥向位移达到139.1,97.5 mm;从抗震角度分析,圆形截面桥墩对位移影响较大,空心矩形桥墩截面与实心矩形桥墩截面形式对墩顶内力的影响不大,故空心墩较节约材料;对于文中连续刚构桥,合理的双肢薄壁墩间距能有效降低墩顶受力与梁体位移,能有效提高地震作用下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5.
针对PC连续刚构桥双薄壁墩设计参数的优化,选取主要设计参数墩高、壁厚、双肢间距及跨径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应用桥梁专用有限元软件得到双薄壁墩两肢的内力和应力,基于主墩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根据应力安全系数确定最优结构参数,并依据既有实桥资料和计算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得到PC连续刚构桥双薄壁墩设计参数优化的计算公式,所得回归公式可应用于双薄壁墩结构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山西省灵河高速公路,对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双薄壁墩施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钢木组合悬臂式模板支撑体系、墩身主筋直螺纹连接技术和施工检测监控技术,可有效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三滩黄河大桥双薄壁桥墩的设计参数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双薄壁桥墩连续剐构桥特点及三滩黄河大桥实际情况,确定了山不同工况组成的计算方案,文中通过大量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双薄壁墩各设计参数与桥墩剐度的改变对结构的应力、位移、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根据优化分析结果,建立了主跨跨径、墩高、双肢间距及壁厚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跨连续刚构桥在施工及运营阶段要求主墩满足结构受力所需的最小纵、横向刚度,从优化结构受力和经济性考虑,桥墩应具有较大的抗弯刚度和较小的抗推刚度。以云南某地区一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论述高桥墩设计中需考虑的主要控制因素及结构受力要求。分析比较矩形空心墩和双薄壁桥墩的受力特点、经济性及其适用条件,研究并比较这两种墩形的设计指标,对高墩大跨桥墩选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横系梁对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抗震性能的影响,以云南山区某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为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桥梁结构模型,改变横系梁的位置、截面尺寸及数量,计算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增设横系梁可以较好地改善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的横向抗震性能;在整体墩与双肢薄壁墩分界处设置横系梁对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效果最佳,其中横系梁同桥墩刚度比在0.40~0.67内,对改善结构抗震性能最有利;根据桥墩的高度适当增加横系梁数量对结构抗震有利,在该桥双肢薄壁墩顶部和整体墩与双肢薄壁墩分界处设置2道横系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对于塔梁墩固结的多塔斜拉桥刚构体系,为了适应其主梁因温度引起的纵向变形,并减小桥梁结构温度应力,提出新型设缝双肢墩桥墩形式。建立采用整体墩和设缝双肢墩的两种斜拉桥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比较温度作用下,主梁、索塔的位移及主梁与塔墩应力,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温度荷载组合下,设缝双肢墩多塔斜拉桥主梁和桥墩的位移及应力状况均优于整体墩斜拉桥。分析结果可给设缝双肢墩斜拉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