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中校 《车时代》2021,(1):13-13
由于轮对通常向高速横向转动方向滚动,轮对承载着我国铁路货车和客车的满载,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故障。这些安全事故对铁路货车正常连续运行速度造成极大限制,也对我国铁路货车正常运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不利影响。本文首先对铁路货车轮对可能存在的几种常见故障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铁路货车轮对常见故障的主要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邢亮 《路基工程》2013,(3):37-39
提出了承载板直径分别为400,600 mm的二次变形模量EV2的试验方法,通过对京沪高速、京石客运专线铁路路基施工现场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承载板直径分别为300,400,600 mm的二次变形模量EV2试验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填料最大粒径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铁路投融资体制严重制约了铁路融资发展,大秦铁路成功上市尝试打破融资困难的坚冰,为铁路建设找到上市融资的新途径,承载着铁路打通投资瓶颈、吸引社会资金的希望。为了解决融资与垄断的两难问题,铁路可从处于末端、资产优质的线路开始进行融资方式的创新,加快铁路自身改革,鼓励各类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经营,同时加快相关立法,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广深运输通道内长途汽车、常规铁路、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4种运输方式的客流分担率测算问题,采用行为调查方法调查了4种运输方式特性对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提出采用两层巢式Logit(NL)模型构建各种运输方式的客流分担率预测模型,选取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快捷性和方便性5个变量作为效用函数的构成变量。运用二阶段估计法将NL模型分解为1个二项Logit(BL)和1个多项Logit(MNL)模型后对各种运输方式的客流分担率进行求解。广深运输通道案例数据测算表明:2020年公路和铁路的客流分担率分别为16%和84%,其中铁路运输方式中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客流分担率分别为2%,57%和41%。  相似文献   

5.
宁波铁路枢纽甬江铁路斜拉桥是国内首座铁路大跨度钢箱混合梁斜拉桥,对其进行动静载荷载试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有限元法获得的理论数据制定了动静载试验方案。测试了各项初始参数并与设计值分析比较以作为后续测试的初始数据。测量了桥梁结构在静力试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力,检验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对试验截面的应力、挠度以及索力检测结果等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并获得校验系数,对桥梁真实承载能力做出了评定。此外,还检验了桥梁在满载货车以各种速度运行条件下的实际工作状态。对列车动活载作用下主梁的最大横向、竖向加速度值,结构阻尼系数等参数进行了测定,并参照相关规范作了评价。基于动静载试验结果的分析,对甬江桥的工作性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该桥工作状态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异常点对铁路路基连续压实相关性校验结果的影响问题,在分析异常数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提出了有效的异常值识别与剔除方法。基于平均统计距离法与邻域估计法,建立二维异常点识别模型,提出了针对相关性校验数据的异常值剔除准则。使用该法对沪昆客运专线3个施工段铁路路基的连续压实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够有效识别异常数据,真实反映铁路路基的连续压实检测值,且不被误判。  相似文献   

7.
地裂缝灾害对铁路安全有严重的影响。铁路路基结构属于土工结构物,具有一定的柔性,以路基结构通过地裂缝灾害区域相对桥梁等其他结构具有更大技术优势。根据地裂缝灾害的性质和分级研究提出地裂缝地段路基工程各种处理措施,并对各种措施的适用性进行了阐述,建议采用综合处理的方式,供地裂缝地段铁路路基的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前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分析客运量准确、高效的要求,系统介绍了手机移动话单数据的内容,分析了将其应用在客运量分析方面与传统铁路客流量预测方法相比的优势。研究了将移动话单数据应用于城际铁路客流量分析工作的实施步骤以及具体方法与模型。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利用手机话单数据进行交通调查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对这种技术实施大规模应用的瓶颈。研究表明,利用手机移动话单数据分析城际铁路客运量的思路可行,实施过程中不再需要高成本的OD调查数据支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日益丰富,出行次数也随之增多。与此同时,作为交通运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铁路运输依然是承载客流量最大的运输方式,在这其中高速动车组是高速铁路运输的核心。在互联网+的时代,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旅客运输安全,排除高速动车转向架故障,应当合理运用大数据归纳总结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状态检测及其故障诊断的经验,并且将经验应用于日常维修检查中。本文简要介绍大数据环境下的铁路信息化进程,以及如何通过大数据方式检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状态。  相似文献   

10.
赵晓勇 《隧道建设》2009,29(5):521-525
根据神朔线蛇口峁隧道检测结果,阐述铁路隧道目前存在着的主要病害形式,主要有拱墙裂缝及拱墙相接部位错台、拱墙渗漏水、隧底积水、隧底及水沟开裂、道床下沉等。在对检测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各种病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建议,对指导工程设计及施工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昕  辛勇  郑晓阳 《中外公路》2005,25(4):195-198
在新乡-长垣高速公路交通量预测过程中,分析了项目的建设对通道内公路、铁路运量分担所产生的影响,对基年OD表进行处理,以得到可用于进行下一步交通量预测的考虑了铁路转移交通量的基年OD数据。  相似文献   

12.
张勇 《交通科技》2013,(2):30-33
临时墩结构作为过渡性支撑结构常用于大型桥梁的建造中,其结构可靠性关系到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采用有限元计算程序对某铁路桥施工过程中设置的临时墩结构的强度进行了计算,评估了临时墩结构的承载情况及承载能力储备。计算过程中,对临时墩结构的各种承载情况进行了受力分析。  相似文献   

13.
CFG桩软基加固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伟 《路基工程》2008,(2):181-182
根据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和特性,介绍CFG桩特点、施工技术、质量检验及在福厦铁路客运专线工程中的应用,证明了它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现役桥梁性能评估的新方法,即根据裂缝统计量(裂缝总长度、最大宽度及总面积)通过回归模型推断承载率的评估方法.有限元分析表明,加载状态下的裂缝及卸载后的残余裂缝,其统计量均与承载率有密切关系.对一座实际桥梁的裂缝和承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这种关系确实存在并建立了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目前在建的宜(昌)万(州)铁路复杂岩溶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实践,对综合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各种手段、耗时及准确度进行了分析,对各种预报手段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论述了各种预报手段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铁路隧道建设、特长铁路隧道建设规划及高速铁路隧道建设规划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并采用图表的形式清晰直观地反映中国铁路隧道不同时期的发展规模及特长、高速铁路隧道新增运营、在建、规划情况,为分析中国铁路隧道发展历史提供较为详细的数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铁路建设规模逐年加大,高海拔、高烈度地震区、大埋深超长铁路隧道大规模建设,亟需深入研究铁路隧道智能建造技术、超长深水跨海铁路隧道修建技术及铁路隧道智能运维技术。  相似文献   

17.
刘月波 《路基工程》2003,(Z1):32-33
在衢州中立交桥和西立交桥的顶进中,为保证铁路线路正常运行,进行了铁路线路的加固工作,其中采取了扣轨、钢便梁及架空线路的加固方法,对各种方法的计算与应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某土建工程为依托,对其基础中的2根试桩进行现场静载试验,并获得了Q-S曲线、侧摩阻力随深度变化曲线、桩身轴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及桩土接触面相对位移随深度变化曲线。然后根据现场勘查资料及有限元参数选取的经验值建立单桩模型,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对单桩进行分析,并根据模拟数据及实测数据利用MATLAB绘制了各项主要承载特性的对比曲线,一方面验证模型及参数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研究桩长对单桩各项主要承载特性的影响。最后利用单桩验证过的模型及参数建立群桩模型,分析群桩的各项主要承载特性与桩长及桩间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记忆京张     
《驾驶园》2020,(3)
正"一条承载历史记忆、穿梭百年的铁路,一头连接自强不息的奋进历史,一头通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未来。每一颗道钉,浸染了勇于开拓的詹天佑精神;每一段枕木,留下了新老一辈京张人坚守奉献的身影;每一个站牌,记录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这条铁路不仅拉近了张家口与北京的时空距离,同时演绎了一代代人、车、生活的精彩故事,这条铁路叫——京张铁路。"纵观京张铁路百余年的厚重历史、百余年的风雨征程,京张铁路生根在太多太多人的记忆里,而这些,也都成为了京张铁路昨天和今天  相似文献   

20.
梁珍 《商用汽车》2005,(5):84-86
在货物运输市场,当确实需要运输大件货物时,就必须采用大型汽车列车。这种大型组合式汽车列车所采用的重型半挂车的纵向及横向都是可以伸缩和锁定的,它甚至可以承载上千吨的货物。重型汽车列车的技术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起源于铁路:1931年,德国铁路局局长JohannCulemeyer率先研制出的一种车辆,就是今天的重型汽车列车的祖先。这种所谓的大型平板挂车列车,原来是为了运输铁路车厢而制造的,当时它的承载能力为80t,后来很快就成为各种重型货物运输的基础,并且使铁路局在几十年中处于这方面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