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输气管线摩阻系数的影响因素以及减阻的主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输气管线中 ,摩擦阻力的存在对输气管线运行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 ,摩擦阻力越大 ,管线压力降低越快 ,动力损耗越多 ;另一方面 ,摩擦阻力影响输气流量 ,摩擦阻力越大 ,流量越小 ,会增加管线的运营成本。因而 ,要提高长距离输气管线的输气流量、降低运营成本 ,降低摩阻系数是非常必要的。考察了大量的摩阻计算公式 ,求解出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摩阻系数 ,分析和讨论了影响摩阻系数的因素 ,提出了降低摩阻系数的主要方法 ,重点介绍了加内壁涂层的减阻方法。计算分析表明 :管道施加内壁涂层之后 ,可大大降低摩阻系数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90号无铅汽油和0号柴油进行摩阻实验所取得的实测数据,对紊流混摩区的近似公式进行了误差的计算和比较,并分析了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科尔布鲁克公式是紊流混摩区的较准确的计算公式,近似公式只适用于粗略的计算和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管网流量分析中选用沿程阻力系数公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以显式沿程阻力系数公式代替隐式沿程阻力系数公式进行各种介质管网流量分析进行了研究。以给水管网流量分析为例,给出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可用摩台公式,巴里公式和哈兰德公式替代柯尔勃洛克-魏特公司计算管道沿程阻力系数,具有计算时间短,分析效率高,工程实用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将成品油管流摩阻因数计算公式分为适用于设计计算和适用于工况分析两类,提出立足于应用计算机,在整个紊流区用科尔布鲁克混合摩擦管公式计算的思想,并用它构建单油品输送和多油品顺序输送新型压能平衡方程,以提高计算精度和避免分区计算。  相似文献   

5.
以往埋地热油管道的热力与水力计算大多采用平均温度法,把一些与油流温度相关的物性参数视为定值,并且忽略了管壁结蜡的影响,与实际埋地热油管道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误差。为提高计算精度,考虑了温度对油流物性参数的影响,分析了管壁结蜡对管道温降和水力摩阻的影响,并提出了求解结蜡厚度的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6.
重力式锚碇悬索桥主缆上拉力的水平分力由锚块基础和地基的摩阻力抵抗。锚碇混凝土与基岩表面的摩擦阻力不足容易影响悬索桥主缆受力,进而威胁桥梁安全。采用锚碇岩石地基摩阻系数原位试验是验证锚碇基底抗滑移摩擦系数是否满足设计取值的有效方法。文章以某特大桥锚碇混凝土与岩体接触面直剪试验为例,介绍了该非对称悬索桥混凝土锚碇摩阻系数原位试验,分析了试验结果,可为该类桥梁锚碇设计、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含蜡热油管道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油品的一些物性参数,如比热容、黏度、密度等均随油温的变化而变化。在加热站间管道沿线,流态和流型随着温度的变化也会发生转变。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采用数值积分方法,对加热站间管路划分了区间,各自应用不同的摩阻特性公式进行摩阻损失计算,提高了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8.
稠油掺稀后混油黏度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释输送是传统的稠油降黏输送方法,因其工艺简单,降黏效果在管输过程中较稳定,一直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但稠油中加入稀油后其混油黏度又是一个难点,混油黏温数据是摩阻计算的重要参数,是输油管道设计和运行管理的重要参数,其准确性对水力计算结果至关重要。对混合原油的黏度计算,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少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以及计算图表,且大多是利用实验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得到的,每种模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通过对Cragoe模型进行修正,得出稠油掺入稀油黏度计算需分段选择模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阿尔特舒尔紊流混合摩阻因数公式在国内石油储运界应用较多,但该式只适用于管径较小、管内壁较粗糙、雷诺数较低的情况,而科尔布鲁克公式和哈兰德公式没有这种限制,后者的计算也很简单,故阿尔特舒尔公式不应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兰渝铁路嘉陵江双线特大桥160m连续刚构预应力施工实例,介绍了连续刚构桥梁张拉前进行管道摩阻测试的内容及所用仪器,并针对摩阻损失的组成内容及成因,阐述了管道摩阻测试原理及方法。同时,通过对摩阻测试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确定了塑料波纹管实测摩阻系数,为实际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不锈钢圆管湍流摩擦因数计算存在的问题,在雷诺数为(1~15)×104的范围内,测定了不锈钢圆管的阻力性能,并对其湍流摩擦因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该种不锈钢圆管湍流摩擦因数的经验公式,并与常用的计算光滑圆管湍流摩擦因数的经验公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经验式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平均误差0.606%,最大误差1.256%。  相似文献   

12.
甄亮  张显裕  李晓军 《现代隧道技术》2022,(2):167-171and181
浅埋矩形顶管掘进机和管节与土体间存在摩擦,当掘进机无减阻或防背土装置时,机土间较大的摩擦力将诱发整体背土效应。文章介绍了考虑机(管)土摩擦差异的整体背土效应判别方法,依托上海陆翔路—祁连山路矩形顶管工程试验段,基于实测数据进行了整体背土效应监测分析,并介绍了处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预判了试验段发生的整体背土破坏,计算的临界机(管)土摩擦系数为0.35,破坏时最大顶程预测值为31.05 m(实际为34 m),顶管发生整体背土效应的横向范围约等于覆土深度与断面等效半径之和;隆起的影响区间约3.0L(L为机头长度),地表变形在工作面通过3.0L时由隆起变为沉降。  相似文献   

13.
在长378m,内径0.08m的水平不锈钢试验环道上利用空气和水进行了段塞流气量瞬变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压力变送器测量压力信号,将相邻两压力信号相减(上游减下游)得到压差信号。分析了气量减小瞬变过程中压力、压差的变化规律,对瞬变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合理解释,并对气量减小瞬变过程中的压力过降值进行了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上海长江隧道衬砌(φ15 m)1:1管片剪切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错动量随荷载变化的规律,进而得到环缝的剪切刚度计算公式及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值.本文提出的管片环缝剪切刚度计算公式,可供今后类似工程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含水原油为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情况下管流的水力计算。当含水原油为牛顿流体时,其压降计算按传统方法采用达西公式计算;当含水原油为非牛顿流体时,介绍了幂律流体和宾汉流体的本构方程、流态判别方法、层流和紊流压降计算公式。还介绍了含水原油为牛顿流体时黏度计算的一些经验公式,并提出了一种回归含水原油黏度(牛顿流体)、表观黏度(非牛顿流体)计算公式的新方法,将回归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托江苏省如皋市长青沙二桥(斜拉桥)工程项目,通过预应力张拉试验,现场实测了U形预应力筋的摩阻损失,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求得孔道摩阻系数和偏差系数,验证了此种预应力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超声波流量测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流体流量测量方法.文中对超声波流量计测量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推导出流量计算公式;采用Fluent软件对水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管内流体的流场分布、压力分布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超声波接收端与发射端液流存在漩涡,入口段中心线与水平管道中心线的夹角对测量精度影响显著.模拟结果与实际相符,对流量计结构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沉降性浆体管道减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降性浆体减阻方式主要有4种:采用可溶解的高分子聚合体、采用纤维材料减阻、采用螺旋流减阻和改变管道的形状等。虽然这些减阻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但其中有些减阻措施已在沉降性浆体的输送中得到了应用。文中对各种减阻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method of modeling free flow spe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hydroplaning. First, the lift forces for different water depths were estimated using Bernoulli’s equation.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al test performed by the Jap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the hydrodynamic pressure coefficient was determined to be 0.03 (tf s2/m4). The validation of the predicted lift force is found in another published paper. A very good match is found between the computed values by the proposed numerical model and the data in other published papers. Then, the loss of contact force is considered to evaluate the hydroplaning performance of a tire. To simulate the hydroplaning speed, a tire-sliding model was utilized to obtain the traction and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the road surface and the tire. The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in Japan in 2009 is compared with the physically computed hydroplaning speed, yield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raction force at the measured desired speed is, on average, 23.4% of the traction force at hydroplaning speed. The analytical model offers a useful tool to quantitatively show that the free flow speed changes as the water depth incr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