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预制小箱梁内模上浮防治工艺研究成果,革新了传统采用压杠上压内模施工工艺,通过精轧螺纹钢作为拉杆穿过箱梁底部预留泄水孔道将内模与制梁台座连接,降低内模受力重心,增加了内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稳定性;将绝大部分浮力作用力转移到制梁台座上,保证了外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这种"下拉上压"的"双保险"方式有效防治预制小箱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内模上浮事故的发生,预制小箱梁内部结构尺寸得到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王新联  徐爱敏 《公路》2022,(8):206-211
早期水化热是导致大吨位箱梁混凝土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杭甬复线宁波段一期工程的40 m预制箱梁为背景,开展早期水化热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0 m箱梁早期水化热温度变化总体呈“温升—高温持续—降温”的变化规律;水化热最高温度出现在端部截面右侧腹板芯部,最高温度为77.0℃,出现时间为混凝土开始浇筑后第30 h;混凝土最大温差出现在箱梁端部截面右侧腹板芯部—腹板内表层,最大温差为21.5℃,出现时间为混凝土开始浇筑后第35 h;由于箱梁端部腹板较厚,混凝土芯部热量相对不易散失,导致端部混凝土升温速率大于跨中截面;同时,外界环境对大吨位箱梁水化热温度峰值、升降温速率、内表温差有重要影响。试验结果可为大吨位箱梁施工养护和裂缝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提出横向分段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斜箱梁结构的施工方式,并对此施工方式的箱梁桥和整体浇筑的箱梁桥进行模型试验研究与有限元计算。通过各种工况的试验加载,及对实测得到的试验数据(挠度和应变)数理统计、图表分析比较和相应的有限元分析,定量比较了两者的受力性能差异,即混凝土开裂前,横向分段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斜箱梁的挠度比整体浇筑斜箱梁的挠度约大5.3%,纵向应变比整体浇筑斜箱梁的纵向应变大13.5%,湿接缝的纵向应变是整体浇筑施工斜箱梁的纵向应变的59%。横向分段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斜箱梁截面上存在着预应力的应力重分布,此重分布应力对湿接缝的混凝土受拉变形产生了抑制作用,且现有的有限元通用程序尚无法计算此应力重分布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四、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施工 1.施工程序根据桥位处河床的水文地质情况,施工部门拥有的机械设备最合理的调配方案,以及使结构在施工和运营时期受力尽量均衡合理起见,确定箱梁采用由两岸对称地向河心的施工方案。按图10所示程序施工。 (1)由两岸向河心方向,先后于各主桥墩上立模浇筑箱梁的0号梁段,完成悬臂箱梁施工的临时锚固。墩旁托架上立模浇筑箱  相似文献   

5.
对泵送混凝土侧压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一种测试混凝土侧压力的简单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讨论了混凝土浇筑箱梁时浇筑高度以及有或无振捣对侧压力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东莞水道特大桥近距离、变间距并置箱梁现浇施工难题,提出采用“一模双梁”式移动模架施工该桥箱梁.“一模双梁”式移动模架设计为上行式,采用挂梁环抱2套箱梁模板(其间距可在一定范围内随意调节)系统结构,主要由主梁、前导梁、上横梁、吊挂系统、支腿、模板系统、走行系统、液压系统等组成.采用ANSYS软件建模,对混凝土浇筑和移动模架行走工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项结构安全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施工中采取了桥台台背处理、移动模架预压、设置预拱度、线间距变化调整、平衡浇筑箱梁混凝土、箱梁同步张拉、移动模架行走等关键施工技术,顺利实现了1台移动模架同时施工2片变间距并置箱梁.  相似文献   

7.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预制箱梁为公路桥梁常用的结构形式,该文以30m箱梁预制施工中对箱梁芯模进行了更新设计,采用整体伸缩式芯模,取代以往施工中使用的拼装组合模板,施工实践表明,该芯模较传统模板设计原理简单,加工方便快捷,施工中大大提高了箱梁预制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节约了施工成本,在箱梁预制施工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5,(11)
九江长江公路大桥跨越长江,其北侧副孔桥上部结构为50m预应力混凝土等截面连续箱梁,采用两套移动模架现浇施工,以此为背景,通过采用在移动模架外模上贴焊不锈钢板,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改进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布料、振捣方法和养护等措施,现浇箱梁外观质量达到了清水混凝土的理想效果,为后续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混凝土施工的外观质量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林-保康公路西辽河大桥的施工实践,探讨了箱梁底座制作、模板制作与安装、钢筋制作与安装、混凝土浇筑、箱梁拆模、养生施工控制要点.采用上述措施后,本标段箱梁预制的内在质量及外观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斜腿式天桥的结构形式及承载特点,从混凝土铰准确定位、便于施工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砂箱的应用;为了保证斜腿施工质量,对斜腿模板的制作、现浇支架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了优化;现浇箱梁混凝土施工顺序是影响成桥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强调了混凝土两次浇筑工艺及入模、振捣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某大桥主桥是一座主跨250 m的三跨双塔双索面斜拉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双边箱主梁形式,桥面宽36.5 m,采用后支点挂篮悬浇施工,与国内常规的采用前支点挂篮悬浇施工的双边箱混凝土斜拉桥不同,后支点挂篮施工可减少斜拉索索力调整次数,施工监控难度较低,且能有效节省施工工期.结合施工单位的施工机具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案,可节约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2.
石马河特大桥主桥上部结构为四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该文介绍了该大桥主桥悬臂梁段挂篮悬浇施工工艺的详细计算分析和研究。通过实践得出该设计的挂篮悬浇混凝土施工对于石马河特大桥这样的混凝土连续钢构桥来讲是合理的,对实际施工方案的研究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喷射混凝土工作环境差、能耗高以及施工中跑浆、漏浆等问题,提出钢波纹板结合模袋混凝土的新型支护方案。依托圆形竖井,采用倒挂井壁逆作施工法展开现场试验,分析灌注压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 1)模袋混凝土可充填开挖面与钢波纹板之间的构造间隙及预留空间,与钢波纹板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组合结构,能够维持开挖面稳定、抵抗开挖面变形,施工工艺具有可行性; 2)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可知,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模袋内混凝土流动性良好,能充分填充模袋,注满后,灌注压力逐渐消散,且钢波纹板产生的环向应变很小,支护结构在工作状态下均匀受力; 3)试验选用的土工布均具有透气、透水、不透浆的特性,能有效解决喷射混凝土施工存在的跑浆、漏浆等问题,但材料特性和加工性能略有差异; 4)钢波纹板与模袋混凝土结合形成的新型支护结构,为隧道等地下工程支护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拱肋钢管内混凝土不对称灌注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规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南浦溪特大桥拱肋钢管内混凝土左右幅非对称顶升灌注过程中结构的变形、应力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非对称灌注过程中,先灌注侧拱肋下挠量大,两侧拱肋挠度差值随完成灌注的拱肋数量增多而逐渐减小,灌注完成后,横截面对称位置处拱肋竖向挠度对称;整个施工阶段拱肋应力大于横撑应力,尤其是首灌混凝土过程中拱肋应力较大,应重点关注;首灌混凝土完成时结构的稳定安全系数最低,随着混凝土逐步完成灌注,结构的稳定安全系数逐渐增大;结构初始几何缺陷对结构的稳定性不利,应以考虑结构初始几何缺陷的稳定系数来评价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大跨度连续梁一般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其关键技术为0号块墩顶的抗倾覆设计、0号块支架搭设与混凝土浇筑施工、挂篮的设计施工、结构体系的转换与合拢、线形控制等.该文以通愉河大桥施工为背景,详细介绍了上述相关技术,可为今后类似桥梁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该文结合农桥工程情况,根据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的特点,就材料、混凝土浇筑、养护、拆模、钢绞线张拉等施工工艺要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厚度的既有普通混凝土梁体受弯一侧浇筑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制成定截面复合梁,通过四点弯曲试验对2种材料结合后的整体工作性能,以及UHTCC层作为外浇层对表面裂缝的分散和限制能力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平截面假定法和平衡方程,采用受约束的混凝土受拉本构模型,推导计算了复合梁整体受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通过纤维的桥联和应力传递作用,UHTCC层能有效控制裂缝的生成和扩展,并将上层混凝土中出现的单条宽裂缝分散成多条细密裂缝;UHTCC层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梁的承载能力,限制了混凝土裂缝的开展,增强了整体延性;受拉一侧UHTCC所占的比例越大,复合梁中点挠度越大,极限弯曲强度越高;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UHTCC层对复合梁前期强度影响越小,但后期整体韧性改善依旧显著;极限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结合实际工程从预压施工准备、施工工艺等方面对现浇箱梁的支架水箱预压过程进行了论述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受力性合理,施工便捷.  相似文献   

19.
菱形挂篮由菱形桁架、提吊系统、走行和锚固系统及模板系统4部分组成。该文通过某工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菱形挂篮对称悬臂浇注施工的实例,详细介绍了菱形挂篮的各组成系统及行走施工程序,并总结了其施工特点。  相似文献   

20.
川杨河桥主桥为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主桥箱梁采用挂篮悬臂浇筑。该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挂篮设计、制作和行走的方法,便于今后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