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飞亚 《摩托车技术》2006,(3):62-62,64
随着国家第2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实施以及越来越严格的尾气排放要求,摩托车电喷技术受到了摩托车生产企业的广泛关注,同时电喷系统给车辆带来的出色节能效果和卓越的动力性也在高油价的环境下吸引了众多摩托车消费者和经销商的注意。电喷技术不仅满足了严格的排放要求,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能源消耗,所以受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关注是在情理之中。然而,传统的摩托车电喷系统是从汽车上的应用移植而来(其燃油控制部分见图1所示),除了成本因素外,传统电  相似文献   

2.
电喷技术是现代摩托车发动机供油技术最先进的形式之一,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摩托车最典型的高新技术。早先电喷技术只限于大排量豪华型摩托车上,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电控元件成本大幅度降低,小型二冲程摩托车也开始采用这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国已实施相当于欧Ⅱ的摩托车排放标准,2006年1月1日起欧洲将实施欧Ⅲ摩托车排放标准,2007 年左右我国也将会实施相当于欧Ⅲ的摩托车排放标准。标准法规的加严推动了摩托车排放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摩托车电喷技术作为根本解决摩托车排放、动力和节油问题的技术方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在谈到电喷技术时首先关注的是排放问题,因为政府法规一直在强调排放,而我们却忽略了电喷技术更重要的特点--节油,因为性能提高和节省燃油,才是消费者最最关心的,才是摩托车电喷技术应用最直接的推动力。直接从汽车上移植来的电喷系统并不太适应中国摩托车市场的需求--既要求产品性能好,可靠性高,又要成本低廉,还要求有便捷的售后服务。所以在中国小排量摩托车电喷技术的研发上都是从头开始,除一些国外著名品牌电喷系统供应商外,我们还有一批国内院校和企业所组成的摩托车电喷技术研发团队,他们将是中国摩托车电喷技术产业化的中坚力量。今天我们与浙江飞亚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这个电喷技术专栏,就是希望对关注摩托车电喷技术的人士有所帮助和参考,也希望电喷技术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在摩托车上广泛应用--不仅仅是因为排放法规的要求,而是消费者对摩托车性能和节油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吴正权 《摩托车》2005,(11):46-49
现代摩托车应用电喷技术后,必将导致结构上有较大的改变,且技术日益复杂,一旦需要维护,呈现在眼前的必然是复杂的管线和接头,即便是以前的修车高手,到此时也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然而,如果我们能够遵循电喷摩托车故障诊断的一些基本原则,掌握分析各种故障原因的方法,遵循合理的诊断程序和步骤,就可能以较为简单的方法准确而迅速地找出故障所在,迅速恢复电喷摩托车原有的技术性能。为此,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电喷摩托车故障诊断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流程、症状模拟方法、检修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事项和常见故障的检查与排除,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正权 《摩托车》2012,(6):74-78
国外摩托车自1980年开始应用电喷技术以来,已从最初的大排量车发展到几乎所有排量的摩托车上。进入21世纪后,电喷技术强烈刺激中国摩托车业神经,国产电喷车的数量逐年增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电喷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了解和掌握现代摩托车用电喷系统的基本结构原理与检修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日本本田公司新近推出的SmanDioZ4踏板车是世界上首款应用电喷技术的50 mL摩托车,与以往摩托车采用的电喷发动机相比,该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a)燃油喷射系统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将电喷装置应用于排量只有50 mL的小型摩托车发动机,这就要求燃油喷射系统必须集约化和低成  相似文献   

7.
《摩托车》2008,(5):62
随着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及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电喷技术在摩托车上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2008年7月1日后,国家将要求新生产的摩托车达到国III排放标准,这将促使国内摩托车生产企业新生产的摩托车加快电喷技术应用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电喷的价值     
电喷不是个新玩意,在汽车行业已得到广泛使用,汽车跨过欧Ⅱ、欧Ⅲ门槛,电喷技术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然对摩托车行业而言,电喷却是个较为新鲜的技术,说它较为新鲜,不是绝对新鲜,是因为前几年有摩企搞过,只是成功或推广率极低,几乎是胎死腹中。这说明在摩托车行业,要实现电喷化是很难的。但是,难是难点,攻克电喷技术,使之广泛应用于摩托车行业,却是我们必须要实现的目标——这有原由,因为明年7月1日始,国家将对摩托车全面实施国3排放标准,而摩托车电喷化,据认为是达到国3排放标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摩托车电喷系统排放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发动机管理系统(EMS,以下简称电喷系统)在摩托车领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步取代化油器。化油器技术历经百年,为汽车及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终究还要为电喷技术所取代?采用电喷技术的一个最大的驱动力就是排放控制技术。电喷技术加上三元催化器的技术路线,早已被业界公认为解决当前摩托车排放问题的最佳技术路线之一,同时还兼顾了动力性的需求,达到排放与动力性的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0.
摩托车电喷系统的成本很难在短时间内降下来,所以国内企业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电喷系统的应用开发层面上,通过技术合作,扬长避短,才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湛江德利化油器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施善昌 《摩托车》2004,(12):11-12
我从事摩托车售后服务工作将近10年了,10年来,我国摩托车有了飞速的发展,款式和性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直流点火、电喷技术、电镀陶瓷汽缸、节能技术、纳米技术等等纷纷应用到摩托车上。这些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摩托车的性能。但是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作为全国《摩托车》维修技术俱乐部会员,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把近几年我在维修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反映给厂家,真诚希望我们的技术人员和厂家在今后的生产和设计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2.
FAI技术在五羊摩托车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AI技术区别于摩托车传统电喷技术,具有技术先进、结构紧凑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广州摩托集团公司将该技术应用到五羊摩托车上,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电喷技术在国产汽车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国产摩托车来讲尚属于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力帆集团作为国内最早自主研发摩托车电喷技术的企业,1999年开始涉足摩托车电喷领域,经过长达4年的开发、攻关、升级和完善,其电喷摩托车已通过了10 000 km连续长途综合路试和小批量试用追踪考核,这表明该电喷系统已经成熟,而且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燃油税的逐步开征,传统化油器式摩托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追求高功率,低油耗和微污染的要求,唯有采用电喷系统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项目标,国外摩托车自1980年开始应用电喷技术以来,已从最初的大排量四冲程摩托车发展到如今的小排量二冲程摩托车上,国产摩托车也已开始应用这一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6.
司辉 《摩托车》2005,(3):16-16
摩托车行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新定型摩托车已开始实施第二阶段型式核准试验(相当欧Ⅱ)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摩托车开始实施第二阶段排放生产一致性检查。各摩托车企业加快了环保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目前采用最多的技术是化油器的精确控制、三元触媒催化转化器、空气补气系统及电喷技术等。新技术带来的是成本的增加,以三元触媒催化转化器为例,每辆摩托车约需增加成本100元左右;摩托车应用电喷技术,每辆摩托车约需增加成本500元~800元。电喷技术主要用在中大排量摩托车上,由于成本及市场等问题,还未真正批量进入市场。根据目前获得北京…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为减少摩托车污染物排放而采用的二次空气、多级补气和电控补气、燃油电喷技术等摩托车排放后处理技术,进一步阐述了这些技术与催化剂结合在降低摩托车排放污染物上的应用,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现状,同时对其优势和缺点进行了比较,阐述了目前排放后处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排放法规日益严格,作为满足欧Ⅱ和欧Ⅲ排放法规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摩托车电喷化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摩托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摩托车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必须掌握的一项核心技术,采用电喷技术的关键是降低电喷系统的成本。以直线电磁泵为基础的FAI技术,能够  相似文献   

19.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以ECU为核心的电喷技术在力帆150-A摩托车上的应用,为我国尚显孱弱的摩托车工业向科技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我国摩托车电喷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摩托车电喷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汽车的技术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电喷技术同样是摩托车技术的制高点,是摩托车满足欧Ⅱ和欧Ⅲ排放法规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摩托车企业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必须掌握的一种核心技术.从2001年9月1日起,我国新生产的轿车和5座客车全部采用了电喷发动机,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提出摩托车电喷化的日程表,但有关摩托车的政策中已多次提到在摩托车上采用电喷技术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