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海上丝绸之路"亦简称为"海上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的海上通道,此概念提出于20世纪初。中国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传统早已有之,除了古代留下的为数不少的文献资料外,近现代以来,作为中外交通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海上丝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南海地区发现和发掘的沉船,是研究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网络变迁的重要资料。目前发掘的沉船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时期:第一期,9至10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晚唐和五代时期。第二期,’11至14世纪早期,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南宋和元代。第三期,14世纪后期至17世纪中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第四期,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相当于中国的清代早中期。这四个时期的沉船数量和船货种类是不同的,其中中国外销瓷种类的变化最为明显。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贸易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南海神庙是岭南文化海洋性特质和中西文化融合、创新的一个典范.从海洋文化视角审视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是广州海上丝路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海神民间崇拜的中心,蕴含着丰富的广州海洋民俗文化历史,是从大陆文化到海洋文化转折点的一个见证,具重要的海洋历史文化价值.继承和弘扬南海神庙所表现的传统文化,是广州海洋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同时也是第十个中国航海日,为了纪念这一重要节日,由中国航海学会、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宝德中国古船研究所承办的"行舟致远: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月10日在宁波举行。大会收到论文30余篇,来自境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航海历史、海上丝路、古代造船、水下考古等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南海是环中国海海洋地理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东西二洋"航路的核心海域,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中国-四方-四海"陆海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之滨包括我国岭南沿海、海南岛至东南亚沿海的跨界海洋文化区域,史前、上古海洋聚落形态集聚分布,关系密切并最终整合一体,成为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特殊而重要的一个区系。文化因素跨时空分布的格局,也显示了土著先民频繁的海洋文化交流活动,是形成历史时期南海沿岸与跨海之航路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引言   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陶瓷之路“.德化窑是中世纪中国南方名窑.唐宋以来,海上交通蓬勃兴起,德化窑瓷器源源从泉州港输往海外,销往东南亚、中亚、西亚和非洲东岸,并转口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地区.……  相似文献   

7.
王元林《宋南海神东、西庙与广州海上丝路》一文,与史实相去甚远.兹辨正如下:一、王文所谓"大溪岛"即今香港大屿山,而非其所谓"大、小万山群岛".二、所谓"扶胥镇不是外贸港口"完全违背史实.三、"南海西庙迁移"之说为无中生有,王文"发现"的"洪圣庙"建庙时间,与西庙无关.四、所谓"从宁宗开禧至南宋末,广东海上丝路日趋式微"之说不确.当时广州海外贸易确曾一度萧条,但淳祐年间已恢复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使节、佛教朝圣和商人的贸易活动,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相互接触早已存在.早期中国旅行家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南海“的资料,然而,我们是从14世纪的资料中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不过,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叙述早期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我感兴趣的是早期华人在马来亚的定居.……  相似文献   

9.
新罗海上力量,在隋唐东征中兴起,参与了半岛统一的历史重任,使得东北亚地缘政治平衡得以重建,扭转了历史走向。新罗海上力量经历了8世纪的首度衰落之后,恰逢东亚各国中央集权的衰落,东北亚国际海面出现前所未有的乱象。张保皋海权活动填补海上权力的空白,促进了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繁荣。张保皋的海权活动目的是促进国际和平往来,而非称雄争霸,日本也因此获取海上便利,而唐朝宽容默许张保皋的活动。张保皋发展海权的成果最终被扼杀了,以致东北亚的海上局面出现再次失序的苗头。在新罗结束期的乱局中半岛海上力量再次以相当规模出现。  相似文献   

10.
学术争鸣有助于澄清历史事实.赵立人<南海神庙史实辨正>一文提出拙文<宋南海神东西庙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四点商榷意见,本人认为其观点有争论和商榷的必要.一、赵文忽视<市舶条>等外贸制度,混淆国内贸易管理机构"都税务"、"市务"与国外贸易市舶司的区别,其结论扶胥镇"在宋代为外贸港口"所用史料和解读有误;二、广州南海神西庙始建时间与北宋南海神不断显灵的背景有关,洪圣王庙既与"东祠"同文对比出现,自然为南海神西庙无疑,赵文判断西庙方位参照物互换,存在偏差;三、从宁宗开禧至南宋亡,广东海上丝路日趋式微的观点正确,赵文运用和解读史料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