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乘客差异化需求对公交出行满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于公交出行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指标的制定、乘客意向信息采集等方面,对出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缺少深入分析。结合安徽省铜陵市居民公交出行意向调查数据,对通勤乘客和非通勤乘客的公交出行服务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乘客公交出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通勤乘客更重视公交服务的经济性、便捷性和可达性,而非通勤乘客更重视可靠性和舒适性;经济性和可达性需求对通勤乘客满意度有显著积极影响,而便捷性、可靠性和舒适性需求对所有公交乘客满意度均有显著消极影响。由此,针对两类乘客分别提出提升公交出行满意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评价方法主观性过强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层次-熵权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满意度评价方法。考虑运输效率、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整洁性、服务水平等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满意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结合改进的模糊数学方法对乘客满意度进行评价。并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为例,对模型的工作效能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乘客对广州地铁服务的满意程度,查找服务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改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结合广州地铁实际建立乘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乘客满意度指数的算法.在广州地铁开展乘客满意度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各指标的满意度指数,并通过四分图模型法分析服务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结果表明:广州地铁乘客总体满意度指数为92.91,其中环境与秩序、换乘指标需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优化乘客乘车体验、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竞争力,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满意度开展研究。首先,选取乘客特征因素,引入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来分析乘客满意度与乘客特征因素的相关关系,提取对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的乘客特征因素。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刻画乘客群体特征,据此对乘客进行分类,并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法来分析其满意度的差异性。基于此,对某城市地铁A号线2019年乘客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铁A号线乘客的出行频率、出行目的和收入水平与乘客满意度显著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乘客划分为常乘客与非常乘客,发现两者对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的关注点不同,常乘客更关注乘车效率,非常乘客更关注信息指引准确性,运营单位应针对不同乘客群体展开差异性服务。  相似文献   

5.
正可持续城市机动性规划与一般常规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是有区别的。机动性(mobility)和可达性(accessibility)是一对有关出行方式(mode)和出行场所(site)的相对而又互补的概念。二者在数理上没有标准的定义,但从基本概念上来说,机动性是对出行方式的时间便捷性的度量,而可达性是对出行场所的空间便捷性的度量。就某种出行方式而言,机动性越高,则针对特定出行场所的可达性可能很低,反之亦然。例如  相似文献   

6.
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居民生活出行目的地之一。公共交通是就医出行的重要出行模式,其服务水平对居民出行及就医具有双重影响。可达性是衡量交通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到达某地点以获得某种服务或参加某项活动的能力指标,换乘对就医出行可达性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潜能模型,选择出行时间、换乘时间及服务覆盖人口数量构建可达性计算模型。以友谊医院为例,根据该模型进行各交通小区的就医出行可达性计算并分级,并与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区域平均出行满意度进行比较。据统计,高于93.5%交通小区的上述两种评价一致。实验表明模型在就医出行可达性的计算上与出行者主观评价一致,可用于研究居民就医出行的便捷性,对提高医疗服务的区域覆盖及交通便利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居民对出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公路客运满意度水平却在逐年降低。建立公路客运满意度评价体系,并以哈尔滨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公路客运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对公路客运站的乘客、服务人员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在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哈尔滨市公路客运的满意度水平为一般与满意,还存在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以优化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BRT)为研究目的,研究市民对BRT的满意程度。以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为例,针对快速公交系统的舒适性、时效性与经济性等评价因子建立BRT乘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BRT乘客问卷调查结果,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厦门BRT乘客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乘客对BRT在时效性方面的满意度比较高,BRT在缓解拥挤、提高服务设施水平、改善换乘便捷程度方面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常规公交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有效地评价其运行综合状况,可以为城市交通的整体规划和监管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从便捷性、可靠性、舒适度三方面考虑,并结合乘客出行需求情况确定城市常规公交运行7个核心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常规公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提出二级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建立常规公交运行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既可对公交运行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又可针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最后,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抽样选取案例公交线路,对乌市常规公交线路进行跟车调查,将调查数据带入评价模型,得出了不同时段各公交线路运行评价综合指数,并对其整体运行综合状况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城市公交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长.本文在阐述公交系统可靠性的定义基础上,建立了公交服务可靠性的评价体系及综合评价公式,确定了评价标准.用层次分析法对公交服务可靠性进行综合评价,对哈尔滨104路公交线路进行实证分析,为提高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改善乘客的出行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BRT乘客的出行特征和BRT的运营效果,提高BRT系统的服务水平。研究对BRT乘客展开了站点问卷调查。通过出行行为调查分析了BRT出行链的特征。利用乘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对运营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调查表明BRT主要承担了居民日常通勤和8公里以上的中远距离出行,站点服务范围在15分钟步行半径内,出行链两端的方式分布具有明显的对称性,链接线接驳模式效果较好,其运营参数在满意度综合评价体系中取得了较高评价。研究同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与措施.对于厦门市BRT的服务水平改善和其他城市的BRT系统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为基础,分析乘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旅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市原则。运用结构化层次设定指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旅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指标量化,分层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系统分析公共交通系统便捷性的影响因素,删减其中相关性较大的指标,建立公共交通系统便捷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根据模糊理论(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建立隶属度矩阵并进行评价值的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公交系统的便捷性,可为进一步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的好坏较大程度地影响到人们出行的舒适程度。以福建省福州大学城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公交乘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公交服务水平进行满意度评价,该方法步骤简单,直观易懂。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组合权重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效益评价进行研究,以优化轨道交通建设资源分配,使前期建设规划更具有指导性、可行性。首先,选取轨道交通项目的交通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的节约乘客出行时间、减少交通事故、诱增客流、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噪声影响、发掘经济潜力、促进国土增值和增加就业机会9个指标,构建轨道交通项目效益评价体系。然后,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和CRITIC(客观权重法)各自特点,设计组合权重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权重计算。最后,研究选取成都轨道交通项目数据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组合权重可以弥补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基于组合权重的评价体系得出的指标权重更具有可靠性,并为轨道交通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程刚  旺宗 《交通标准化》2018,4(5):50-56
为了更好地了解朝圣人群的出行行为特征,进而引导高原居民低碳化出行,从拉萨居民出行样本数据库中抽取出2 686 条出行信息,建立朝圣人群出行样本集。在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朝圣人群出行影响因素进行判定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朝圣人群的出行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是影响朝圣人群出行的核心内在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朝圣人群出行行为特征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24~48 岁年龄段的朝圣人群出行频率最高,达到2.43 次/d;61~65 岁年龄段的朝圣人群朝圣活动的出行距离最长,其平均转经绕行距离达到了7.8km;出行时间随着朝圣人群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长,符合人体自然衰老的过程;公共汽车是不同年龄段朝圣人群出行的首选,其中66~70 岁年龄段朝圣人群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最高,达到63%;对60 岁以上的人群实施免费乘坐公共汽车的惠民政策对朝圣人群的出行产生了良好的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水平的评价尚未形成一个完善可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衡量出行信息服务的水平,根据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的特点,从出行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内容、信息服务效果3个方面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建立流程,构建了出行信息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出行者接收信息、行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时的便捷性、及时性、丰富性、准确性、时效性、满意程度6 个维度评价服务水平,并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确定指标权重,优化指标体系。最后,以各项调查资料为依据,应用该指标体系评估某地区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高速公路的出行信息服务的水平和现状,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公交运营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的权重制定是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基础,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文章在对几种赋权方法在城市公交运营服务水平评价过程中的适用性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传统层次分析法进行了优化,选择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作为城市公交运营服务水平评价指标赋权方法。同时,从公交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公交运营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角度,建立了一套城市公交运营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铭航  韦锦  范伟莉  葛健豪  朱炜 《城市交通》2023,(2):109-117+72
在大规模复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条件下,同一OD间不同路径旅行时间的可靠性差异加大,进而对乘客出行选择产生影响。将乘客一次出行的路径旅行时间划分为走行时间(包括进站、换乘和出站走行时间)、候车时间(包括起始站和换乘站的候车时间)和乘车时间,运用概率密度函数对各分段时间进行定量解析与拟合。界定OD间路径旅行时间可靠性的内涵,提出以标准差和缓冲指数作为可靠性评价指标并给出计算方法。以北京地铁网络为例进行计算与分析,证明了评价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OD间路径旅行时间可靠性,并从实证角度说明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平峰时段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由于高峰时段列车运行延误与乘客走行差异是影响OD间路径旅行时间的重要因素,以上海地铁网络中某一OD为研究实例,结果表明高峰时段不同路径旅行时间可靠性对乘客实际出行路径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于市民出行主要还是依赖公交车,因此,公交系统是否完善不仅与乘客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天山区、新市区、头屯河区(含八钢居民聚居区)、水磨沟区、米东区(含原米泉市区)的公交乘客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候车时间长度、换乘便捷度、服务态度、候车环境、车内卫生环境等对评价结果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乘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建立,在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共交通运送能力的充分运用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