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助力绿色低碳交通高质量发展,本文开展了城市公共客运交通CO2排放及大气环境影响中长期预测的实证研究。针对全国范围公共客运交通不同运输方式CO2排放及环境影响的中长期预测方法不清和数据积累不全的问题,构建公共客运交通CO2排放微观测算模型;综合考虑旅客周转量中长期增长趋势与交通运输行为微观特征,提出基于动态线性增长模型的公共客运交通CO2排放中长期预测方法;构建基于线性气候响应的大气环境模型交通CO2排放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实现宏观层面全国客运交通CO2排放大气环境影响的中长期预测。选取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的城市轨道交通、传统/新能源巡游出租车、传统/新能源公共汽电车,以及城际长途客运交通中的铁路和民航等几种主要公共客运交通运输方式,对本文所提方法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未来10年我国公共客运交通CO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民航CO2排放的体量最大,其排放占比将达到71.72%;公共客运交通...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量化纯电动公交车CO2减排效果,更好地推动纯电动公交车在城市公交领域的推广应用,本文从能源链角度对纯电动公交车全生命周期的CO2减排效果进行了研究.基于能源消耗数据,构建了基于能源链的纯电动公交车全生命周期CO2排放模型;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对排放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采用情景分析法建立了CO2 减排效果分析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及情景设置分析了现阶段及不同场景下纯电动公交车的CO2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运营环境下,相比柴油公交车,纯电动公交车能源链全生命周期每百公里可以实现CO2减排61.20%;在设定的不同情景下,2025年,2035年,2050年纯电动公交车的使用将分别实现每天CO2减排134 712.36 t,253 566.80 t,326 323.74 t.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测度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部分地区物流业效率,考虑实际情况,选取碳排放为物流业非期望产出,在此基础上,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基于松弛度模型(Slack Based Model, SBM),对2010—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我国西北五省区物流业效率进行测算。然后,利用Malmquist指数,刻画了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部分地区物流业效率的可行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物流业效率显著高于考虑碳排放约束的效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我国西北五省区物流业效率总体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变动指数在研究期间处于下降状态,而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的提升推动了物流业效率的提升;从年度变化看,我国西北五省区物流业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非参数的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对2008-2017年兰西经济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测算和评价,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可分解特性初步探究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兰西经济区在研究期间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以兰州和西宁为例其平均增长幅度为8.1%和2%;经济区内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结构性差异,兰州市效率增长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动,而西宁市纯技术效率则阻碍了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忽略装卸作业、集卡短驳、空箱调运和能源生命周期排放会显著低估铁路运输链的CO2排放量.本文聚焦国际集装箱内陆段运输,基于运输链视角和能源生命周期理念,研究铁路运输链(自空箱装车至港口重箱卸车)的CO2排放.根据 ASIF(活动-结构-能耗强度-排放因子)方程,建立国际集装箱内陆段铁路运输链的CO2排放估算模型,并以义乌经宁波港域出口集装箱铁路运输为例,估算不同情景下铁路运输链的CO2排放量.结果表明,义乌-宁波铁路运输链的CO2排放量最多被低估99.215%,新建铁路最多可减少CO2排放量22.821%.研究成果可为评估多式联运的CO2减排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动态测算了全国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速公路网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刻画了高速公路网规模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动态变化,并将其细分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三方面,进而为探寻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成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我国高速公路网规模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考察期内几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区)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037,标准差为0.025;不同地区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差异,考察期内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和东北地区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铁路作为现代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利用“十一五”期间18个路局的数据,采用DEA-malmqusit方法测定了该期间铁路行业的生产率,并分析了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行业实现了9.1%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实现增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8.
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业已成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部门,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 应努力降低其碳排放量.本文定义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建立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 影响因素解模型,其影响因素分为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两类.以吉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 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结构 调整因素抑制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增加.各种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促进了总碳排 放效率的增加,铁路运输促进了总碳排放效率的降低,其他运输方式对总碳排放效率的 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绿色集装箱港口节能减排策略,总结了国内外针对在港船舶、场桥、集卡与岸桥节能减排的措施与减排效果量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船用替代燃料(包括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新能源)减排效果明显,针对替代燃料动力船应用困难问题,未来可重点研究替代燃料配套设施建设时序、补贴政策确定等问题;船舶采用岸电技术依据各地区碳排放系数不同可减少48.0%~70.0%的船舶在泊CO2排放,考虑岸电设施使用率低等问题,港口岸电定价、船舶与码头配套设施改造时序等问题成为未来研究重点;降低船速可减少8.0%~20.0%的船舶在港CO2排放;降低船舶非生产等待时间及辅助作业时间,并不能显著降低船舶在港CO2排放,后续还可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港口资源合理调度等方式减少船舶在港等待时间;设立硫排放控制区可减少33.0%~34.6%的SO2排放,还可继续研究排放控制区对船舶运营与港口运营的影响;场桥、集卡与岸桥节能减排措施主要为设备改造及优化调度,未来可继续研究既有设施设备节能改造时序,并分析在港船舶与装卸设备各减排措施集成下的综合减排效果;新能源供电系统在港口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可研究港口新能源电力系统设计方法,构建清洁低碳的港口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掌握我国交通运输业当前的运营状况和生产率水平,更准确地分析交通运输业的经济增长点和更好地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通过对全行业及分领域的投入产出要素的测算,分析了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对比了行业各领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情况。结果显示:2003—2018年,全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平稳波动中有所增长,各分领域的生产率也在波动中不断变化;公路、水路、民航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在3.6%左右,主要得益于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共同提高;铁路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较低,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应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以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航行数据的北极地区船舶排放清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自动识别系统分析了极地船舶航行数据, 考虑冰区船舶受力, 提出了主机功率估算模型; 选取劳氏船级社数据验证了主机功率模型的可行性与可信度; 结合3种不同的航行状态与排放因子、负荷因子建立了动态船舶废气排放模型; 选取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穿越北极地区的“永盛”轮等5艘船舶的航行数据, 使用燃油消耗法对船舶排放估算模型进行验证; 利用排放估算模型计算了北极地区船舶排放清单, 并在ArcGIS上显示排放的时空分布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北极地区的各类船舶废气排放中, CO2的排放量最多, 约为69.7%, NOx和SOx次之, 分别为13.3%和12.0%, CH4最少, 为0.4%;各类船型的排放分担率最大的为集装箱船(29.3%), 其次为破冰船(28.8%), 其中集装箱船和散货船的废气排放量占比达到了50.4%;北极地区船舶废气CH4、CO2、CO、HC、NOx、SOx、PM的排放量分别为504.85、82 545.63、1 645.90、562.54、15 711.47、14 232.54、3 263.15 t, 与船舶交通流密度相符; 2016年9月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和渔船废气排放量最大, 10、11月逐渐减少, 这与该地区的冰封情况有较大关系; 一天内, 滚装船、渔船和破冰船的废气排放在11:00~18:00出现一段波峰, 这可能是由船舶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综合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碳排放效率,以探索高效、绿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路径。首先,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测算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构建涵盖车辆、人力、能源、环境、运输效益的要素体系;然后,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odel)模型测度我国23个省会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GML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特性;最后,采用面板模型厘清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与网络规模正相关的差异化态势,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GML及其分解指数的变化特征有所差异; 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对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具有提升作用,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指数每上升 1%,碳排放效率GML指数分别提高1.906%、2.338%,火力发电比例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仍需要技术进步的推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提升碳排放效率的策略要点。  相似文献   

13.
航空运输企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环境约束治理视角,运用SBM-DEA非期望产出模型研究中国航空企业2012—2014年环境效率,并借助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2—2014年期间,整体上中国航空企业环境效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并且航空企业之间的环境效率差距在逐年拉大.另外,Tobit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当期环境规制与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显著负相关,而研发投入、航班客座率、货邮运载率、净利润率、滞后1期环境规制与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显著正相关.最后,我们从挖掘航空企业自身节能减排潜力、研发投入角度给出了中国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能耗及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建立了基于离散事件模拟的沥青路面施工环境影响计算模型, 利用概率分布函数和逻辑语句将施工步骤抽象化, 应用图形化离散事件模拟软件构建了沥青路面施工离散事件模型, 将Nonroad计算模型植入, 进行了不同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动态计算, 并对比了不同施工情况的模拟排放结果。分析结果表明: 运料车将沥青混合料运输至摊铺现场的过程为沥青路面施工的主要能耗源, 为总能耗的44%, 摊铺过程与运料车返回过程的能源消耗分别为总能耗的32%、12%;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施工步骤为运输和摊铺过程, 占排放总量的50%以上; 摊铺与压实过程产生的排放物主要为NOx, 运输过程产生的排放物主要为CO2; 对施工工艺进行调整, 使用不间断摊铺施工会明显减少NOx的排放, 减排量约为15%;在施工设备方面, 适当增大摊铺设备的容量会减少CO2和HC的排放, 前者减排量约为25%, 后者约为17%。可见, 基于离散事件模拟沥青路面施工环境影响计算模型, 可量化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的能耗及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优化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民用航空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构建了一套符合民航特征的大气污染物与CO2排放综合预测模型,针对民航飞机未来增 长情况和2019—2050年民航CO2和NOx排放量开展预测分析,并利用协同控制坐标系和协同减 排弹性系数评价产生的减排协同效益。结果表明,未来民航飞机年增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与GDP、潜在产出及劳动效率的发展关联密切。燃油效率的提高并不能改变民航CO2和NOx排放量持续增长的现状,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使民航CO2排放量于2045年达峰,约为3.18×108 t,并会促进NOx排放量持续增长。通过技术改进与新动力飞机的进入可消除此影响,使民航CO2排放量达峰时间提前到2040年,排放量约为2.65×108 t,在此基础上,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应用可使民航CO2排放量在2037年达峰,约为2.47×108 t,可见民航业无法实现2030碳达峰愿景,且研究表明,适当引进可持续航空燃料,加快对民航技术的改进和新动力飞机的应用是强化民航CO2与 NOx协同减排的最佳选择。因此短期内着力提高飞机燃油经济性;中期加速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 的应用比例;长期依靠新型动力飞机实现零碳飞行,是民航业实现双碳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6.
货车是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碳达峰总体目标实现的重要因 素。本文从货车运营环节入手,在运用生长曲线函数对货车保有量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不同类 型货车的保有量和单车碳排放变化进行研究,并从货车节能技术发展、新能源货车推广和应用进 程两方面入手,分3种情景对货车运营环节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趋势进行预判,推演货车运营环 节的碳达峰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同时加快货车节能技术发展以及新能源货车推广和应用 进程,货车运营环节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规模才能得到有效抑制并逐渐减少。若到 2030 年货 车单车燃料消耗水平较 2019 年降低 20%以上,新能源货车在货车整体保有量中的占比达到 20%,到 2060 年货车单车燃料消耗水平较 2019 年降低 50%,新能源货车占比达到 50%,则货车 运营环节碳达峰时间将缩短至2030年左右实现,2030年后货车运营环节产生的碳排放总量规 模将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尽早达峰对中国实现总体碳达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测算 2000—2019 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分析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构建拓展的 STIRPAT (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模型。在设置各主要影响因素增长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岭回归构建碳排放预测模型,并基于情景分析预测5种发展情景下交通运输业碳达峰情况。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将于2035年达到峰值12.35亿t;强化低碳情景、一般低碳情景、一般高碳情景及绝对高碳情景下,中国交通运输业将分别在2030年、2032 年、2040年及2043年达到峰值,峰值量分别为10.31亿,11.00亿,14.01亿,16.47亿t。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达到一般低碳或强化低碳情景,使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尽早达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