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勤是导致城市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为探究通勤与交通运行的关系及其机理,分析了北京市通勤、非通勤出行距离、出行结构等基本特征,识别了通勤出行与路网速度分时间段的特征关系,基于此构建了通勤出行对交通运行贡献度六段模型,并通过逐段拟合标定模型参数.由模型分析可知:路网速度与通勤出行高度线性相关,且在早高峰形成及晚高峰消散阶段随通勤出行变化最为显著;晚高峰阶段路网速度是通勤、非通勤出行的混合熵函数;晚高峰较早高峰更拥堵、周五晚高峰拥堵水平加剧,均是由于晚高峰较早高峰、周五晚高峰较其他工作日晚高峰出行混合熵增加,进而导致整个交通系统熵增所致.因此,除了错峰通勤等措施外,减少非通勤弹性出行也是缓解早晚高峰拥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填补新能源小汽车对交通拥堵影响定量分析的研究空白,同时满足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调整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仿真方法。首先,从资源占用的角度对出行进行定义,并建立需求的多维联合分布;其次,将需求代入系统级路网模型仿真新能源小汽车保有量增加对路网均速的影响,并将分析结果与增加同等规模燃油车的影响进行对比;最后对北京市延续实施现行摇号政策的效果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同样增量的新能源小汽车对拥堵的影响显著大于燃油车,在高峰时段和全天对路网均速影响程度之比分别大于1.2和1.9;其他条件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北京市2.3年后普通工作日的拥堵状态将等同于当前尾号4、9限行日的拥堵状态。这一研究成果为精准化、定制化的需求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精细、精准量化评估分析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实施对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状态的影响,研究面向主动需求管理的交通模型评估技术.首先,系统性分析需求管理评估分析模型的研究现状,总结需求管理评估分析的重难点;其次,研究面向主动需求管理的交通模型构建方法与技术细节,构建层次化、综合性的评估指标体系;最后,以深圳市道路交通拥堵收费为例,利用EMME/2构建交通需求管理模型,多层次、多维度量化评估分析需求管理政策实施对于居民出行选择及出行服务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从降低交通需求的角度,分析提出合理限制机动车保有量的政策措施.以大连市16条主要道路为调查对象,开展道路交通流量和道路平均车速的交通调查,利用Trans CAD软件进行道路交通流量预测及饱和度分析.参考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依据交通预测数据,近期提出大力发展公交的策略,鼓励小汽车向公共交通转移;远期提出合理限制机动车保有量的汽车限购与尾号限行措施.通过对比分析,定量研究了上述策略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借助近期策略和远期方案措施,未来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VMS对驾驶人路径选择行为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北京市可变信息板(VMS)应用现状,研究在不同道路状况下VMS对驾驶人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通过SP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引入重力模型和Logit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利用VISSIM软件实现了静态交通模拟和动态交通模拟。研究表明,当部分驾驶人按照VMS提示信息选择替代路径后,道路拥堵状况得到缓解,路网平均延误时间减少23.63%;随着路段车流密度增大,VMS诱导效用递增,在第46min出现效用最大值;因拥堵造成平均车速在30km·h。左右的城市快速路最适宜设立VMS以改善路网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客运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优化客运资源配置,依托人口迁徙大数据,建立量化分析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的方法. 提出用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来表征优势出行距离,分别构建城市对外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利用人口迁徙大数据,绘制基于出行距离的客运方式分担率曲线,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进行求解. 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公路、铁路、航空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分别为[8, 119] km、[119, 1 594] km和[1 594, 3 000] km,相对优势距离分别为[8, 463] km、[318, 983] km和[2 477, 3 000] km.  相似文献   

7.
利用出租汽车浮动车大数据研究科学合理且直观易懂的交通指数并动态跟踪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规律,不仅是中国大城市关注的焦点,更是在天津市机动车限购、限行政策下非常重要的城市交通基础性研究。通过出租汽车车速精度分析、期望车速选取、指数标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天津市可应用于宏观交通政策评估和交通规划研究的交通指数。同时,应用交通指数分析双限政策实施前后两年城市交通的运行特征,分别从年、月、日、小时及区域五个方面评估双限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天津市适度超前的机动车限制政策对缓解交通拥堵的效果显著并得到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8.
采用城市车牌识别数据进行路网运行状态观测和分析,设计了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交通卡口聚类算法、车辆轨迹还原算法及速度分类树算法,建立了路网运行状态识别模型,结合乌鲁木齐的城市交通路网形态和车辆构成特征,通过与出租车GPS统计数据的对比和融合分析,研究了乌鲁木齐市的交通出行特征、路网运行速度与流量变化规律,以及路网运行与常发拥堵路段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利用车牌识别数据进行城市路网运行状态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不同尾号限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得到令政府和小汽车拥有者都满意的限行方案,研究基于效用函数和博弈论模型的尾号限行方案制定方法。首先,在分析政府和小汽车拥有者的动态博弈过程基础上,分别定义政府和小汽车拥有者的效用函数;然后,构建小汽车尾号限行方案的非合作动态Stackelberg博弈模型;最后,设计基于种群多样性控制策略的遗传算法,并利用Python对所建模型编码求解。以兰州市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研究表明,优化尾号限行方案下小汽车拥有者的平均出行成本基本没变化,政府的平均社会效用值提高1.062×107。因此,依靠理论模型制定的小汽车尾号限行方案,不仅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还能更好发挥限行方案功效。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交通运行监测和预测是掌握交通运行变化特点,制定缓解交通拥堵策略的重要工作,其结果能为公众提供有效的路况信息,亦为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效果评估提供重要支撑.有别于传统的短时交通预测,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不是针对相邻时段的运行状态预测,而是更长跨度上,针对日级别高峰时段交通运行状态的预测.构建了包含时间周期、特殊天气、节假日、限行、大型活动等因素的多维度影响因素集;以长期历史交通指数构建数据训练集,提出了基于梯度推进决策树的日维度路网状况预测模型.应用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可达 90%以上,与其他 4种回归模型的对比分析也显示,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在各项评分中均表现最优,说明其更适合于大样本、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本文所提出的日维度预测模型对提升城市路网运行质量、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后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后评价原理、建立了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后评价模型,采用权重判断法筛选评价指标,根据单准则AHP构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偏差率,将各指标归一化。在确定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分别为交通需求预测后评价指标、交通改善措施后评价指标、交通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分别为背景交通需求预测指标、项目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区域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指标、静态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土地利用改善指标、交通组织改善措施指标、交通适应性指标、经济影响指标、环境影响指标与社会影响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博远花园住宅项目后评价最大隶属度为0.527 7,评价等级为部分成功,评价结果符合实际。可见,评价指标和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12.
在对重庆市主城区的城市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综合类比与充分论证基础上,研究确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总目标、分目标与指标,以此为基础指导“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的编制.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主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目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重庆市主城区的城市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综合类比与充分论证基础上,研究确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总目标、分目标与指标,以此为基础指导“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的编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智能运行平台的海量数据,选取三个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一套系统的交通拥堵评价体系,并应用于天河核心区交通治堵方案中。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较好地反映方案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对城市交通中驾驶员安全特性进行评价,利用属性识别原理构建驾驶员安全特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包含道路条件、交通管理设施和驾驶员个性三方面属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对驾驶员安全特性影响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模型根据指标属性测定值与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定值,对驾驶员安全特性进行属性识别分析。以安徽省某市6路公交一段线路为研究对象,对公交车驾驶员安全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公交车驾驶员安全特性“一般”,为公交车驾驶员安全特性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混合交通流中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s, CAVs)和人工驾驶车辆的交织干涉问题,本文在传统交通流统计理论模型和一阶连续介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智能驾驶员跟驰模型(Intelligent driver model, IDM)和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模型(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CACC),构建人工驾驶车辆和CAVs的混合交通流偶发拥堵演化模型,探索CAVs混入和诱导干涉措施对混合交通流偶发性拥堵传播规律的影响。实验选取重庆市华陶立交至巴南立交路段为路网原型,对CAVs不同渗透率( Pc )下的路段拥堵演化情况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CAVs渗透率越高,混合流流量、占有率和速度的改善情况越显著,但只有当 Pc ≥ 0.2 时,网联车辆对拥堵消散的改善效果才较为明显;Pc ≤ 0.8 时,干涉措施下,拥堵消散状态的持续时间约为不采用干涉措施的 50%;当 Pc = 1.0 时,网联车辆的通行能力是纯人工驾驶交通流的2.34倍;分别在非干涉措施和干涉措施下计算拥堵评价指标,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最大相对误差在5.38%之内,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对疏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任其亮 《交通标准化》2009,(13):163-167
重庆市作为典型的组团、多中心布局的山地城市.其城市交通拥堵与其他大城市相比既具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从分析重庆市城市交通现状出发,找出重庆城市交通拥堵的七个主要原因,并从交通规划、交通供给、公共交通、交通组织与管理、交通需求管理、交通宣传教育、建立专责机构等七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缓解对策,对于其他城市处理交通拥堵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社交网络交通信息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缺少定量描述方法的问题,基于技术接受理论,提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等 7个潜变量作为出行者对社交网络交通信息的心理感受变量.结合个人属性变量、出行方案属性变量共同构建融合社交网络交通信息影响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混合离散模型,运用重庆市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优度比提升了 0.171,同时,心理感受变量中感知风险性对选择结果有负向影响,其余变量对选择结果均为正向影响,而感知有用性(0.757)、主观规范(0.646)、感知信任 (0.502)对结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独立环线的概况,总结国内外城市独立环线的基本特征,分析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特征,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探讨多中心组团式城市设置轨道独立环线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山地城市的路网结构特殊性,根据山地城市路网模型,提出了山地城市道路的连通率的计算方法,然后基于蒙特卡罗的模拟算法对震后路网可靠指标进行评估,并对山城重庆某局域路网进行了震后路网可靠性评估,分析评估结果为应急救护中心的选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