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进行隧道施工,在做好降水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控制地面沉降是关键。本文通过郑州市凤凰变电站电缆隧道的施工,阐述了在城市饱和水地层浅埋隧道施工中地面沉降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张唐铁路工程燕山隧道下穿公路出口段,采用三维有限差分程序,研究分析了其施工过程中的地层变形特性、力学响应、能量积聚及塑性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公路最大沉降量小于规范要求,围岩竖向最大变形为20 mm,水平变形为16 mm;掌子面前方挤出变形明显,最大值为38 mm;边墙能量密度集中现象较显著,位于距洞壁5 m深部围岩处;掌子面前方6 m左右围岩处出现能量积聚,为掌子面稳定关键部位:塑性区主要集中在掌子面前方、拱肩、边墙及墙脚.为此,建议对掌子面进行预加固,保证墙脚和拱肩部位配筋,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饱和水软弱地层进行隧道的施工,降水是关键。本文通过郑州市凤凰变电站电缆隧道降水施工,阐述了深井真空降水在城市饱和水地层隧道开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富水软弱地层盾构隧道始发洞口土体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水软弱地层盾构隧道施工中,如何确保始发洞口土体的稳定是保证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文章以深圳地铁二号线南-科盾构区间为例,通过对搅拌桩法、旋喷桩法等传统的土体加固工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地下水、施工环境以及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提出了选用两道800 mm厚素混凝土墙并配以搅拌桩对盾构隧道始发洞口土体进行联合加固的技术方案.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在盾构始发前和始发推进两个阶段对土体加固效果进行检验证明,这是一种适合软弱土层的较好的土体联合加固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6.
7.
《现代隧道技术》2017,(2)
文章针对盾构隧道邻近深基坑推进的工况,进行室内缩尺模型试验,并建立了对应工况下的盾构隧道-土体-基坑围护结构三部分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同一工况下的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三维数值分析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得到了邻近既有深基坑的盾构法隧道施工引起周边地表沉降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横断面不同深度处地层位移的特点;分析了隧道上方的地表沉降分布受邻近既有基坑的影响及沉降值随盾构隧道推进进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盾构隧道对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影响情况;并提出了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周边地表沉降、地层变位及基坑围护结构位移与变形进行实时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八亩坪隧道软弱千枚岩地层施工及病害整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弱千枚岩不良地质段一直是隧道施工所面临的难点,安全、优质、快速地通过须采取可靠的施工技术。本文以西安至安康新建铁路第9合同段八亩坪隧道为例,介绍软弱千枚岩不良地质段隧道施工技术的成功运用及病害整治后达到设计效果。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从工程施工维护的角度出发,对以往城市下穿隧道有线紧急电话系统的不足进行分析,同时借鉴高速公路无线紧急电话系统施工的经验提出利用GMS/CDMA无线网络构建市中心下穿隧道紧急电话系统。 相似文献
12.
13.
以福州地铁5号线盾构下穿在建福厦高铁为工程背景,针对软土地层小半径曲线盾构隧道下穿高铁高填方路基交叉施工工程的特殊性,利用现场监测数据对交叉施工全过程展开分析,研究该类工程地基加固效果及施工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该工程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地基加固,后期地铁盾构施工不具备施工条件,需施作桩板结构进行地基处理;采用桩板结构对软土区域进行加固处理后,实测数据中最大地表沉降量为5.6 mm,为地表沉降控制值的18.67%,在可控范围内;提前进行地基加固后,当盾构隧道下穿施工时,路基不同位置处仅发生微小沉降,说明桩板结构加固对交叉施工变形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随着路基填筑高度增大,各层土压力值整体呈增大趋势,各层土压力变化速率呈“双峰曲线”,路基中间位置的土压力值比靠近两侧的土压力值大;盾构隧道下穿前,桩板结构混凝土支撑轴力的变化大致可分为“线性增长—过渡—再增长—稳定”4个阶段,当盾构下穿后,混凝土支撑轴力有小幅增大,后期逐渐趋于稳定。从监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桩板结构的加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现代隧道技术》2020,(3)
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运营铁路时,如何在无预加固措施下保证新建隧道和既有铁路的安全,是施工的关键。文章依托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元华停车场东出入场线盾构隧道近接既有成昆铁路工程,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最不利工况下的工程安全性,通过主动托换补偿地层应力损失的可行性以及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泥岩地层、无预加固、有列车荷载作用、注浆压力控制在0.30 MPa及以上条件下,盾构隧道近接下穿既有成昆铁路施工时,能主动托换补偿地层应力损失,限制围岩塑性区发展,满足铁路线路轨道10m弦高低偏差矢度值≤±0.5 mm的管理规定,确保盾构近接施工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基建行业蓬勃发展,施工技术也随之进步,对于明挖隧道施工项目来说,深基坑支护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对深基坑支护工艺加大重视程度,做好施工质量的把控,进一步保证深基坑支护的稳定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通过对南京地铁6号线工程项目的探究,分析了城市明挖隧道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难点以及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6.
以双永高速公路中洋隧道下穿省道203线为工程背时景,探讨隧道下穿工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总结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下穿高速公路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保证施工期间省道通行安全以及隧道安全、顺利、高质量贯通,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在软弱地层下开挖单洞隧道时二次衬砌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文章以某单洞铁路隧道为依托,采取三维有限元软件对软弱地层下隧道施加二次衬砌后围岩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在施加二次衬砌后,地层的水平应力整体呈条带状分布,开挖扰动对地层水平应力的影响较小;(2)当施加二次衬砌后,单洞隧道围岩的应力集中程度显著减小,围岩的整体稳定性显著提高;(3)当施加二次衬砌后,隧道所处的地层整体变形量均显著减小,岩体表层的沉降量为0.04 mm,其沉降量可以忽略不计;(4)当隧道进行二次衬砌加固后,围岩的整体水平变形量均较小,满足相关的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手段,对深圳地铁大剧院-科学馆区间隧道的洞内变形、地表沉降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软弱富水地层用浅埋暗挖法修建地铁隧道时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应及早进行初期支护封闭成环、采用开挖后前5天的位移速度可以预测最终位移等,为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软弱地层中超大矩形顶管盾构隧道近接施工安全,以某矩形顶管盾构隧道近接下穿既有高速铁路为工程背景,研究超大矩形顶管盾构隧道近接下穿高铁段不同施工加固方案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超前注浆可使开挖面主动失稳位移减小25.64%,被动失稳位移减小17.65%,轨道沉降减小30.38%。采用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可使开挖面主动失稳位移减小51.28%,被动失稳位移减小29.41%,轨道沉降减小42.31%;现场监测表明,采用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加固后轨道沉降最大值仅为1.65 mm,超大矩形顶管盾构隧道成功下穿既有高速铁路,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保证了超大矩形顶管盾构隧道近接施工安全和高速铁路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