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肝癌与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原位肝移植已走过42年历程。目前肝移植1年存活率已攀升到88%,手术死亡率已降至0。不伴有肝硬化和能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应首选肝切除术;有肝硬化者需行肝移植;晚期肝癌不宜肝移植。手术前、后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和拉米夫定,可使患乙型肝炎者接受肝移植的长期疗效与其他肝病受者相媲美。没有肝移植条件的医院不提倡开展肝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受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进行的肝移植病例,依据易感因素、临床症状、外周血中CMV-PP65和(或)CMV-IgM及胸片明确诊断,以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结果 共收集资料111例(剔除相关资料不完整者).发现CMV感染5例,CMV感染发生率为4.5%;其中2例发生CMV肺炎,CMV肺炎发生率为1.8%(占CMV感染的40%),2例均好转.活动性CMV感染3例,2例治愈,1例好转.结论 CMV-PP65检测能够对CMV感染患者做出早期诊断并且指导治疗.更昔洛韦能够有效治疗CMV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0月期间的肝移植术后患者56例次的临床资料,讨论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可能导致术后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29例(51.8%)发生细菌感染,感染部位以肺部(53.7%)为主,感染的菌种中G~+菌(46.3%)主要为金葡菌及肠球菌,G~-菌(53.7%)分布较分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手术时间超过10 h及呼吸机使用时间超过24 h为手术后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细菌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应针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采取提高手术技巧,促进呼吸功能恢复等手段,以减少术后细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 为估价多种可疑致病因素在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病因过程中的作用,在102例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及其1:1配对的一般病人对照中进行了病例回顾研究,同时另选106例其它肿瘤病人作为平行对照。三组对象均逐一调查了肝炎史、烟酒嗜好及精神创伤史等10类因素,并静脉采血测定了HBV感染的5项指标。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肝癌发病与HBV感染密切相关。由于加深了资料的分析过程,本结果对说明两者的关系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证据。1.将HBV感染指标分为感染性和免疫性两类,结果肝癌病人HBV感染性  相似文献   

5.
对40例胎龄6~10月死胎肝脏进行了原位解剖,10例胎肝进行引了门、脐静脉造影,并测定了20例新生儿脐静脉压。结果表明:①胎龄8月以上的胎肝作为0~2岁婴幼儿原位肝移植供体和成人辅助性异位肝移植供体,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②在胎肝移植中重建门静脉血供选择脐静脉较优越,但需结扎静脉导管。③在胎肝取材经门静脉或脐静脉灌洗时,压力不宜超过3.92kPa。④根据正常胎儿脐静脉压推测,胎肝可以耐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门脉压力。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耐药菌株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4年6月我院肝移植术后ICU患者病原学资料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肝移植ICU细菌感染率高,病原菌多为多重耐药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菌)占47.2%,革兰阳性菌(G+菌)占33.6%,真菌占19.2%。G-菌中以产酸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以及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对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最为敏感;G+菌以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尤其是肠球菌属明显增多,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最为敏感。结论加强肝移植术后ICU的细菌分离及耐药性监测非常重要。依据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资料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有助于减少新的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6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在临床出现的高危因素。结果本组PTDM发生率为36%(24/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腹水量、术中激素剂量、术后葡萄糖补充量、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术后30 d内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发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结论移植术后糖尿病是肝移植常见并发症之一,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及早采取有效、合理的防治措施是减少PTDM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期和患者生存期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的评价指标。方法对2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2例普通肝病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浆凝血功能检测,并观察肝癌分期与凝血功能的关系;进行随访并收集相关的预后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凝血指标和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生存期及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指标变化不仅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显著,而且随着肝癌分期程度的加重,凝血功能障碍加剧(P<0.05);D-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水平与晚期肝癌患者的远期生存呈负相关。结论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能从多方面及时、准确地反映肝癌患者肝脏的损害程度及危险程度,动态地观察凝血功能指标有利于对肝癌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好的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全世界约3亿人口为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我国有1.2亿以上。依亚洲资料估算HBV携带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高于非HBV感染者,台湾一份报告高200倍,有肝硬化者发生肝癌危险性最大。活动性肝硬化的5年存活率为55%,虽然肝移植可改善存活率,但是移植肝再感染几乎不可避免。如果HBV持续复制,慢性迁延性肝炎(CPH)也可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Cir),发生率高达1/3。可见,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干扰素(IFN)治疗(5MU,每周3次,6个月)后,4.0%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肝(CHB)患者出现治疗反应,但亚洲人对IFN治疗反应率低,仅为17%(9/54)。为能在CHB治疗中合理应用IFN,本文就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疗效及影响因素,病例选择、副作用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近年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探讨了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肝癌病人HB_SAg和抗-HB_C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抗-HB_S则相反;肝硬化HBV感染模式非常接近于肝癌,HBV总感染率在肝癌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别。结果提示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有一定联系,但非单一联系。  相似文献   

11.
20例胎龄在7个月以上的脑死亡胎儿肝脏用作辅助性移植的供肝,采用原位灌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方法,在胎儿有心跳的情况下,气管插管,人工控制呼吸,行肝脏原位灌注和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本法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肝脏的热缺血时间,操作较容易,费时短,保证供肝质量。腹主动脉灌注为最佳途径;脐静脉可作为全身肝素化及补液的途径,亦可辅助灌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犬肝移植实验中供肝的在体修整与切取方法。方法为尽可能地提高供肝质量,对供体犬肝脏和附属管道采用完全的在体游离、修整的方法,增加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方式,并与快速法供肝切取相比较。结果应用该方法,供肝灌注均匀完全,冷缺血时间可明显缩短,损伤少,显著提高了供肝质量。结论对供肝采用完全的在体修整,增加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是建立大动物肝移植模型良好的供肝获取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胎儿肝脏的整修是辅助性胎肝移植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植入肝脏的质量和移植效果。为取得临床前的胎肝整修经验,对20例脑死亡胎儿的肝脏采用原位灌注,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后在冰水盆内整修。结果表明肝动脉解剖游离复杂费时,应注意有无肝动脉解剖变异存在。胎肝门静脉血供的建立,选择脐静脉为宜,但应结扎脐静脉导管。肝静脉流出道可选择肝上或肝下下腔静脉。胆道重建用胎儿胆囊作吻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B、C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表现与转归的关系。方法对300例乙肝患者进行B、C基因型检测,比较这两种基因型的临床差异,并对影响乙肝的各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肝硬化、肝癌组中C基因型构成比和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P分别为0、0.01);两种基因型在患者年龄、性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HBV含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基因型肝癌的发生率是B型的5.43倍(OR=5.43,P=0.01)。结论 HBV基因型是乙肝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与B基因型比较,C型HBeAg阴转率较低,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肝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中心107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汇总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门脉流速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肝动脉流速降低,后逐渐恢复正常。107例中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87%),肝动脉狭窄5例(4.67%),门脉血栓形成3例(2.80%),肿瘤复发7例(6.54%),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18例次(16.82%),慢性排斥反应10例次(9.34%),胸腔积液105例(98.13%),腹腔积液65例(60.74%),假性动脉瘤1例,胰漏1例,胆道感染4例(3.74%),胆道狭窄4例(3.74%),胆漏5例(4.67%),胆总管结石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HBV PreS1相互作用蛋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Sos招募系统(SRS),构建含HBV PreS1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筛选人肝细胞与HBV PreS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进一步探讨HBV侵入肝细胞的机制。方法以HBV 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PCR扩增HBV PreS1基因,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Sos中,构建诱饵质粒pSos-PreS1,将其转化cdc25酵母感受态细胞,提取酵母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证实其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将pSos-PreS1分别与pMyr Lamin C、pMyr SB共转化酵母,证实诱饵蛋白无自激活作用。将pSos-PreS1与人肝cDNA文库共转化cdc25酵母感受态细胞,通过营养及温度选择性培养筛选阳性菌落,扩增阳性菌落目的基因并测序。结果成功构建了HBV PreS1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Sos-PreS1,筛选得到5个准阳性克隆,序列分析表明其分别与人类钾通道调制因子1(KCMF1)、细胞色素C、VitD结合蛋白、人源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和人白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利用SRS筛选出5个可能与HBV PreS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了解HBV侵入肝细胞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