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京沪高速济南连接线工程浆水泉隧道穿越黄金谷风景区,该区段属浅埋、超浅埋、局部浅埋及外露等突变地形,施工难度大,环保要求高。为顺利通过本段施工,对该区段的地质情况和周边环境及要求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确定了对拱顶外露区段采用盖挖法施工,即先小范围挖方,施工拱盖后,在拱盖保护下再进行洞内暗挖的施工技术,减少了对山体的扰动,降低了对风景区的环境破坏,提高了施工速度,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盖挖法施工后隧道围岩的应力应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施工方法的隧道安全性满足要求,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粤赣高速公路龙祖山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业青  林锋泉 《公路》2005,(12):208-213
粤赣高速公路龙祖山隧道左、右洞上陵端浅埋且为软弱的全风化花岗闪条岩地段,施工采取了明、暗挖方案,洞外采用套拱、护拱、钢花管注浆加固岩体以及对洞前边坡、洞口仰坡采用钢花管注浆加固措施,洞内采用多台阶短开挖、加强支护、改变传统砂浆锚杆为注浆锚管等施工技术,这些措施控制了全风化花岗闪长岩遇水崩解坍塌的地质病害,成功地开通了浅埋软岩地段,至今山体稳定,隧道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3.
龙祖山隧道右线进口端浅埋软岩地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祖山隧道右线进口(上陵端)浅埋且为全风化花岗岩闪长岩地段,洞外采取护拱、钢花管注浆加固岩体,洞内采取多台阶短开挖、加强支护类型、系统砂浆锚杆变更为注浆锚管等施工技术,控制了全风化花岗岩闪长岩即粉土遇水崩解坍塌造成的地质病害,以及部分人工填土松散的坍塌,成功地开通了浅埋软岩地段。  相似文献   

4.
尹学平  唐红宁 《隧道建设》2014,34(Z1):282-285
介绍云桂铁路石林隧道、老笑一号隧道浅埋段有边桩盖挖法和无边桩盖挖法2个施工实例,总结铁路双线大断面隧道浅埋段采用盖挖法施工的关键技术,对大断面隧道浅埋段采用盖挖法施工的适用条件进行探讨,提出采用盖挖法替代浅埋暗挖法施工的条件,即当交通、水电等外部施工条件较好时,在一般地层隧道覆跨比为0.4~0.6的超浅埋段,岩溶洼地覆跨比为0.6~1.0的浅埋段可考虑采用盖挖法替代浅埋暗挖法施工。  相似文献   

5.
大跨隧道超浅埋段护拱反吊暗挖法设计及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勇刚  秦辉辉 《隧道建设》2011,31(4):489-493
通过介绍护拱反吊法在大崛坑1号隧道中部超浅埋冲沟段暗挖施工中成功应用,并利用三维数值计算模拟动态施工过程,对护拱反吊方案作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护拱反吊法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护拱反吊法在控制围岩变形,抑制塑性区发展以及对支护结构受力状态的改善等方面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大跨隧道超浅埋段暗挖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反压护拱施工对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首先介绍了藻溪隧道反压护拱的施工过程,并以此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了在不同厚度反压护拱下的隧道开挖过程。通过分析围岩位移、应力和塑性区的变化情况,得到了反压护拱厚度对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反压护拱厚度的增加,浅埋侧左洞拱顶向上隆起值减小,周边位移减小,仰拱隆起加剧;深埋侧右洞拱顶下沉减小,周边位移增加,仰拱隆起稍有增加;反压护拱厚度增加能显著缓解隧道浅埋侧左洞和中夹岩柱的偏压程度,而对缓解深埋侧右洞的偏压不明显。根据围岩塑性区体积随反压护拱厚度的变化情况,建议在地表注浆加固后,Ⅴ级围岩宜施作5m厚的反压护拱。  相似文献   

7.
针对重罗山隧道左线出口段与V形冲沟斜交下穿和最小埋深2.47 m的工程特点,采用盖挖法施工。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隧道受力、变形的变化规律,总结了浅埋偏压段盖挖法施工要点。结果表明:在隧道浅埋偏压段用盖挖法施工,可避免大面积明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规避了隧道冒顶坍塌的危险,同时对缩短工期、保证质量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是浅埋偏压隧道最佳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8.
大跨连拱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监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大跨连拱隧道洞口浅埋段的特殊地质,以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陈家桥大跨度连拱隧道为依托,选取典型断面开展施工监控,及时了解该隧道在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动态,分析太跨连拱隧道洞口浅埋段的围岩及衬砌的受力情况,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山岭隧道的进出口或穿越峡谷地区常存在浅埋段,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济、高效地完成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兼具明挖与暗挖优点的盖挖法已初步应用于山岭隧道浅埋段,但其支护设计方法尚需完善。为此,基于山岭隧道浅埋段盖挖施工特点及其盖拱几何模型,首先提出盖拱承载受力简化分析模型;其次,采用结构力学方法建立出盖拱支护结构内力简化计算方法,获得盖拱安全厚度确定方法,并考虑盖拱与拱脚过渡段的平滑缓和作用,构建出拱脚扩大基础的承载力与稳定性分析方法;然后,采用所建立的盖挖支护设计方法探讨隧道埋深、盖拱矢高、圆心角、半径与拱脚宽度等因素对盖拱支护结构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山岭隧道浅埋段盖挖优化设计原则;最后,采用所建立的盖挖支护设计方法对工程实例进行分析,验证了工程实例典型断面盖拱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同时探讨了山岭隧道浅埋段盖挖支护设计方法及其优化设计原则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段盖拱宜与隧道支护结构完全接触,盖拱设计厚度不宜大于0.6 m、内侧圆心角不宜小于120°;盖拱与拱脚应设置平滑缓和的过渡段,提高拱脚地基承载力能有效减小拱脚扩大基础的宽度;隧道初衬钢拱架浇筑于盖拱内不仅能保证盖挖时隧道初期支护封闭成环,还能提高盖拱稳定性;地基注浆加固锚杆不仅能提高地基承载力,还能增强拱脚基础的水平抗滑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吴广明  崔小鹏 《隧道建设》2013,33(11):956-959
杨家坝隧道在DK376+238~+306段以浅埋方式穿越了燕里沟泥石流沟,为了避免隧道暗挖出现拱部坍塌冒顶、突泥突水等安全事故,克服明挖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采用拱顶明挖、下部暗作、基底加固的方法施工,成功地解决了采用暗挖和明挖施工方法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解决了基底承载力不足的难题,为隧道穿越浅埋泥石流沟做了成功的尝试,探索了软弱围岩浅埋隧道新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田佳  刘军  王改鹏 《隧道建设》2012,(Z1):85-89
对国内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工法进行调查,综合分析对比,并以此为基础在合福铁路客专闽赣V标庵源山隧道、凤凰山隧道、范墩坪隧道、九台山隧道浅埋偏压段,采取相关技术措施、组织手段,利用三台阶七步法快速、安全地完成该四座隧道浅埋偏压软弱围岩段的施工。根据施工过程及结果,分析三台阶七步法施工大断面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重点、关键工序、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组织手段,为以后同类隧道工程施工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孟国基 《隧道建设》2011,(Z1):152-158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地质构造复杂、埋深浅、穿越大量的断层和不良地质段,施工风险大,超前预注浆是确保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措施。本文通过对胶州湾海底隧道F4-4断层钻孔注浆效果评价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施工中需要关注的环节及改进的措施,确保每一个注浆段都满足止水加固要求,为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快速掘进、安全施工提供保证,也为其他类似工程施工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宏伟 《隧道建设》2011,(Z2):126-131
某地铁区间为小间距隧道,下穿悦来立交,立交的桩基位于区间隧道的中间。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采用减震爆破技术、隧道周边增设减震孔、两隧道中间岩柱打设对拉预应力锚杆、拱部施作超前小导管支护以及钢架、中空注浆锚杆、砂浆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常规支护措施,辅以地质素描、超前探孔、施工监测等手段动态指导施工。通过以上措施,该区间隧道安全顺利通过下穿立交施工,对周围环境、道路行车没有造成不良影响,是类似工程可行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育观念的提升,"减少地表开挖"的理念已逐渐落实在隧道设计及施工实务上。以往,隧道穿越浅覆盖段采明挖法(开膛剖肚)的方式,已逐渐被暗挖法(直接穿越)所取代;因此,管幂先撑浅埋暗挖设计,在未来一段期间内,即使是在一些地质不尽理想的超浅埋段将不断被尝试。以台湾北部某执行中的双孔公路隧道为例,探讨超浅覆隧道遭遇废煤坑采管幂施工之补强技术。由于案例穿越一旧崩塌地形成之谷地地形下方,不仅覆盖极薄,遭遇的废煤矿碴自立性极差,几乎非原设计之管幂工法足以因应;但经紧急采取双层管幂、钢管加劲及拱盖培厚等管幂补强技术后,勉为通过,其处理经验与心得,希供后续类似案例之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志和 《隧道建设》2010,(Z1):376-382
隧道浅埋段下穿城镇如何在不影响地表居民生活、地表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快速、高效施工,控制爆破震动是施工关键。现结合某浅埋隧道下穿城镇段减震控制爆破的成功应用及所取得的施工经验,详细论述采取小导洞爆破超前+扩挖层预留光爆层分区爆破的施工方法及组织,并通过爆破震动监测对施工中的控制爆破方案及减震爆破效果进行总结,以期对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育观念的提升,减少地表开挖的理念,已逐渐落实在隧道设计及施工实务上。以往,隧道洞口浅覆段采用明挖法,已逐渐被暗挖法直接穿越所取代。即使在地质、地形或环境条件上不尽理想之区段,基于整体路线考量,亦有非采用不可之情形。本文以台湾北部正施工中的双线双车道公路隧道为例,探讨ADECO-RS工法在隧道洞口浅覆进洞的应用与对策。由于该案例位处山凹处,属谷部地形,不仅覆盖极薄,开挖过程中更遭遇到废煤矿碴与多雨的气候,使得降雨所汇集的地表水,不断入渗至隧道内,开挖面自立性极差。几乎非原设计之NATM工法足以因应。但经采取ADECO-RS工法之管幂加劲、土心加固及拱盖培厚等超前约束与加固理念后,勉为通过,其处理经验与心得,希供后续类似案例之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铁刚 《隧道建设》2012,(Z1):113-116
白果湾隧道下穿既有达成线和达成二线,全隧浅埋,洞身最大埋深34 m,最小埋深2.5 m(隧道开挖拱顶距既有铁路路基水沟底高差),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及既有铁路运营安全,采用D便梁加固既有线路、洞内超前大管棚支护、微台阶法加临时仰拱施工、控制爆破开挖、衬砌紧跟的施工方案,既确保了既有铁路运营安全又保证了下穿段隧道施工安全,对同类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彭昌海 《隧道建设》2011,(Z2):108-112
为了解决重庆地铁1号线歇台子车站1号出入口下穿既有2层砖房,且埋深较浅、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张的难题,采用静态破碎开挖,尤其是结合大管棚施工、超前小导管支护、掌子面注浆、径向注浆、洞内跟踪注浆等技术的运用,成功解决了出入口隧道安全下穿地表2层砖房的技术难题,为该工程的关键技术所在。  相似文献   

19.
曾何腾  王家梁 《隧道建设》2010,(Z1):486-491
随着环境保育、水土保持观念的提升以及减少对自然条件改变的理念,安全、节能、环保的隧道施工技术,已逐渐落实在隧道设计及施工实务上。以往浅覆盖隧道多以露天明挖,或辅以混凝土盖板保护顶拱再填土覆盖之施工方式,皆为需要大量开挖的施工方法。在减少开挖之因素考量下,舍传统明挖或混凝土覆盖板方式,以先进支撑稳定顶拱之工法,是最常被采用的开挖方式之一。本文探讨台湾北部某开挖中之双孔公路隧道,地形上通过一处长100 m山谷地区,其上方覆土仅20 cm~2 m,同时下方为煤碴堆积及废弃煤坑分布等不利隧道施工之因子。基于节能环保及水土保持因素考量,采用管幂工法通过。由于本案例地质材料除表土、风化岩盘及昔日矿碴外,多雨的气候,使得地表水常年汇流于山谷内,造成隧道开挖遭遇极大的困难,但经数次之抽坍应变处理后,勉为通过,其处理经验与心得,可供后续类似案例之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夏曾银  赵胜 《隧道建设》2011,(Z2):41-47
结合深圳地铁某大跨下穿浅基建筑暗挖隧道初期支护开裂实例,根据数值模拟分析,总结初期支护开裂的原因;同时根据现场实际状况,提出已挖洞室加固处理、剩余隧道均衡开挖、隧道二次衬砌紧跟开挖及地表房屋基础下跟踪注浆的综合处治方案,很好地实现了隧道安全顺利下穿地表浅基建筑的目的,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