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今,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合资企业从国外引进新车的频率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标榜自己的新车是“全球同步”。今年以来,从标致206.福克撕.到雅绅特.速腾.马自达3.思域,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已经有10多教新车相继上市。但如果仔细对比,我们会发现一些打着国际旗号的车型其实存在很多猫腻。有许多经典的国际车型,一旦在中国生产之后,或多或少地都会与国外的原型车有些差异。本来国内厂家根据中国道路等情况对国外原型车进行改教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改动不能以牺牲车的性能为代价,不能以此成为国产车配置“缩水”的借口。以下五教车型,是国产车中与海外原型车相比“缩水”比较严重的。通过对比,不难看出目前国产车与在国外上市的相同车型之间的真正差距。[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阮锦程 《汽车杂志》2012,(9):206-211
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国产车下线。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1年后韩国现代汽车成立,50多年后的今天。北京街头已经满是现代出租车。  相似文献   

3.
减速》?     
《轿车情报》2013,(11):6-6
如果算上从大学开始汽车专业的学习,至今与汽车打交道已经24年了。作为专业汽车媒体人,几乎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车型,甚至包括还没有量产的车型,这也是深深吸引我们的一大动力。可随着全球汽车工业对于气候的影响越来越显现,新车型的研发也几乎离不开一个方向.就是提高效率.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4.
少杰 《汽车驾驶员》2007,(5):102-102
背景信息 斯巴鲁汽车的生产厂家富士重工有着多年生产汽车的历史,以前一直以生产微型车而闻名,到1989年,第一代力狮轿车开始涉足2.0升轿车市场,其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全时四驱系统形成了斯巴鲁轿车独特的风格。现在斯巴鲁汽车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已经引进其最新的车型系列产品,新款力狮和力狮旅行车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司康 《重型汽车》2010,(6):35-37
<正>1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增长期还远没有结束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销量也在迅猛增长。中国车市在2002、2003年增长率第一轮超过30%以后,经过5年的低速盘整,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陷入底谷、世界汽车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工业却开始了第二轮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马来西亚国产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产车所占的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为继续保护国产车市场,加快发展本国的汽车组装业并成为东南亚的汽车组装生产中心,马政府于2006年3月22日公布了新的国家汽车政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掀开的新篇章已经令世界车坛震惊,2003年波涛汹涌的中国汽车市场再度聚焦着全球汽车厂商的目光。除了国产车市场之外,同样牵动人心的还有进口车市场。今年是进口乘用车关税平均已经降低到40%上下,回顾近几年来进口车市场情况,“狼”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相反,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8.
蓝河  巴山 《车时代》2007,(12):154-155
如今,在越来越多国际品牌车型加入国产车阵营的大趋势的推动下,三年前曾以进口车身价登陆中国市场的韩国起亚狮跑也成为了国产车,这款在进口狮跑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实际道路状况进行了改进的国产狮跑,是东风悦达起亚推出的第一款都市型SUV。  相似文献   

9.
钟健新 《汽车杂志》2005,(4):112-115
随着中国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一跃成为全球第4大汽车市场,如今世上没有任何一间车厂敢忽略中国市场。国产标致307的上市,显示了标致重新出击中国市场的决心。虽然目前国产车型只有307三厢轿车。但标致的中级车型407轿车和407SW很快会进入中国市场,与国产车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10.
kim 《世界汽车》2004,(8):94-96
德国不仅是世界汽车生产三大汽车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第四大滴费国(刚被中国挤去了第三的位置,但比目前中国国内的汽车市场要成熟的多)。一般而言,凡是能在德国汽车市场上畅销的车型,都是能经得起长期考验,性价比皆优的车型,对于国内消费者买车很有参考价值。本文分车型介绍一下德国市场最畅销的车型,数据来源为德国机动车管理局(KBA)的5月份汽车上牌数,是最权威的汽车销量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到2003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年产量已达到444万辆,在世界排名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汽车工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了关键的阶段,必须需要解决好三个重要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55年,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也开始起步。1956年,国产第一辆载货车在一汽下线,中国人民终于可以用上了我们自己造的汽车。载货车的成功生产也为中国客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采用解放牌汽车底盘改装的第一辆国产客车诞生。到2007年,中国客车工业已经走过了50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欧洲后,世界的第三大汽车市场,越来越多的车型都可以在国内看到,特别是各式跑车和豪华轿车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美国,在2008年里,究竟是什么高端车会好卖?  相似文献   

14.
文风  侯翔 《城市车辆》2008,(1):32-33
1956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下线,结束了我国自己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7年,采用解放牌汽车底盘改装的第一辆国产客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客车工业的开始。到2007年,我国客车工业已经走过了50年。50年来,我国客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大中型客车产品已占世界产量三分之一以上,轻型客车的年产量也已突破20万辆,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客车大国。本刊于2008年第1期开始,特别开辟了纪念中国客车工业50周年专题,对50年来中国的客车工业进行回顾,弘扬中国客车及客车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创新精神,宣传民族品牌、汽车文化,介绍新世纪、新阶段为中国客车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优势企业及新技术、新产品,推进市场发展和国际化战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够实现从世界客车大国向客车制造强国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7月15日奠基兴建,1956年7月15日建成投产,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的创业历程,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创业,第二次创业,第三次创业,章介绍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三次创业中所得的成就,为中国汽车工业所做的贡献,以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6.
从1956年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生产线开始,中国汽车业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积累.逐渐开始在世界汽车史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2002、2003年连续两年的“井喷”.更奠定了在世界汽车中最具发展空间的市场地位。2003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44437万辆.列世界第四位.比排在第三位的  相似文献   

17.
《车时代》2014,(5):98-144
两年一届的北京国际车展,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标,更是各大车企展示新产品、新技术的舞台。而2014北京国际车展以“汽车让未来更美好”为主题,展示全球汽车工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新成就,见证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在开发设计、节能环保、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和突破。此次共有2000多家厂商参展,共展出1134辆车型。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展车,那款的车型最耀眼?那款车型最受关注?哪款车又代表了未来趋势?这些无疑都成为车迷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那就跟随《车时代》杂志的脚步去寻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18.
《时代汽车》2009,(10):18-29
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新中国“汽车大国”的梦想一度那么遥不可及。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汽车工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起步格外艰难。随后,上海大众、北京吉普等首批汽车工业领域合资企业成立,与外商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在中国不再是不可触及的禁区。而这些企业,如今已成为改写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中坚力量。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自主品牌轿车如今也已逐渐成熟壮大,并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中流砥柱。 汽车工业的变迁也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一个缩影。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最近举办的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的汽车工业将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和向好做出重大的贡献,“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汽车产业将是一个不能动摇的支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在祖国60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边回忆那些曾经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车型,一边去为逐渐成熟的自主品牌汽车喝彩吧。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的崛起得益于汽车工业的发展。从1965年开始,日本国内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出口量不断扩大,很快就占据了世界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在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下,日本厂家不断推出具有高性价比的标准化车型,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工业运行呈现这样的态势:尽管还会有起伏,但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寒冬”之后,国产车市或可迎来春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5年一季度全国39家乘用车生产企业累计销售轿车和多用途、多功能汽车57.4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7.69%。截止到3月底,有10家企业销售超过3万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