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暗视场对驾驶员视觉特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行车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将使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发生变化,产生暗视场,文中分析了环境改变时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及其对安全行车的影响,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各种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同时,由于环境的逐渐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在出行时选择公交或者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因此,公交车驾驶的安全问题受到大家广泛关注。相关数据表明,驾驶员的违规驾驶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应从驾驶员的角度出发,分析公交车驾驶员安全与驾驶视觉特性的关系,有效保障公交车行驶的安全性。公交车驾驶员是驾驶行为的参与者,行驶过程中结合视觉信息操作驾驶行为。本文简要概述了驾驶员的视觉基本特性与疲劳驾驶、分心驾驶及驾驶经验对视觉特性的影响等方面,基于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饮酒对驾驶员视觉信息收集的影响,验证酒后驾车判断标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利用UC-win/Road软件搭建虚拟道路交叉口场景,组织20名驾驶员在饮酒前后进行模拟驾驶试验,使用呼吸式酒精检测仪对驾驶员体内酒精浓度进行检测.对驾驶员进入5个交叉口前后的7种视觉指标进行对比和显著性差异分析,并根据饮酒前后指标变化情况计算驾驶员指标衰退率,建立各指标衰退率与体内酒精浓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驾驶员饮酒后6种视觉特性指标均出现显著变化,在相同时间和场景下注视次数减少12.3%,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增长11.6%,且注视区域更加集中,扫视幅度减小14.1%,眨眼次数和持续时间分别增加10.7%和16.4%.与直行相比,驾驶员在交叉口转向时注视和扫视指标的变化幅度更为明显.当被体内酒精浓度在20~60 mg/100 mL范围时,3种视觉特性指标衰退率在5%至20%之间,且随体内酒精浓度呈递增趋势,其中眨眼指标受试验时间影响较大,其衰退程度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员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要不断注视前方,观察环境变化.但驾驶员的视力和可见范围、判断力是与汽车的车速、运行空间的亮度及其变化(包括暗适应与亮适应)等有关的.视觉随车速和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称为视觉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利用驾驶模拟器开展驾驶员临界反应特性的研究很少。本文在调查问卷、驾驶员静态指标的测量以及基于驾驶模拟器的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测定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对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建模,并通过数据校验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这种方法为研究驾驶员应急反应行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7.
白岩 《公路》2022,67(2):162-166
在分析驾驶员在公路行驶过程中的视觉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以降低驾驶员进入隧道后的事故风险为出发点,提出在隧道洞内进行艺术创造与视觉设计的方法,并以鹤大高速公路靖宇通化段高丽沟隧道为例,阐述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隧道洞内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营造出安全、畅通、舒适、美丽的公路隧道环境.试图传递给隧道工程设计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9.
高速条件下驾驶员视觉特性变化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用神经网络仿真驾驶员转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车-环境综合系统中,由于驾驶员操作因素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政难以建立精确模型。通过使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对驾驶员的转向操作进行了模拟和仿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为更加精确定量地分析驾驶员的转向操作特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驾驶人在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下的视觉信息需求进行分析与计算,将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按照信息量含义的不同进行分层,建立了基于视觉信息层级模型的信息量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车实验提取分析数据,对信息量计算中的参数进行计算与标定,得出信息量计算模型,并以行驶速度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评价参数,求出速度与信息量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信息量阈值,建立基于视觉信息量计算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中速度与信息量之间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2达到0.9356,只需采集城市道路驾驶人视觉图像,通过软件分析可得出图像信息量,根据关系式和道路限速可得出信息量阈值,对比分析进行交通环境评价.该方法仅需采集驾驶人视觉图像即可完成评价,方便快捷、结果准确,但在软件处理图像信息量上尚未达到智能分析处理,尚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驾驶员在车辆驾驶时的视觉注意力的转移规律,构建了注意力转移模型.基于马尔可夫过程,在将驾驶员重点视觉域划分为主视区、左后视镜、右后视镜、正后视镜、仪表盘5个子域的基础上,构建了视觉注意力转移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结合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驾驶人的驾驶经验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应用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变化情况,以及2013年不同驾龄驾驶人肇事道路交通事故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东部某省持证驾驶人肇事事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驾龄驾驶人的事故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年以下驾龄驾驶人事故率为10.6/万人,明显高于其他驾龄组;3年以下低驾龄驾驶人和11年以上驾龄的营运车辆驾驶人是驾驶人管理的重点人群.基于分析得到的肇事特征,从完善驾驶培训内容和重点、改进驾驶培训考试方式方法、提升再教育针对性等方面提出了驾驶人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跃  郑越之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8):121-122,183,17
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是事故多发区域,其路段交通流行车风险评价很有必要。该文确定了以平均风险水平作为风险的衡量标准,引入表征交通流行车风险的三个宏观交通指标,通过仿真试验回归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并提出了模型的风险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提出基于交通状况和驾驶行为联合分析的标定体系来标定仿真模型参数.研究了联合标定体系中的参数选择、交通状况分析、驾驶行为分析以及误差分析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以美国I-80高速路段的AIMSUN仿真应用为实例,采用联合标定体系标定了模型参数.其结果显示,仿真模型能够输出与实测参数指标拟合的时间序列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夜间环境道路监控补光灯对青年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考虑不同光照强度和是否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2个变量,通过UC-win/Road软件设计城市道路仿真场景,采用驾驶模拟器开展试验,并结合眼动仪、生理记录仪采集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及驾驶操作3种特性指标。再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变量对青年驾驶员的3种特性的影响及其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①无论是否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青年驾驶员的注视时间、瞳孔面积变化率及脑电(α+θ)/β均减小,心率增长率、制动踏板深度比例及制动反应距离均增加,表明光照强度越大对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驾驶操作特性越不利;②在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时,光照强度对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及驾驶操作特性的影响更加明显;③当光照强度小于50 lx时,脑电(α+θ)/β和驾驶操作指标变化较缓,而光照强度大于50 lx时,脑电(α+θ)/β指标下降显著,变化率大于10%,其数值低于3.70,表明青年驾驶员产生情绪波动,警觉性显著增大,制动踏板深度比例显著增大,其数值大于0.55,制动反应距离超过13.40 m,制动操作力度较大,操作稳定性降低,且避让行人的成功率显著降低,不利于夜间行车。因此,建议道路监控补光灯的光照强度宜小于50 lx。  相似文献   

17.
李强  王蓉蓉  路维  胡江碧 《公路》2012,(5):223-229
以平原区双车道公路交通事故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道路平曲线和纵断面线形及交叉口等因素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将分析结论和国外研究结果相对比,得出我国平原区双车道公路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并建立交通安全性预测模型,对提升我国双车道公路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交通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是交通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TSIS中的CORSIM排放模型,研究机动车车型、平均车速、车辆加减速度与污染物排放率的相关关系,提出了道路交通路网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计算方法。以某城市主干道相关区域路网作为研究对象,将道路条件、交通流量、交通管理控制措施等因素集成于仿真系统中,研究机动车对相关路网道路环境的影响,利用TSIS彩色成图技术表现出路网中各个路段大气污染严重程度,评价方法直观、生动。  相似文献   

19.
交通标志的视角阈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林雨  潘晓东  方守恩 《公路》2005,(7):142-144
保证交通标志被驾驶员正确的识别和认知,是交通标志设置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以大量的现场试验为研究手段,在交通标志可视距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交通标志的视角阈值与车速和光线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给出了具体量化的数值表达。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国内交通仿真研究的零散性和解决问题的单一性等特点,结合项目组开发的仿真软件,提出了微观交通流仿真一体化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按照面向对象、面向消息和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对一体化仿真的理论框架以及构建一体化仿真环境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