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全球经济进入2008年之后不仅遭遇了次贷危机的连续袭击,而且世界各国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严峻冲击。作为一个经济的大国的中国也不能排除在外。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是现阶段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急需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缓解。本文着重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经济导报》2009,(50):1-1
随着11月份CPI同比增长实现十个月以来的首次“转正”,对於通胀走势的争论也再次变得激烈。中国有没有通货膨胀,有没有通货膨胀预期,牵涉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大政方针,不能够糊涂应对。  相似文献   

3.
成本的上涨不会影响出口 由于食品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主因导致了中国在过去一年中的通货膨胀.尽管绝对劳动力成本上涨.但上涨的工资数额并没有为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贡献太多,其原因是劳动生产力也随之大幅提高了.如果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快于工资上涨的速度.那么之于通货膨胀或相对竞争力的影响几乎就抵消了.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年增长率进入12%的范围,中国的通货膨胀看来正在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5.
暮宾 《经济导报》2007,(39):22-24
中国通货膨胀引起世界高度关注,与十多年前相比已不再是“自扫门前雪”的事了。中国未来的物价涨势至少有六大因素在推动,并且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但权威人士认为,引发全面通胀的可能性仍然很低。专家把通胀比作患上“三高”富贵病的都市人,单调控哪一“高”都不能解决问题,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在更高的标准上检验着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历了CPI和PPI高位运行的一段时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通货膨胀。此轮通货膨胀具全球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通货膨胀。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过是经济全球化双刃剑的再现,集中反映出经济全球化中积累的诸多问题,在这种环境中,既有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有输出型通货膨胀;其二,全面性。这次通货膨胀不仅仅是粮食和石油大幅度涨价,而是以这两种基础产品为中心的大多数商品同时全面涨价。事实表明,这既不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又不是结构性的价格调整。其中既有实体产品的涨价,又有虚拟产品的涨价。目前我国面临粮价、油价、房价、股价、汇价五大价格问题,且纵横交错、异常复杂。总体来说,此轮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因素更多,同时也具有其他特点。所以要先发现此轮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进而进行治理。从经济、社会和法律层面进行引导干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在2008年底出现衰退,令人讨厌的通货膨胀现象消失了.而现在,世界各地正再次担心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因素的问题,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2000年-2011年通货膨胀的统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方法,使用SPSS软件从22个指标中找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得出成本因素和货币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这与当下的国际与国内的新经济背景相符。  相似文献   

9.
易宪容 《经济导报》2007,(32):10-11
最近,通货膨胀的问题又成国内外经济学界与政府关注的中心。其原因不仅在于6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4.4%,远远超出了市场之预期,而且北大经研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等13家研究机构日前发出预测,第三季度中国CPI将比2006年同期增长4.5%。加上速食面价格的集体上涨.央行的加息,国家发改委发文严格控制政府提价措施出台等。这些现象都表明,多年来人们一直担心通货紧缩突然逆转为关注通货膨胀了。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两轮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峻挑战,科学地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对有效治理我国通货膨胀意义重大.本文先从理论层面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重点通过VARZ方法对变式的Gordon三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通胀预期对通胀水平的影响最强,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外部冲击虽然没有内部冲击影响程度大、但同样不容忽视.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最后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工期最优计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期和成本是项目计划中的两个重要目标。本文的目的是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确定合理工期的最优项目计划,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对全世界具有平抑价格的作用,那么该国对高蛋白质食物如饥似渴的需求以及在国内无力生产这种食物的事实,最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3.
易宪容 《经济导报》2009,(34):42-43
“买房子能够抵御通货膨胀”,这是最近房地产开发商号召民众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口号。在这个口号下,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在4—7月份确实出现最大幅度的上涨,而且这种价格上涨已经开始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蔓延。  相似文献   

14.
稳定的物价水平和增加产出是货币当局的两个政策目标。本文拟运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对这两个政策目标的公众与货币当局的博弈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两个货币政策目标的不同稳定性。在偏重增加产出的目标下,货币当局没有能力做出低通货膨胀的承诺,将产生毫无意义的高通货膨胀。而货币当局以稳定物价为目标通过做出承诺维持恰当的通货膨胀,有助于经济达到一个更有效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梁达 《经济导报》2007,(39):25-26
六大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我国物价上涨的走势仍将会有所持续,对此绝不可盲目乐观,但是拉动物价下降的因素也同样存在。尽管下半年物价还有可能保持较高的涨幅,但引发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仍然较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久陵 《轿车情报》2008,(4):48-49
“防止经济发展从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发展到通货膨胀”,这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两防”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反通胀”。这似乎已成为了经济决策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易宪容 《经济导报》2009,(30):13-15
当美国股市及金融市场逐渐好转.美国经济开始之际,美联储正计划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担心通货膨胀到来。尽管这种退出时间及方式是相当不确定的或仅是计划的,但是市场对此计划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8.
杨瑞龙 《经济导报》2010,(25):17-18
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当然很复杂,怎样解读.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论根据。我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第一个判断.通货膨胀不仅仅是预期,已经转变为一个现实。所以,全年3%的通胀目标看来已经很难达到了。  相似文献   

19.
张锐 《经济导报》2009,(49):32-33
与世界各国将防止通货膨胀作为未来宏观政策关注和提防的重点完全不同,日本国内所发布的系列经济数据却再一次拉响了通货紧缩的警报,日本官方也明确表示,如果通缩状况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改善,日本经济很可能陷入“双底型”衰退的泥潭。  相似文献   

20.
财经纵横     
中国央行5月6日发表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全球多国央行采取以量化宽松为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蕴藏着较大的风险,随着更多经济体跟进.主要货币汇率贬值风险可能加大,也加大了未来全球通货膨胀的风险,也可能影响债券市场稳定,对国际金融市场及全球经济可能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