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线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内的作用非常重要.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在线路布置、共线运营、简易接轨等方面的概况及其特殊性.针对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的运营实际,结合环线开通后的运营经验,在统筹考虑客流预测、车辆配属、信号约束三方面基础上确定环线行车方案、列车编制原则及运营调整原则.阐述了导向、广播、乘客信息系统,以及末班车组织等方面的客运组织措施.随着网络化运营的逐步深入,运营方不断摸索,积极调整行车、客运组织措施,以求达到环线运营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贺鹏 《都市快轨交通》2021,34(5):155-160
通过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直通运营情况的系统梳理,整理出不同地铁线路的直通运营互通性。从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两个方面,讨论直通运营线路与城市发展协调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早高峰时段轨道交通网络直通运营区段的运力特征,并以京王线-新宿线为例,分析直通运营、快慢车等列车运行组织模式和基本规律,提出对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东京、中京、上海的轨道交通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比较了东京、中京、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模,及其市中心、近郊、远郊三个环状区域内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密度.给出了三个环区内线网长度需求的计算公式.建议重视市郊线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东京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东京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阶段、规模和政策,分析了东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得到了一些对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站点客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客流特征是站点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站点区位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站点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站点的客流特征.指出:客流出行目的分布与站点周围用地性质有关;客流到站方式与站点的接驳交通设施水平有密切关系;站点换乘设施的布局应结合区域客流的实际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交通的地位与上海轨道交通规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城市交通变化的客观规律,及其与城市的空间、经济水平、环境质量、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合理发展的首要对策。给出了上海发展轨道交通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7.
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是上海首次采用综合监控系统、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条重载型(A型车)采用无人驾驶的线路.以10号线为技术背景,阐述了门禁系统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门禁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系统集成.10号线门禁系统采用分布式设计,分级控制,统一管理,既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效率,又为今后发展"一卡通"管理系统打下...  相似文献   

8.
上海轨道交通列车车门故障时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轨道交通1~9号线为例,统计分析了因列车车门故障导致列车晚点、清客救援等运营事故的原因。分析表明:大量的所谓列车车门故障在硬件或车门控制系统上查不出故障原因;车门故障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工作日特征和季节特征;在客流量高的线路、车站,列车车门的故障率相对较高。因此,大客流是列车车门故障的第一诱因。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环线站点环内吸引区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是城市建设中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之一,而轨道交通环线在体现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吸引了众多的客流。本文从轨道交通站点吸引区域一般模型出发,研究环线上的基本站点和换乘点的各自吸引区域,给出了吸引区域的数学模型(数学方程),计算出各自的环内吸引区域面积,这对于合理规划环线路网,合理确定站点位置,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轨道交通环线大多采用的"鱼刺图"客流断面表达形式及内外环对称开行的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国内首创的环形客流断面图对环线客流特征进行直观表达,在此基础上对其运营组织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运营模式供灵活选择,以期对后续其他城市环线的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环线有别于放射性线路具有明显的客流特征差异,运用环形客流断面图方式,可读性和直观性更强。(2)根据环线的不同客流特征提出内外环对称、内外环不对称、大小交路、单向收发车4种运营模式。4种运营模式各有自身的适应性,在具体项目应用时应结合实际线路沿线站点情况及客流特征进行进一步研究比选。  相似文献   

11.
剖析了日本东京中心区道路公交近40年来在其综合交通运输中的功能定位及其功能变化,分析了在轨道交通网络成型条件下道路公交在线路长度、站间距和空间布局上的特点,并着重研究了短驳线和长线布设的原则。大城市公交线路布设和调整时应遵循的原则为:以大型交通枢纽为中心分片放射状布置;短驳线的布置应根据服务客流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站间距;适量设置长线,以弥补轨道交通覆盖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从线网的建设规模、历史沿革、网络特点、资源共享等方面,论述了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特点:线网的构架采用特殊的"井"字形格局,增加了线网的换乘点;系统按中运量轨道交通建设;注重了车辆段、控制中心、主变电所等资源的共享,注重线网沿线用地的控制等.  相似文献   

13.
为加深对轨道交通市域快线的认识和理解,开展上海市域快线的评估工作。基于交通年报数据和交通卡刷卡数据,从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客流特征等角度,开展市域快线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表明,市域快线客流总体上呈现平均运距较长、负荷强度偏低、客流密度偏低等特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客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沿线路轴向分布、中心区集聚、外围组团化三大特征,在时间分布上呈现高峰客流累积效应和客流集聚效应两大特征。最后基于市域快线的特征,从市域快线的线网布局、选线规划、客流预测等方面,提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规划,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建成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高速磁浮、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出租、长途客运、航空港等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便捷换乘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在深入分析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对象、服务功能、服务总量和区域开发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轨道交通局部网络调整方案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体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合理优化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环线的主要特征,对国内外主要城市环线的独立环线、勺型环线、共线环线、组合环线等运营形式进行介绍,拓展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环线的主要功能和对运营模式选择的启示。基于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环线的规划和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其工程概况、功能定位、线路特点及客流特征,介绍广州环线的配线设置方案,以单岛四线方案为主,辅以一岛一侧三线方案,并于车辆段对角位置设置单岛四线多列位停车线。着重研究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环线的运营模式,对内外环均衡发车方案、内外环均衡发车加大小交路方案、内外环不均衡发车方案进行综合对比,推荐采用内外环不均衡发车方案,并以均衡发车方案作为系统规模控制、均衡发车加大小交路方案作为突发客流应急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关系进行了梳理.通过对不同阶段城市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互动关系的分析,认为由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尚未完整地、系统地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因此难免与城市发展产生矛盾.两者的整合不仅取决于相互间的有效互动,更取决于其本身特别是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与资源共享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介绍了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现状和近、远期的发展规划、鉴于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经验和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即将成网的现实,就人力、土地、运营设备与设施、检修设备与设施、施工机具与设施等5个方面,提出了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资源共享的基本构想和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规划与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与设计阶段是控制工程投资的重点.从分析轨道交通工程投资构成入手,对投资控制重点进行分析.在线路敷设、车站建设规模和标准、机电设备选用、设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投资控制的措施和手段.科学规划线路和线站位布置类型,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提高机电设备系统的国产化率,选用信息化控制程度高的设备及系统,精心组织设计,推行限额设计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能有效地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造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上海轨道交通12、13号线与1号线在汉中路形成大型换乘枢纽.通过对节点区域12、13号线的线路走向的研究,提出优化的线路走向.推荐12号线走恒通路、13号线走长安路,与已建成的1号线形成"H"型换乘枢纽的方案.对推荐换乘枢纽提出了水平孔冻结加固、矿山法构筑穿越段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车站的衔接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国内的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已有的衔接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衔接的基本原则,概括了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衔接的基本形式和布局模式。针对上海西站周围环境与交通规划,提出上海西站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衔接方式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