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本文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地下线环境振动影响预测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了地铁运营时产生的环境振动随敏感点与线路的距离、列车运行速度等变化情况,并根据环境振动影响范围提出了满足环境振动标准的控制距离。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振动预测方法,通过北京、上海、广州10条运营线路的环保验收调查报告和轨道减振性能测试评估报告提供的实测数据和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车速、埋深及区段等工程条件下,若按交通干线两侧昼、夜间振动限值标准进行评价,地下线的环境振动影响范围约20 m。地下线的振动影响主要取决于线路的线型、埋深,尤其与敏感点的距离、运行速度关系较大。地铁隧道上方5 m以内的建筑,环境振动无明显变化;5~20 m振动级衰减比较明显。正线区间比车场线及出、入段线敏感点的振动级高4~6 dB;出段线比入段线敏感点的振动级高2 dB左右。建议根据振动影响范围,做好轨道交通及其沿线用地规划。地下线路应合理选线,尤其要避免下穿环境敏感建筑;沿线规划控制应预留振动防护距离,在防护范围内不宜新建敏感建筑;对特殊敏感区段,可以考虑在夜间时段采取限速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引发的振动噪声问题日益显 著。以南京地铁某线敏感点的振动噪声投诉为研究对象,对地下线振动噪声的整治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投诉敏 感点对应区段的轨行区状态及敏感点小区的住户进行调研;然后对敏感点的环境振动、室内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 进行测试分析;根据调研的超标情况,制定初步的整治措施;建立针对敏感点的车辆—轨道—隧道—土体—建筑 物的空间耦合理论仿真分析模型,理论仿真分析论证采用整治措施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振动噪声的整治工 作,并对整治效果进行测试评估;通过大量的测试数据及入户回访,从定量和定性角度验证整治措施实施后的有 效性。希望本研究对于今后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噪声问题的科学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根据HJ 453—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为提升振动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获得其由地铁运行产生的振动源强和振动环境影响实测值。在已运营地铁线路的区间隧道和地面布设监测点位,根据经验公式对地铁运营产生的振动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基于振动环境影响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回归分析获得地铁振动环境距离衰减预测的相关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当地质条件为冲积、洪积平原区的冲积地层,线路条件为直线段整体道床与圆型隧道断面,列车类型为6节编组B型车,列车运行速度为65 km/h的工况条件下,振动源强为78.8 dB,环境振动影响实测值比预测值小约0.8~4.9 dB;距外轨中心线5~10 m范围内,振动环境影响实测衰减值比预测衰减值大约4.3 dB;由回归分析法获得的地铁振动距离衰减预测参数a=-6.458、b=-0.074、c=4.410。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域快线已成为城轨交通的发展新趋势。国内外尚无设计时速160 km的城轨交通,相应的轨道减振设计研究几乎为空白。针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八及二十二号线工程特点,明晰了环境振动评价范围、评价指标以及控制标准;为选取合理的振动源强,对武广客运专线金沙洲隧道进行了振动实测;计算了沿线建筑物建议振动控制距离以及不同埋深隧道的地面Z振级;通过分析隔离式减振垫浮置板的应用情况和减振效果,建议其作为市域快线轨道减振措施;为应对工程可能出现的环境振动严重超标的恶劣工况,提出了一种重型钢弹簧浮置板初步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软土地区地铁环境振动对精密仪器的影响,基于环境振动分析预测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实际工况下距线路不同距离上的不同楼层内地板的振动响应.模拟计算分析表明,距隧道中心线20 m、50 m、100 m 3种工况中,距隧道中心线20 m、50 m的建筑物内振动超过精密仪器对环境振动的要求限值,距隧道中心线100 m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7.
列车对周围地面及建筑物振动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夏禾  张楠  曹艳梅 《铁道学报》2004,26(4):93-98
通过铁路桥梁和铁路线路附近的两次现场试验,研究列车对周围地面和邻近建筑物的振动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作为桥墩的点振源,还是作为线路的线振源,铁路附近地面环境和建筑物地板的振动均随列车速度的提高而增大,随距线路的距离增加而减小,但在距线路一定的距离存在着一个振动放大区。对于多层建筑物,较高楼层的振动大,轴重大的列车引起的振动较大;实测铁路附近的楼房地板振动很大,已经超过了我国环境振动控制标准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敷设形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不同线路敷设形式(地下线地面线、高架线和敞开式线路)的特点、适用情况,以及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应结合沿线的土地规划和开发性质,采用合理的线路形式,这对工程投资、城市规划以及轨道交通的运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轨道交通初步设计阶段地下线轨道减振设计中,对距外轨中心线两侧10~60 m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往往采用踏勘、工程类比等经验方法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误差。在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453—2008)振动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参考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经验,研究适用于宁波轨道交通地下线轨道振动预测模型,并采用计算机语言实现预测模型程序化以提高设计效率。在初步设计阶段,振动预测的标准化、自动化,对稳定区间轨道高度,细化概算投资,减少设计反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量新建以及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的快速发展,由此引起的线路环境振动与噪声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作为应用实例,对某机场城市轨道交通连接线引起的环境振动进行了预测和评价,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振动预测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报告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项目在设计阶段与规划阶段线路方案变化较大时以及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路段不进行方案比选、提出的减振降噪环保措施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不足、公众参与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等。指出目前作为主要的环评技术支撑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存在问题:噪声及振动源强、衰减距离和衰减量的预测评价、减振降噪措施效果选取依据等内容规定得不够细化,对二次结构噪声和古建筑等的评价方法尚待完善。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环保部应加强对评价单位的培训和日常考核,尽快启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的修订工作,加强验收项目数据的统计和总结,提高报告书的编制质量,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城轨交通声环境影响及其环保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对沿线的声环境影响与轨道交通列车噪声源强直接相关,且与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状况有关。通过国内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列车噪声源强及运营现状的分析对比,对国内轨道交通声环境影响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声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原则,从而对声屏障降噪措施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引入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铁路枢纽站而言,研究综合换乘功能最优的线站位方案是两者衔接的前提和关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铁路枢纽站间常见的2种线站位关系和5种衔接方式,以引入4条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重庆东站为案例,基于其枢纽定位、周边规划及现状、线网规划及换乘需求,研究多条城市轨道交通与规划铁路枢纽站衔接的线站位方案。结果表明,两者的衔接应首先考虑换乘便捷,流线组织简单;其次考虑尽量减少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多条城市轨道交通同时引入时,考虑将与国铁换乘需求较大的线路车站置于国铁站房下方,以缩减与国铁换乘走行距离,同时尽量避免国铁站房下方只设置一条城市轨道交通,以更快疏散国铁突发客流,便于客流组织。然后将其余线路车站置于广场下方,以解决周边城市客流需求。  相似文献   

14.
LED照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照明,与传统照明相比,具有节能、高效,安全等特点,更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介绍LED照明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阐述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照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收集LED照明在车站内的实验数据,分析LED照明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脆弱性分析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干扰应对能力的关键性课题。运用复杂网络原理,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建立多维度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基于线路失效模式,以线路组合方式对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境进行模拟,并以北京、上海两地为例开展实证对比。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在核心线路或线路组合失效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脆弱性;核心线路和非核心线路的脆弱性影响差异较大;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基于线路失效的脆弱性要显著高于上海。同时,对指标方法的现实意义和适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地铁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张成满  罗富荣 《都市快轨交通》2007,20(2):63--65,83
城市地下工程具有现场环境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期长、对环境影响控制要求高等特点,是一项相当复杂的风险性系统工程.在北京市地铁建设中施行的环境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其主要内容有岩土工程勘察和环境调查、环境安全分级、邻近建(构)筑物的现状评估、工程环境影响预测和工程环境变形控制标准的制定、环境安全的专项设计、环境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监控量测系统等.通过1年多的实施,该体系运转顺畅,可操作性较强,使建设工程的安全有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随着车辆噪声规范的不断完善及钢轨打磨技术的成熟,车辆系统噪声及轮轨噪声有明显改善。济南轨道交通R1号线环评报告参考北京地铁13号线的监测结果,采用93d B作为噪声源强的合理性有待验证。为了使噪声源强取值更加科学,能够更经济合理地进行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降噪方案设计,依靠专业的测试机构,按照环评导则中要求的测试方案对南京机场线(S1线)以及宁天城际(S8线)高架线进行噪声源强实地测试,修正后得出的噪声源强最大值为85 d B。因此,93 d B作为噪声源强参考取值已经不再适用。R1号线按照85 d B进行设计,将节省降噪措施造价约3 00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