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晶  王刚 《船舶》2023,(1):61-71
通过梳理极地船舶国际公约、规范技术现状,分析中国船级社建立的极地航行船舶规范特点,并结合我国极地战略及发展需求,总结未来极地船舶规范的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极地船舶破冰技术、防寒技术和航行及保障技术等重要关键技术问题,从船舶结构冰载荷技术、冰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计算、冰载荷激励下螺旋桨和轴系强度、极地船舶防寒设计与低温试验验证、极地操作能力评估和冰区操作船体监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发展建议,为未来我国极地船舶规范体系的自主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介绍主要发达国家的北极政策和5类极地船舶技术发展现状,并对极地船舶国际公约、船级社规范、国际标准以及主要国家法规等进行分析,对我国极地船舶标准化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目前世界上极地航行船舶的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极地船舶技术发展的特点,指出我国发展极地船舶需关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在当前极地战略大背景下发展极地船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极地冰区船舶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极地冰区船舶发展的背景,对极地航道、资源开发等因素等进行论述,认为发展极地冰区船舶是未来船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了与极地航行船舶相关的规范、规则的发展情况,认为规范和规则对极地冰区船舶的运行安全和减少排放等要求日趋严格,各船级社对极地船舶的设计要求和验证方法逐渐统一。介绍了当今世界主要的破冰船船型及动力系统,并对极地冰区船舶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归纳,分析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重要性,结合极地开发、国际极地规则,融合绿色造船、新能源动力装置的应用,分析极地航行对船员的特殊要求。融合环保目标型标准理念,构建极地航行船舶从法规、设计、建造、教育多维度环保理念。北极航区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减少船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更好地倡导和协调发展海上"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极地环保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极地航行存在附加风险,船舶应急操作能力尤为重要,极地救生设备应能适用于海冰、低温及其他极地环境条件,超出了常规船舶救生设备性能标准和试验方法的要求。在现有《国际救生设备规则》(LSA)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极地水域航行船舶规则》(极地规则)要求,分析极地环境对救生艇及其降放装置和气胀式救生筏的不利影响,提出适应极地环境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并通过试验方法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救生艇和气胀式救生筏及艇筏降放设备性能标准及试验方法,为参与LSA规则修订、指导极地救生设备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殷汉军  刘城  王其峰 《船舶》2023,(1):161-174
极地船舶的开发是我国极地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部分,而船舶的动力心脏——推进系统的强度设计因极地冰区的多工况航行变得更为复杂。为保证船舶在极地航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文介绍了DNV船级社关于极地船轴系强度的基本设计理念和相应的规范要求。关于冰载激励对推进系统设备的影响,DNV基于其经验推荐了1种考虑柴油机气缸激励和冰载激励相位角的数字解决方案。文中应用DNV开发的Nauticus Machinery软件对某PC4级别的冰区船舶轴系分别进行了时域和频域扭振计算,然后采用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疲劳方法进行了该轴系尺寸的合规性分析,并对时域分析结果和频域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针对极区船推进轴系的强度设计,文章提出了1种迭代方案来进行轴系的尺寸设计及优化。  相似文献   

8.
吴刚 《船舶工程》2021,43(7):前插3-前插10
南北极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且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开发极地航道和极地空间、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极地战略、装备先行",极地的进入和探索严重依赖先进可靠的技术装备,因为我国科研人员进入极地需跨越漫长而又环境复杂的极地水域.在众多装备中,船舶装备首当其冲.回顾我国首制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的设计建造过程与体会,分析了极地船舶装备研制特点和国内外技术现状,并对未来我国极地装备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从极地航行船舶所在的环境状况入手,分析了低温、冰况、船上结冰、高纬度、极昼极夜对船舶航行安全和使用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措施来减少和消除由此带来的影响,研究极地船舶在电气设计和设备配置的特殊性,对极地航行船舶电气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极地航行船舶所在的环境状况入手,分析了低温、冰况、船上结冰、高纬度、极昼极夜对船舶航行安全和使用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措施来减少和消除由此带来的影响,研究极地船舶在电气设计和设备配置的特殊性,对极地航行船舶电气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极地资源开发和极地航运不仅是对新领域的探索,更是对船舶设计技术的挑战与推动。本文简要概述了俄罗斯北极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针对我国发展极地船舶的需求,提出了相关标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事》2015,(3):59
国际强制性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船员资格要求和培训标准出台2015年2月2日至6日,国际海事组织人的因素、培训和值班分委会第2次会议在伦敦国际海事组织总部召开。本次会议的重点议题之一是制定在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船长、大副和高级船员资格要求和培训标准,会议决定以美国提案为基础起草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船员资格和培训标准(草案),并将被提交给2015年召开的MSC96  相似文献   

13.
于志同  黄彦  胡洛佳  马蓉  肖鹏  程晓 《船舶》2023,(1):12-19
极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疆域,是未来大国之间围绕生态安全、利益福祉和战略合作的制高点,我国在极地科考、搜索救援、航道开发等方面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提升极地全球治理与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极地全域的实时感知、利用和主导治理已成为极地强国的标志。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已加快发展极地环境认知的立体观监测能力,而我国的极地进入与探测能力仍存在明显短板,相关冰区和海区的第一手资料依旧缺乏,迫切需要加大对极地卫星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极区数据获取和采集能力。该研究侧重面向极地船舶航运的现实需求,系统论述国内外现有极地遥感卫星观测技术现状,提出我国极地天基观测系统的发展趋势,为论证新增极地卫星装备体系能力、制定顶层框架和发展路线提供支撑,支撑我国进入、开发和利用极地,增强在全球地缘政治敏感区和战略区国际重大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刘宝 《天津航海》2008,(1):11-15
船舶坞修,结合保持船级的期间检验或特别检验,对营运中船舶进行综合性评估、维护和修理,特别对营运中船舶,受船期和航线的限制使船舶不能或不便检查、修理部位进行完善修理,为使船体、机电设备满足船级标准,以及船舶规范、公约中的最新要求,船舶始终保持安全适航性,进厂坞修是一个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研究航行于北极东北航道的船舶应用的规则和规范,对《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北方海航路水域航行规则》《极地船级要求》和《极地水域营运船舶指南》等规则和规范进行概念性阐述。该研究对北极东北航道船舶的设计、建造、检验和运营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清晰理解北极东北航道船舶适用的规则和规范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江泽新  韦青嵩  段正启  刘鑫 《船舶》2023,(3):135-145
极地船舶长年行驶于低温的极地环境,且时常遭受浮冰撞击,其焊缝接头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性能。文中对极地船舶装备气电立焊(EGW)的焊缝组织和性能、残余应力和变形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优化EGW的焊接工艺,提高焊接接头的可靠性,降低焊接变形和残余应力,助力极地船舶高效焊接工艺推广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坡口间隙增大线能量升高,焊缝低温韧性稳定性降低,热影响区低温韧性显著下降,焊缝的残余应力和变形显著增大。采用氧化物冶金、氧化冶金等技术研制的大线能量钢板,可有效提高热影响区的低温韧性,提高焊接接头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秦琦 《中国船检》2014,(12):65-65
随着北极航道通航条件的不断改善,全球对极地船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未来极地船舶的性能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着北极丰富油气资源的不断开采,需要大量满足极地航行要求的船舶。[方法]将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 Ⅱ)应用于船体型线优化设计,提出极地船舶多目标优化方法。以船舶无冰静水阻力以及冰区航行阻力为优化目标,通过极地船舶排水量以及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两项标准进行船型筛选,快速实现满足冰区船舶装载量与EEDI排放要求的船型优化。以常规6.5万吨穿梭油轮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参数化建模方式,通过极地船舶多目标优化方法分别对3种不同艏部形式的船型进行优化,[结果]优化后的船型均满足冰区IA级航行要求,其中无冰静水阻力最大减小约12.94%,冰区最小推进功率最大减小约27.36%,[结论]有效验证了基于NSGA Ⅱ的极地船舶多目标优化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黄维  吴彬  汤清之  李源 《船舶》2023,(1):40-50
极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极地活动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而频发的突发意外事故,对极地区域的应急救援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在南极和北极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考察、商业航运等活动,但在极地救援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该文通过梳理极地现有的主流救援模式,提出极地救援体系的初步构想,并从组织架构、法规研究、平台搭建、环境勘测、通信导航、站点布局、装备发展、人才培养和规程制定等方面予以阐述说明,填补我国在极地救援体系研究方面的空白,以期为今后极地救援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极地具有气候环境极端恶劣、海气交换强烈、湿度很大等特点,在此航行(或冰区航行)的船舶和海洋平台结构表面极易形成覆冰,它不仅影响设备操作,更直接威胁到船舶和海洋平台的安全。对国内外极地航行船舶及海洋平台防冰和除冰技术的现状进行综述。首先,介绍覆冰对极地航行船舶及海洋平台不同部位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然后,归纳和分析国内外现有防冰和除冰方法与技术,包括电加热、红外线、超声导波等主动除冰方法,以及超疏水涂层、牺牲性涂层、水润滑涂层以及低交联度界面滑移涂层等被动除冰方法。最后,总结现有防冰和除冰技术在极地航行船舶及海洋平台上的适用性及优缺点,为极地航行船舶及海洋平台的防除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