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光明之城>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在世界汉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书中描述的关于宋末的泉州与学者们心目中对泉州原有的构想如此相悖,以致于有的学者只是略略翻了翻该书,就按捺不住怒火,提笔斥责此书是一本地地道道的伪书,认为没有再细读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一、我对<光明之城>的初步观感 <光明之城>尚未译出全部汉文,但此前新闻媒体已广为传播.<泉州晚报·海外版>最早于1997年年底报道,后来除<参考消息>略有简介外,天津<今晚报>1998年1月6、7、8三日秋凌先生以<他比马可·波罗早到中国?>为题介绍此书.<中华读书报>7月8日李学勤先生以<介绍〈光明之城〉--传为南宋末意商雅各所作的中国游记>再较详对此书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陈丽华 《海交史研究》2001,122(1):32-38
<光明之城>汉译本出版后,在国内,尤其在泉州文史界掀起了一场尖锐的真伪之争,但无论何如,它确实"为我们重新检讨宋元海外交通和古代刺桐港的面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1]当地的许多学者和文史爱好者可以说精读数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反复研读当中,他们提出了不少涉及英文本和中文本翻译的疑问,有些恰恰是论证该手稿真实性与否的关键性问题,值得审慎.  相似文献   

4.
1997年,随着英国学者大卫·塞尔本根据中世纪一位意大利犹太商人安科纳的雅各之手稿翻译而成的<光明之城>的出版,其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争论点.这主要是由于原始手稿除了塞尔本教授一人之外,其他任何人均无法接触到它.  相似文献   

5.
一、缘起 1999年秋,英国李脱·布朗出版公司推出了THE CITY OF LIGHT(by Jacob d' Ancona).该书中译本名为<光明之城>,原作者是雅各·德·安科纳,英文本的编译者是大卫·塞尔本.书的封页上说:"在马可·波罗之前,一位意大利犹太商人冒险远航东方,他的目的地是一座中国都市,称作光明之城."  相似文献   

6.
英国的大卫·塞尔本编译的<光明之城>一书中文版正式发行以来,在中国乃至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内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和影响.该书封面一段醒目的标语宣称:在马可·波罗之前,有一位意大利犹太商人远航东方,他的目的地,是中国一座都市、称作"光明之城".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字虽短,但内容新奇且略带神秘,即刻引起各界的极大重视和注目,研讨<光明之城>热度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7.
在<光明之城>中,雅各·德安科纳到达刺桐港时说到: 这是一个很大的港口,甚至比辛迦兰还大,商船从中国海进入到这里.它的周围高山环绕,那些高山使它成了一个逃避风暴的港口.它所在地的江水又广又宽,滔滔奔流入海,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  相似文献   

8.
“泉州学“/跨文化研究/文化并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秋季节,北方的寒意可比隆冬的南方;一次涉及"文化互动"的学术会议[1],定在依然温润的东南滨海之城泉州举行.会议联络人之一,是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王连茂学长.他约我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为例,来讨论中外文化互动的历史、作用及意义.不讳言我不是这一行的专家;所幸者,我自己生在泉州,对家乡文化史之爱,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温.我更景仰家乡文史界前辈的成就,欣赏曾活跃于地方史学界的<泉州文史>杂志及中国海交史研究会(会址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会刊<海交史研究>的学术追求及人文关怀.况且,在过去这二十多年里,我可以说与"泉州"与"文化互动"这两个名称结下了一种特殊的学术缘份.因而,来谈谈这个城市与她的世界,侃侃她那"有容乃大"的胸怀,无论是否合适,是否深刻,是否令人满意,却能尽一抒己见、以文会友之欢.  相似文献   

9.
天台僧人清浚的<广轮疆里图>作于公元1360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在中国古代地图史上占有一席显要的地位.它既是现存最详尽、准确的元代疆里总图,又是明初<大明混-图>、<混-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等的重要底图.正是在清浚的地图上,对泉州的海外交通航线作了非常值得注意的记录:"自泉州凤帆,六十日至爪哇,百二十八日至马八儿,二百余日至忽鲁没思."这说明当时泉州航抵海外的广阔地区,包含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等地.在一张硕果仅存的元代全国舆地总图上,只标明了唯有的一条中国远洋航海线路,它不啻是元代泉州第一大港地位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0.
陈自强 《海交史研究》2002,(2):118-125,80
一 漳州月港是明代著名的民间海外贸易港.20世纪40年代,胡寄馨先生在<明代福建对外贸易港研究>(载<福建对外贸易史研究>,厦门大学国学研究会出版)第四章,以丰富的史料展现月港的历史风貌,指出月港"是近代中国国际贸易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厦门兴起之先声,其兴起仍是值得我们重视".胡先生的这篇大作堪称月港研究之先声.研究明代中外关系史的外国学者也注意到月港.美国学者菲律乔治<西班牙与漳州的早期通商>(薛澄清译,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年第4期),论述了1571年西班牙人占领吕宋后漳州海商赴吕宋与西班牙商人展开贸易的情况.他指出:"西洋人通商,先在波斯湾,次移施拉尔,后迁至霍微拿斯.三四百年前,中国对外通商的地区,也曾三变,先泉州,次月港(在海澄),最后厦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