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DTA的OD估计方法的交通检测器优化布置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于德新  杨兆升  刘雪杰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2):111-117,132
论文在探讨了动态交通分配和动态0D估计背景下的交通检测器优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TA的动态OD估计方法的交通检测器布置原则;从预算,对路网中交通流量信息的覆盖程度,对关键路段的检测、对重复检测器的剔除等方面对路网交通检测方案进行约束,建立了交通检测器优化布置模型;最后将遗传算法用于交通检测器优化布置模型的求解,证明了基于DTA的动态0D估计方法的交通检测器优化布置模型的有效性。论文方法概念清楚、操作简单,是交通检测器优化布置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交通环境多变情况下实时交通信息采集的要求,提出一种快速高效的背景估计方法。该方法以单高斯估计模型为基础,参数简单,算法实时性好;在采集样本时通过帧差法对图像进行分块选取,从而保证了样本的纯度,有效地削弱了运动物体和噪声对于背景估计的影响。通过实际道路环境下多种方法的实验比较,证明所提出的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视频识别技术开发无信号交叉口安全预警系统原型,在Visual Studio 2010开发环境下,借助halcon8.0图像处理算子,应用背景差法识别与跟踪运动车辆,实时采集车速、加速度、距离等微观交通信息,建立无信号交叉口安全通行模型实现动态安全预警功能,利用模型车辆测试系统的预警可靠性,在参数设置合理的条件下取得了87%的预警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施毅  黄卫  路小波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3):27-29,33
针对目前城市中交叉口智能化管理的迫切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车辆跟踪系统。选用Labview非配套的图像采集卡,使用动态链接库技术开发了驱动程序,实现了视频采集。在此基础上,使用动态图像处理技术中的二维运动估计技术,结合背景更新模型提出了一种车辆跟踪算法。对采集的交通视频图像进行了多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车辆跟踪算法的跟踪成功率可达90%~95%。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驾驶人在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下的视觉信息需求进行分析与计算,将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按照信息量含义的不同进行分层,建立了基于视觉信息层级模型的信息量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车实验提取分析数据,对信息量计算中的参数进行计算与标定,得出信息量计算模型,并以行驶速度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评价参数,求出速度与信息量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信息量阈值,建立基于视觉信息量计算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中速度与信息量之间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2达到0.9356,只需采集城市道路驾驶人视觉图像,通过软件分析可得出图像信息量,根据关系式和道路限速可得出信息量阈值,对比分析进行交通环境评价.该方法仅需采集驾驶人视觉图像即可完成评价,方便快捷、结果准确,但在软件处理图像信息量上尚未达到智能分析处理,尚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6.
针对道路背景的提取和更新效果受实时交通流状态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交通视频监控场景下的融合实时交通状态信息的道路背景更新模型和实现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宏观交通状态参数特征集估计道路实时的交通状态信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融合交通状态信息建立选择性背景帧提取模型,改进背景更新候选帧的选取条件,通过光照变化来估测道路背景的更新频率并自适应地提取背景更新区域.试验表明:该方法在道路交通顺畅和拥堵状态时,均能有效地提取道路背景,大大地提高背景更新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7.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动态图像识别技术是系统应用的基础核心技术之一。以应用于交通监控、智能驾驶系统等场景的HSV空间动态车辆识别为基础,研究并论证提出了新的检测识别方法,实现对运动车辆的检测识别、目标追踪、驾驶辅助等功能。研究问题的难点是,如何从复杂的背景中分割运动物体,是检测方法能否有效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研究了目前存在的各种方法之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阴影检测的HSV空间自适应背景模型的车辆追踪检测算法,算法基于HSV空间图像处理,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获取相邻帧二值化阈值,利用纹理信息进一步确定动态图像以及确认图像范围。通过截取由监控系统获取的视频信息,并对其进行图像处理检测车辆移动轨迹。从监控视频信息中获取两帧不同时刻的图像信息,在HSV空间进行相邻帧检测。由于阈值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判断精度,本研究将固定阈值法进行了改进,该阈值是通过统计模型对整幅图像上灰度值进行计算,并通过最大类间方差法确定阈值。最后经过实际视频图像验证,仿真试验流程清晰,试验结果达到预期设想。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有效的实现交通信息采集,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融合的车牌图像超分辨率方法.首先分析了低分辨率图像的降质原因,主要降质因素包括:图像的形变、模糊和欠采样,根据这些降质因素建立了降质模型,分析降质模型,得出本文方法的理论模型.然后针对交通图像的特点,对形变、模糊和欠采样3个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主要参数的估计方法.并对小波融...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城市道路上布设的交通检测器能够实时、准确地提供路网动态交通流信息,并最大程度地节约经济成本,通过仿真对交通异常事件下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和车辆延误进行了估计,并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车辆延误估计模型,研究了路网在非常态下的检测器空间位置以及空间密度的布局优化方法;通过一个算例,对提出的检测器布局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并得出了算例中检测器布局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检测器布局优化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目前基于视频图像自动识别牌照进而推算动态OD的系统缺乏研究手段和工具的问题,应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通过组件对象编程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微观仿真模型VISSIM的动态交通OD估计仿真试验平台,包括数据库系统、仿真模型系统以及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分别设计了最短路算法、车辆转向率法以及BP神经网络法以提高OD估计精度.上海陆家嘴区域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转向率法OD估计误差在5%以下,其计算效率和精度最优;在视频检测器满布状态下满足动态交通管理OD要求的视频牌照识别精度阈值为80%.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快速路网中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为及时准确地对事故进行识别,提出一种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的状态观测器估计算法.根据利用交通仿真软件Paramics的实验数据,并结合元胞传输模型(CTM)理论分析事故发生前后,事故路段及其上下游路段的交通流密度分布特征.同时基于路网的交通流模型构建了城市快速路事故的状态观测器估计模型,模型通过估计密度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交通状态分布特征来对事故进行识别.以京通快速路为例,通过对观测器估计误差进行计算,得出了实验路段平均百分比误差(MPE)的均值为11.56%,模型估计精度为88.44%.该方法能较为准确的对事故进行识别,为快速路中的交通事故识别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交通参数实时获取是道路交通管控的重要基础.针对固定检测器观测范围受限和浮动车数量需求大的问题,研究了1种利用车载ADAS联网数据进行路段交通参数估算的方法.通过分析车载ADAS感知的前向目标参数与交通参数的关系,结合广义交通量定义,并考虑多车道条件下ADAS车辆及其邻近前车的相对运动变化特性,建立了1种非稳态交通条件下...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影响范围较大、道路系统较为复杂的项目的交通需求分析问题,结合T ransCAD软件平台,提出了基于OD反推的交通需求分析方法。以背景交通量作为路段流量,OD反推得到虚拟分区的客流发生、吸引量,继而进行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相对于传统"手工"分配,在背景交通量基础上叠加流量的方法,文章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高估干道,低估次要道路拥堵程度的情况,可以细化到支路层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合理的动态交通网络中路段走行时间模型,分析了动态路段走行时间函数的一般形式,对比国内外常用的几种离散型动态路段走行时间函数,基于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建立了动态路段走行时间模型。模型可以根据实际路段驶入率、驶出率,推算出任意时刻进入路段车辆的走行时间,并利用M atlab对模型进行求解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车辆进入路段后的交通状态是动态路段走行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累积驶入驶出车辆数曲线可以直接求出动态路段走行时间,能够为动态交通网络中路径走行时间求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投影动态系统理论建立了具有路段通行能力约束的弹性需求交通网络动态演化模型.通过分析节点路段处交通流量与出行阻抗关系,揭示了出行者在网络局部对出行路线进行调整的决策过程,并分别建立了有通行能力约束的路段流量更新方程和弹性交通需求下的节点最短行程时间估计方程.通过在整个网络上整合上述两类方程,得到最终的交通网络投影动态...  相似文献   

16.
Arterial travel time information is crucial to advanced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s and 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 An effective way to represent this information is the estimation of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modified Gaussian mixture model in order to estimate link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s along arterial with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The proposed model is applicable to traffic data from either fixed-location sensors or mobile sensors. The model performance is validated using real-world traffic data (more than 1,400 vehicles) collected by the wireless magnetic sensors and digital image recognition in the field. The proposed model shows high potential (i.e., the correction rate are above 0.9) to satisfactorily estimate travel time statistics and classify vehicle stop versus non-stop movements. In addition, the resultant movement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stimation of traffic-related energy and emissions along arterial.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无人机(UAV)交通状态感知方法,主要针对宏观交通状态参数的获取,同时尚未克服UAV自运动对交通参数检测精度的影响,难以满足智能交通系统对于高精度微观交通参数的应用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地空信息融合的UAV交通状态感知方法,该方法包括:地空信息融合模型、道路关键点(IKP)检测及跟踪、车辆目标检测及追踪算法和交通状态参数提取及估计。其中,地空信息融合模型利用地基信息(IKP世界坐标)与空基信息(IKP像素坐标)进行最优化融合,并通过自适应IKP追踪算法与自适应UAV位置偏移判断算法实时更新模型参数,以此克服UAV自运动对车辆轨迹精度的影响,进而获取可靠的车辆级(瞬时速度、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与车道级(车道动态密度、车道流量和空间平均车速)交通状态参数。利用提出的感知方法获取实地拍摄视频的车辆级交通参数并进行了分布检验,同时比较了基于不同交通流模型的车道级参数估算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车辆检测的mAP@0.5指数超过90%,同时提取的车辆轨迹相对完整,获取的车辆级和车道级交通状态参数也符合实际交通流状况。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实地道路的交通拥堵检测及交通事件检测,该研究结果为UAV在现代交通感知和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Traffic volume data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used for various purposes in some aspect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 applications. However, the unavoidable detector malfunction can cause data to be missing. It is often necessary to develop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recover the missing data. In most previous methods, temporal correlation is explored to reconstruct missing traffic volume. In this article, a new missing traffic volume estimation approach based on tensor completion is proposed by exploring traffic spatial–temporal information. The tensor model is utilized to represent traffic volume, which allows for exploring the multicorrelation of traffic volume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information simultaneously.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missing traffic volume represented by the tensor model, a novel tensor completion algorithm, called low multilinear rank tensor completion, is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the missing entries.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evaluated on the PeMS databas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state-of-art methods, especially when the ratio of missing data is high.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potential of using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ETC)-derived data that are a part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ITS). Dynamic origin–destination (OD) traffic volumes were estimated using ETC data on the Hanshin Expressway. A dynamic OD estimation model that was suggested in a previous study was used, and abundant ETC data were input to improve the estimation accuracy. The results of OD estimation wer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raffic demand and its variation. External factors were clarified that have an influence on variances in the OD flow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for the variations were proposed depending on the factors. Moreover, the improvements in traffic simulation accuracy and performance as a result of using ETC data as input variables in the simulation models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ETC data have potential to assist in understaningd traffic demand and its variation, and the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network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