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江南造船厂坞吊车间工人,遵循三结合方针,经过几十次的反复试验,创造出船台龙骨墩使用的一种新型楞头——活络铁楞。过去,船台龙骨墩是用木楞组成。船舶下水前要用强劳动力来撞楞(拆楞),在1958年他们创造了一种砂箱楞头,这种楞头的特点是在船舶下水时,只要用比较轻的劳动力来敲击砂箱楞砂口的铁闩,使砂向下流出从而使龙骨墩高度下降,达到拆楞的目的。但这种砂箱楞头虽然减轻了船舶下水前劳动强度,但装砂和船  相似文献   

2.
宋威 《中国海事》2020,(4):74-74
近日,在扬州海事局的精心维护下,全球最大木屑船“CX0678”轮在扬州中船澄西船厂成功下水,这也是复工复产以来扬州市下水的首艘大型船舶。  相似文献   

3.
14 400t系列船采用深V船型,下水横梁是该系列船船台下水必要工装,下水横梁的脱离方式至关重要,为确保船舶下水安全、操作方便,对其工艺进行优化。传统工艺是切割吊挂下水横梁的吊环,但这会导致装焊吊环区域甲板、企口外板、舷墙外板的变形,产生吊环拆除痕迹,影响外观质量,且铝合金舷墙外板无法承受下水横梁的载荷。设计制作新型可控下水横梁脱钩器,将其装焊在水线以下的外板上,实现水上绳控、水下脱钩器脱钩,达到下水横梁快速脱钩的目的。脱钩器待船舶进入船坞时拆除,避免船舶下水时的切割作业,提升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4.
孙菊香  朱珉虎 《船舶》2013,(5):81-84
船舶下水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近千年来,人们追求简易和安全的下水方式,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重力式滑道下水传承着经典的下水方式,我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下水的。重力式滑道下水被广泛采用就是因为它比较简单,对于小型船舶来说,利用河滩的坡度,在简易滑道上铺上牛油和滑板,船只就能滑行下水了。但随着船舶尺度和吨位的增长,船舶滑道下水的风险也增长了。首先是滑道上单位面积负载的增长,引  相似文献   

5.
牟广平 《世界海运》2012,35(4):18-19
大型船舶下水本身就是一项复杂且高难度的引航作业,尤其是在狭窄、水浅、流速流向多变的辽河水域。以"阿帕纳"轮的下水为例,详细总结大型船舶辽河内下水操纵作业的技术要领和相关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船艇》2008,(4):44
新世纪造船公司为德国船东建造的4250TEU集装箱船2007年12月1日成功下水,至此,靖江造船企业2007年已累计下水万吨轮22艘。  相似文献   

7.
船舶下水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近千年来,人们追求简易和安全的下水方式,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重力式滑道下水传承着经典的下水方式,我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下水的。
  重力式滑道下水被广泛采用就是因为它比较简单,对于小型船舶来说,利用河滩的坡度,在简易滑道上铺上牛油和滑板,船只就能滑行下水了。但随着船舶尺度和吨位的增长,船舶滑道下水的风险也增长了。首先是滑道上单位面积负载的增长,引起润滑脂被挤压出来、发热甚至燃烧,产生难闻的焦臭味。其次是船底下需要设置一个承载船体重量的“船排”。它由纵横桁材(木材或钢材)组成,有的还需要首、尾支架,不仅浪费材料,而且构建的成本和消耗的人工也不少。再次是滑道必须延伸至水下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每次下水都必须清除淤泥,涂敷润滑脂,不仅维护的成本高,而且下水过后废弃的润滑脂会污染水域。滑道的水下部分往往造成堤防的缺陷,碍航和减少河道过水泄洪的能力。尽管人们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来改善大型船舶滑道下水的安全性,但其固有的缺陷和时有发生的失败风险给大型船舶采用滑道下水蒙上了阴云。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10月 7日 ,万吨级油船“舟海油 2 8”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吉祥船务公司建造完工 ,采用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制造的高承载能力气囊 ,一举成功下水。该船总长 138米 ,宽 19米 ,排水量一万五千多吨 ,下水时重量达到四千多吨 ,开创了万吨船应用气囊下水的新阶段。我国的气囊下水技术 ,最早出现于 1981年。当时应用于自重几十吨的平底驳船上 ,由于那时候的气囊承载能力很低 ,致使船舶气囊下水工艺的推广应用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停步不前。 1993年 ,由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研制成功的整体缠绕式气囊问世 ,开创了船舶应用柔性下水技术的新纪元。 1…  相似文献   

9.
基于光纤Bragg光栅技术,对船舶下水时横梁受力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同理论计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250 TEU集装箱船采用现有船台、双滑道纵向下水工艺是安全的,将光纤Bmgg光栅技术应用于船舶下水横梁的受力测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集装箱船纵向下水计算与实船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250TEU集装箱船采用两根钢珠滑道纵向下水,这是一种创新的下水方式。因箱位多、下水重量大和艏艉线形瘦削,采用此种工艺下水会带来风险。对于这种下水方式,通过弹性支座下水横梁压力的实船测试,测得准确的受力状态、滑道反力分布和时间规律。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非常吻合。这项测量是对经典下水理论的验证和补充,为大型、大吨位船舶的安全和如期下水提供了成功实例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科技动态     
《航海》1990,(5)
大型原油轮“合恩角”号又一艘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62200吨级原油轮“合恩角”号,今年6月16日在上海沪东造船厂顺利下水,这是该厂为智利索那普石油航运公司建造的第二艘同类型船舶。“合恩角”号油轮总长224.60米,型宽32.20米,型深19.60米,结构吃水12.75米,满载吃水时载重量  相似文献   

12.
按无艏支架纵向下水理论,所设计的重型下水横梁,布置在集装箱船滑板首端区域,作为弹性支座,完全能承受的船体艉浮时的巨大滑道反力,从而保证船舶安全、可靠下水。本文就重型下水横梁的设计、负荷测试、强度计算、制造工艺和实际应用等内容作了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我厂批量生产的2640马力推轮布置在一条多船位的纵移船台上建造,船舶下水受长江一年一次枯水位的影响,船台面积的布置出现了“满”和“空”的矛盾,直接影响造船生产的进度。为了克服枯水期的影响,除了A区船台上布置若干个船位外,在距A区船台轴线外17米处,又增加了B区船台,在A区和B区船台的每个船位上都可进行船体合拢,舾装。A区船台上建造的2640马力推轮,是用船台小车把船纵移到回转架纵倾滑道上,完成下水工作。B区船台上建造的推轮,采用横移造船法的原理,设计了一套可拆的横移装置,把推轮横移到A区船台上,再纵移到回转架上,完成下水过程。  相似文献   

14.
高承载力多层揉压气囊的研制与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高承载力气囊的研制背景.提出了“揉压气囊”新概念及其损坏机理。建立了结构受力模型。在这些基础上研制成功的高承载力多层揉压气囊。其承载能力比原型产品提高1.5倍.大大拓展了柔性气囊下水技术的应用范围。通过新产品研制,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包括新型橡胶配方、“低温-长时间”硫化新工艺、“整体双面压合”新方法、优化的结构布局以及头部抗爆设计新结构。这些技术成果为生产高质量的气囊以及其它橡胶产品奠定了基础。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后,开创了万吨级以上船舶用气囊下水的新局面,气囊下水和上排的船舶重量迭创新高。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艘万吨级船舶采用新产品气囊下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新产品的开发成功为我国柔性下水技术的进步和抢救失事船只提供了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事》2008,(9):79-79
海事巡逻艇护航,“五缘”轮31日首航“厦金第二航线”;全球首个船台造圆筒型海洋平台在南通下水;天津北塘水域3艘旅游船舶获评“诚信旅游船舶”;武汉海事局为桥梁施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枝繁叶茂的初夏,一艘以波兰诗人、剧作家、翻译家莱奥波德·斯塔夫名字命名的重吊杂货船在上海黄浦江畔成功下水。作为中波轮船股份公司近年订造的首批最后一艘重吊杂货船,“斯塔夫”轮的下水,适逢中波公司成立53周年之际。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这家从4000万美元8艘旧船起家、具有53年航运经营历史的老船公司,在建造和投用包括已在欧亚航线营运的“奥尔坎”轮、“太阳”轮、“明月”轮等3艘重吊杂货船后,又将大大提升其在全球杂货运输市场的竞争实力。一支拥有22艘现代化多用途杂货船、总资产达3亿多美元的中波公司优势船队,再度成为全…  相似文献   

17.
以某双滑道纵向倾斜船台下水载重38 800t散货船为例,通过理论计算及有限元法分析,仅对船体下水时的艉部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横梁的布置方法,并对其结构强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布置方案能满足船舶船台双滑道下水的要求,为滑道下水方式的艏艉部横梁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船舶》2012,(3):F0002-F0002
继船舶下水气囊国际标准正式颁布之后,辽宁盘锦又传来石油钻井平台气囊下水喜获成功!这一我国自主研制的CP.300自升式平台形态高大,与以往下水的船舶有诸多不同的特征。昌林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攻克了平台下水专用气囊设备研制、桩靴凹穴处的填补工装方案设计、原有下水船台的改造方案设计、下水工艺程序和下水计算等一系列工作,为今后类似钻井平台的安全下水提供了科学依据,凸显了昌林科技的领先优势。  相似文献   

19.
驮驳下水是一种新型的船舶横向下水方法,这种方法的1∶20模型试验已在东海船厂获得成功。今年6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东海船舶修造厂召开了“下水驮驳模型试验”评审会,会议认为,下水驮驳模型试验是一项首创性的重要科研项目。用驮驳载船横向下水的方法在试验上是合理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驮驳下水是一种利用涨潮来压缩空气使驮驳载船逐步升高至满载吃水浮起,然后将其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修船》2014,(3):50-50
2014年4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向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有限公司颁发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授予公司开发的《船舶气囊下水计算程序》(V3.0版)软件著作权,这项权益的获得标志着昌林公司又拥有了一项技术成果。船舶气囊上、下水技术是一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初推广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