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某涡轮增压气道喷射汽油机进行了工作过程性能优化。首先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同系列自然吸气汽油机工作数值模拟模型的标定;然后以该标定后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涡轮增压气道喷射汽油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模型;再利用此模型进行了7种涡轮增压器的选型和匹配计算,确定了合适的涡轮增压器;最后分析了压缩比、进排气歧管结构、凸轮升程与配气相位等对该汽油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应的汽油机参数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2.
放气阀增压器在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柴油机进排气高原环境模拟试验平台,针对所研制放气阀涡轮增压器,通过配机试验研究,获得结论如下:基于由冷态测量获得的放气阀开启特性,在考虑放气阀几何结构、排气脉冲压力波动等因素影响后得到预测特性,与高原模拟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偏差在7%以内;放气阀涡轮增压器具有较高的扭矩储备系数,可用于高原环境适应性动力改进,海拔4000 m工况可获得1.27扭矩储备系数,与常规增压器平原扭矩储备系数相当;在高原环境发动机进气量需要增加、压后压力需要提高的情况下,放气阀与平原工作状态近似,在最大扭矩点之后处于开启状态;与平原相比,高原4000 m工况压气机压后压力降低约60 kPa.通过更换高压比压气机放气阀涡轮增压器,在保持原有配机性能近似不变的情况下,可有效解决高原增压器超速问题,可使增压器转速在平原状态下降低10000 r/min左右,在高原4000 m工况,工作转速与更换前平原工作转速相当.  相似文献   

3.
旁通阀控制策略对增压汽油机瞬态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带旁通阀的废气涡轮增压汽油机,采用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基于GT‐Power的汽油机稳态模型。运用BP神经网络法建立燃烧模型,得到增压汽油机瞬态模型。采用PID控制对原机旁通阀控制策略进行优化,通过优化后的旁通阀控制策略对汽油机瞬态响应质量参数———平均有效压力、瞬态响应时间和增压器瞬态转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旁通阀控制策略可以在汽油机的中高速范围内显著地缩短发动机的瞬态响应时间,同时保证汽油机增压压力与增压器转速都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现存几种增压器窜气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一套汽油机整机台架增压器窜气量试验方法,并在某涡轮增压汽油机上研究了涡前压力、涡后压力、中冷前压、进油温度、进油压力对窜气量的影响,分析了发动机万有特性下增压器窜气量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一种涡轮增压器涡轮非稳态特性试验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车用涡轮增压器涡轮非稳态特性测量及计算的方法,提出了涡轮瞬态实际输出功等影响涡轮非稳态特性获取的关键参数的得出方法,探讨了试验中不能直接测量的参数的获取方法和测量瞬态参数时间不同步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涡轮的非稳态特性测量及计算提供理论支持;在此方法的基础上,搭建了涡轮非稳态特性试验台,研制了脉冲发生器并提出了脉冲发生器系统的设计方法,为涡轮的非稳态特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试验手段;对某型号涡轮工作在发动机典型工况下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观察到了"涡轮非稳态特性圈"现象。  相似文献   

6.
增压器振动的原因①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脉冲波动。特别是柴油机进气管内压力的波动对产生振动有较大的影响,柴油机进气管压力脉冲的频率愈低,振幅愈大,愈容易发生振动。②某缸不工作。对于两组增压器共用一根进气管的发动机,如果其中有一缸不工作时,则这一缸相应的增压器将发生振动。③发动机运行负荷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克服脉冲增压的8V165/155柴油机在额定工况时耗油率和排温均偏高的缺点,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1~4),提出了用组合脉冲转换(MPC)增压来代替原脉冲增压的方案,以改善该机的性能并简化其排气系统的结构。 作者通过多方案模拟计算,优化出该机的MPC增压方案并进行了零部件加工和整机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运行工况下,柴油机的功率大幅度提高,耗油率和排温也有较大的下降,机械负荷变化不大。通过计算证明增压器的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试验测得增压压力和排气压力值,结合发动机的结构参数,计算了发动机的流通特性,建立了可变喷嘴增压器与发动机的联合工作曲线。对联合工作曲线的分析表明设计的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匹配良好,不会出现喘振和阻塞。  相似文献   

9.
一种小型风冷汽油机高原功率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油机在高原地区运行时,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能大幅下降,对有特殊功用的某小型汽油机进行了高原恢复功率的研究,主要采取了提高压缩比,改变点火提前角及采用进气脉冲增压技术,从试验中可以看出,该发动机在采用最佳压缩比,最佳点火提前角的前提下,采用进气脉冲增压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发动机功率,降低排气温度,并可恢复功率50.7%。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叙述气波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文章在叙述了发动机的缸数、配气相位及气阀重叠度、进排气系统、启动系统、燃料及润滑系统的匹配关系之后,详细介绍了为气波增压器设计的新的排气系统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11.
491QE汽油机涡轮增压系统设计及模拟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491QE汽油机的性能,进行了增压系统的开发工作。通过计算确定了增压参数,并在原发动机基础上设计了定压排气管和脉冲转换排气管两种增压系统。利用循环模拟程序计算了491QE汽油机增压以后的性能。结果表明,脉冲转换系统在发动机废气能量的利用方面优于定压系统。  相似文献   

12.
电控汽油机燃用高比例甲醇汽油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电控汽油机在燃用高比例甲醇汽油时受空燃比自适应控制限制不能正常运转的问题,设计了能够嵌入电控单元与喷油器之间的喷油脉宽信号处理器,能够按照经过优选设定的增益对电控单元输出的喷油脉宽信号进行扩展,将燃用高比例甲醇汽油时的空燃比维持在理论空燃比附近。与燃用汽油相比,发动机在燃用M85甲醇汽油时的动力性略有降低,排放指标基本相当,能量消耗率则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13.
汽油机燃烧循环变动表征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阐述了循环变动对汽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的不利影响 ,进而研究其影响因素。用实测的汽油机相继若干循环的示功图 ,对用缸内压力参数表征循环变动的适应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汽油机节气门产生的节流损失对增压发动机泵气损失的影响相当严重,尤其是在中小负荷时,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小负荷下旁通阀开度对增压直喷汽油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节气门开度较小的小负荷工况下,涡轮增压器不宜工作,否则排气背压过大,对发动机非常不利;而废气旁通阀全开可以减小排气背压,能使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提高3%左右。对废气旁通阀的合理控制可以实现发动机在自然吸气和涡轮增压两种模式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PFI汽油机排气微粒数浓度及粒径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转速和负荷下,用快速微粒光谱仪(DMS500)对PFI汽油机排气微粒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中低负荷下,PFI汽油机产生的微粒几乎全部为纳米级核模态粒子,随着负荷的增加,微粒数浓度单调增加,并且峰值粒径向粒径增大方向迁移;微粒的几何平均直径(GMD)和中位直径(CMD)都是随着负荷的增加而逐渐增...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调节配气定时参数降低燃油消耗及减少排放机理的基础上,对比了进气门定时单独连续可变,排气门定时单独连续可变,进排气门定时联动连续可变及进排气门定时独立连续可变4种可变气门定时技术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其在汽油机上的应用策略.最后,使用这种策略对配有进排气门定时独立连续可变技术的汽油机进行了气门定时优化试验,并...  相似文献   

17.
脉冲转换排气系统三维非定常流动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功率8缸柴油机采用的脉冲转换排气系统进行了三维非定常流动计算,针对发动机实际排气管形状,计算物理模型采用多面体网格单元,排气管进口边界条件采用简化的用于一维性能计算的质量流量条件,湍流模型采用标准kε-模型。结合对排气管开启、关闭时刻点以及排气最大流量点的分析,探讨了脉冲转换排气系统的流动机理。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于进气歧管压力的汽油机进气模型,讨论了实际运用中进气模型的表达式.该进气模型将缸内残留废气分为驻留废气与回流废气两部分,在大负荷工况对进气歧管压力-进气效率转换系数加入非线性修正,更符合实际进气规律.在发动机上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进气模型能准确计算发动机进气量.  相似文献   

19.
对二次空气改善车用汽油机排气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车用汽油机排气中CO和HC生成与热反应净化机理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试验探讨了二次空气对提高车用汽油机排气热反应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发动机高速大负荷工况下 ,足量的二次空气能使CO和HC的排放浓度大幅度降低 ,而在发动机中等转速中小负荷工况下 ,由于排气温度低 ,二次空气对热反应净化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