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动转向技术符合汽车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思想,由于其技术先进,性能优越,未来必将成为动力转向技术的主流,线控动力转向系统将是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汽车电子控制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及特点,并阐述了两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汽车转向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个基本阶段,线控转向系统为其发展趋势。文中综述了国内外转向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现在广泛应用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优点,并阐述了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中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原理,并且通过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介绍,阐述了仪器的主要组成,通过实验说明虚拟仪器测试技术应用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上的可行性,并且用试验的图示说明了此仪器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罗新闻 《汽车维修与保养》2011,(12):30-30,32,34,36,37
现在,普通轿车都带有转向助力系统。转向助力系统可以大大减轻驾驶者的疲劳强度,但是也有一点副作用,那就是汽车高速行驶时由路面通过轮胎反馈到方向盘的路感降低了,高速时方向盘太轻造成方向稳定性变差。所以有了可变助力转向原理,就是在车速高时减少助力方向盘变重增加稳定性,低速时增加助力方向盘变轻减轻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5.
文中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现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的助力特性及控制策略;并且展望了电动助力转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中用ADAMS/Car建立带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对EPS3种助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所建模型基础上进行助力特性的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经验统计等方法,对可变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驾驶员路感的可变助力转向特性设计方法,并对其进行整车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可变助力特性,不仅能满足低速行驶转向时的轻便性要求,而且可保证在高速行驶转向时有合适的路感和必要的稳定感.  相似文献   

8.
随着汽车安全、舒适、节能与环保要求的提高,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已经在汽车上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为了解决新车型开发前期EPS选型与设计问题,文章对不同类型和结构的EPS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EPS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加以说明。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对EPS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线控技术在汽车转向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单分析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的主要特点,介绍该系统的开发现状,并论述该系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分类及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左建令 《上海汽车》2009,(12):25-27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已经在汽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结构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文章对各类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及关键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从齿轮原理,相对运动和滞后现象等机理出发,阐述了非线性变速比转向器偏心齿扇副的运动规律,推导出主要几何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从影响速比和啮合间隙变化的因素入手,通过对几种传动方案的分析,给出了合理可行的齿扇副传动方案。  相似文献   

12.
唐天元  贾巨民 《汽车工程》1991,13(2):116-121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广泛应用于轿车、微型和轻型汽车,而传动采用变速比则能兼顾汽车转向轻便性与操纵灵敏性的要求。本文把共轭曲面原理用于变速比齿轮齿条传动的啮合分析,在已知齿轮齿面方程和速比曲线的情况下,推导出了齿条齿面的求解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计算,为这种转向器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直线步进电机(LSM)控制的汽车电动转向系统(EPS)是当前国际上的新技术之一。本文通过直线步进电机的原理、核心芯片的选用、控制系统的构建,概要研讨新型转向系统的设计要点,重点阐述直线步进电机的EPS系统架构、技术方案的确定,控制系统结构图及程序流程图,对应软硬件等对实施系统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机械式前轮主动转向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高晓杰  余卓平  张立军  蒋励 《汽车工程》2006,28(10):918-921,932
以宝马轿车上选装的主动转向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及工作模式,以及该系统可变传动比、稳定车辆等功能的实现原理和系统安全性设计。指出通过与其他动力学控制系统一起实现底盘一体化集成控制将是主动转向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的阐述了整车匹配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后,在满足相应的法规性要求的基础上,需进行的相关验证,确保车辆的操控性能及客户使用的安全性,减少客户使用过程中的抱怨.  相似文献   

16.
贾巨民  吴宏基等 《汽车工程》1994,16(6):365-369,374
本文从啮合原理的角度,以循环球式转向器变速比齿扇的加工问题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变速比传动时的啮合线,啮合面,齿扇齿形与齿廓面等,并对普遍存在的啮合及加工中的干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了变速比齿扇的展成加工原理,开发了展成加工装置。  相似文献   

17.
王俊  杨胜兵 《天津汽车》2011,(8):49-51,55
为解决传统转向系统“轻”与“灵”的矛盾,文章在线控转向系统平台上分析了横摆角速度与操纵稳定性的关系以及转向盘转角和车速对传动比的影响。在兼顾操纵稳定性和转向特性的同时,提出以横摆角速度为系统状态识别变量的模糊变传动比控制,设计了模糊变传动比控制器。经过仿真分析,得到较理想的特性曲线。该控制策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应用性和参考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电动转向系统提出了基于电机的主动转向和助力转向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主动转向和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算法和电机驱动电路,并对实验车进行相应改造,进行实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动转向系统能够实现主动转向和助力转向的功能,所设计的主动转向控制算法能够准确跟踪控制目标,所设计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算法能够为驾驶员提供感觉良好的转向助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齿轮啮合原理,在转向器某些参数给定的条件下,利用齿轮法线法,由齿轮齿面数学方程导出了满足给定变速比特性与普通螺旋圆柱齿轮相关轭的齿条齿面数学模型。此模型不仅是齿条齿面几何参数,而且还是变速比齿轮齿条传动副的齿面压力角、重合度、齿面滑移率、齿面曲率、齿条螺旋角等重要参数的计算依据。它为该型转向器齿轮齿条传动副的优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该型转向器的齿条齿面专用加工机床、刀具、模具及检测设备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此模型曾用于变速比齿轮齿条式转向器齿轮齿条传动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其结果,齿条齿面主要几何参数均与变速比齿条样品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0.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可根据车速或发动机的转速自动调节转向动力的放大倍率,实现高速行驶时转动转向盘的力自动增大,低速行驶时则转动转向盘的力自动减小,提高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本文在介绍丰田(TOYOTA)汽车电子控制转向系统组成、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其正确的使用和检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