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提高汽车侧面碰撞的耐撞性,以车门防撞梁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点弯曲试验搭建有限元模型,对比4种防撞梁的仿真结果。综合考虑质量、材料、结构以及成本因素,分析各防撞梁的吸能特性和抗弯能力,为今后车门防撞梁的选型提供可借鉴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同种材料的防撞梁,随着厚度的增加,性能越好;热成型钢与冷成型超高强钢性能差距不大,但成本相对较高; W型防撞梁的抗弯性能优于管状防撞梁。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不同车辆碰撞试验工况下,前防撞梁的布置区域和防撞梁截面对碰撞安全的影响,分析得到前防撞横梁应布置区域和防撞梁截面尺寸设计范围,为工程设计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避免船舶与桥墩相撞时两者出现较大损伤,基于刚柔匹配、柔性导向原理,提出在桥墩上设置一种由外钢围、防撞圈和内钢围构成的新型柔性防撞装置,对比分析分别设置普通刚性防撞装置与该新型柔性防撞装置的情况下,船舶正撞及斜撞防撞墩时防撞装置与船舶的动力学行为、能量转换关系,并进行实船撞击试验验证新型装置防撞效果.结果表明:新型柔性...  相似文献   

4.
该文在对国内外桥梁防撞标准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以苏申外港线(上海段)航道整治工程为工程实例,将"有限防撞标准"和风险的思想引入桥梁防撞改建工程,建立了桥梁防撞标准构建的思路,提出了桥梁防撞标准具体量化的方法。其结论对类似工程的建设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达到车身轻量化的目的,文章以某款轿车基于热冲压成型技术的前防撞梁为例,模拟分析了该车型的前防撞梁在低速碰撞时的工况,通过计算和对比不同料厚下,前防撞梁对碰撞时所产生能量的吸收,为汽车的前防撞梁的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表明,在汽车设计时使用料厚为2.0 mm的热冲压防撞梁,不仅碰撞时所产生的能量吸收最大,而且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为前防撞设计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其研究结果对前防撞梁设计及结构优化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桥梁防撞装置能有效减小桥梁船撞事故带来的危害,而其防撞性能的发挥则依赖于正确的安装方式。本文以池州长江大桥Z5-Z9墩的防撞装置为研究对象,对预压式钢-橡胶组合断面防撞装置安装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Z5主塔上的自浮式防撞装置和其他墩柱上的D型橡胶固定式护舷安装,分别组织安排了安装时设备、人员的进场顺序和详细操作步骤。最后总结出防撞装置安装的质量控制要点,为后续桥梁防撞设施的安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该文阐述了航道中桥梁船舶撞击问题,对目前桥梁防撞技术及我国桥梁防撞设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和阐述,以期能为今后的桥梁防撞设计和建造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北汊公路桥实际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通航孔桥梁设置防撞设施的必要性及防撞装置设置的原则和防撞机理,同时对桥墩船撞力计算原则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该工程所用防撞装置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该文围绕广深沿江高速深圳段大桥三围涌、虾山涌2 000t级通航孔桥墩,通过设置新型自浮式复合材料防撞系统保护桥墩结构安全,主要论述其结构设计、安装工艺与防撞效果数值模拟;三围涌通航孔防撞设施为直径2m的D200型圆形截面复合材料防撞系统,虾山涌通航孔防撞设施为2个直径1m的圆形截面防撞圈通过夹板固定形成2 D100型复合材料防撞系统。该复合材料防撞设施具有耐海水腐蚀、免维护、缓冲吸能、能同时保护船与桥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上海市松浦大桥的多级缓冲耗能型防撞耐蚀钢浮箱,同时,为评估所开发防撞结构的有效性,通过建立考虑防撞结构的船桥碰撞有限元模型,基于数值模拟评估了该防撞结构的缓冲消能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该防撞结构可以有效降低桥梁结构反应。  相似文献   

11.
王占强 《世界汽车》2011,(7):110-113
如今,防撞梁成了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很多消费者在买车时都会问问该车有没有防撞梁。仿佛没有防撞梁就不安全了,那么防撞梁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本文就为你做一下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罗强  刘榕  樊伟  姜涌  张泽文 《桥梁建设》2020,50(1):67-73
为了解船-桥碰撞过程中组合防撞装置的防护能力,以东洲湘江大桥为背景,设计一种新型钢-复合材料组合防撞装置(由钢-复合材料迎撞面、复合材料分隔板、内部耗能填充材料和复合材料背撞面组成),采用LS_DYNA软件建立船-防撞装置-桥梁三者有限元模型,分析带球艏船舶、驳船不同水位撞击下有无防撞装置的桥墩结构响应。结果表明:未设防撞装置时,2类船舶撞击下结构响应均较大,相较于带球艏船舶,驳船撞击力峰值较大(10号墩撞击力峰值为17.53 MN);与低水位、平均水位相比,高水位撞击下结构响应较大。设置防撞装置后,带球艏船舶撞击力峰值平均减小30%,驳船撞击力峰值降幅可达54.2%,其他结构响应也明显降低。该防撞装置降低了桥墩结构响应和船舶损伤,具有较好的防撞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船舶碰撞作用下钢套箱-群桩组合防撞结构的工作机理和防护能力,以余信贵大桥防撞设计为背景,采用显式动力分析软件LS-DYNA建立船舶-组合防撞结构碰撞计算模型,进行不同工况下船舶撞击防撞结构仿真分析,对碰撞相互作用过程、撞击荷载、船舶及结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心碰撞时的碰撞荷载峰值、持时、冲量和桩顶位移比偏心碰撞时大;中心碰撞时船舶动能大部分转化为系统内能,偏心碰撞时船舶动能大部分保持在自身;典型中心碰撞工况下,船艏及组合防撞结构局部发生塑性变形,但未超过材料强度极限。该防撞结构具有较好的防撞吸能和导向能力,可以保护桥梁结构免受撞击,降低碰撞船舶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元洪航道桥为(132+196+532+196+132)m双塔钢桁混合梁斜拉桥。针对该桥防撞等级高、船撞力大、风流及波浪力大、防撞结构尺度大的特点,经比选,该桥最终采用钢套箱+V形防撞梁的组合式防撞体系。V形防撞梁的基本防撞机理为构造斜面削能、削力,为对其梁体刚度及张开角进行合理取值,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梁体刚度对船舶和梁体的变形产生较大的影响;V形梁张开角取90°左右较为合适。根据分析结果,元洪航道桥V形防撞梁梁体采用了较船头略大的刚度,张开角取为90°。经计算,设置V形防撞梁后,该桥船舶撞击力峰值削减幅度达22.7%。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间的推移,较早修建的公路上跨铁路立交桥的防撞护栏已出现损坏;同时现行规范对交通安全要求的提高,既有防撞护栏已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亟需对立交桥防撞护栏进行维修加固。维修加固过程中为保证桥下既有铁路的运营安全,需对防撞护栏进行专项的维修加固设计,从防撞护栏结构本身及维修加固防撞护栏施工时采用的挂篮支撑防护体系进行了详细的检算和设计。该维修加固设计已顺利实施,并保证了桥下既有铁路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6.
方海  王健  祝露  刘伟庆 《桥梁建设》2020,50(1):20-25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200+2×850+200)m三塔四跨钢-混结合梁悬索桥,中塔墩提出采用自浮式筒形复合材料防撞装置,以减小桥墩的船撞风险。为研究该防撞装置的破坏模式及防撞效果,制作了4个缩尺比为1∶8的防撞装置试件进行准静态侧压试验,并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船桥的碰撞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准静态侧压下,防撞装置的内面层层间剥离、外面层与泡沫剥离,内、外面层纤维均断裂;纵向格构层间剥离并屈曲破坏,降低格构间距可提高结构的弹性极限承载力和初始刚度;防撞装置可以降低船舶撞击力,延长撞击时间;船艏结构撞击后变形明显减少,应力降低。该防撞装置具有良好的防撞保护效果,能有效地降低船桥碰撞过程中桥梁和船舶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桥梁防撞护栏是交通事故中保证桥上与桥外人员安全的生命防线,设计中需同时保证护栏本身和支撑护栏的基础桥面板的安全性,以及二者的可靠连接,但相关内容在一般设计中常不被充分考虑。以往该类防撞设计多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悬臂算法,新设计规范实施后,基于塑性屈服线理论的设计方法被采用,但当前研究与设计关注点偏重于防撞护栏本身,对该方法成立的前置条件,尤其是如何实现基础桥面板与护栏相匹配的防撞性能关注有限。本文以城市桥梁所常采用的混凝土防撞护栏与基础桥面板为背景,从二者性能相匹配的角度,通过防撞计算与分析,揭示新规范屈服线理论设计方法在应用中的技术要点,探讨新规范实施后防撞设计方法的选用原则,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桥梁防撞设施通常分为两大类:主动防撞(不接触)设施和被动防撞(结构防撞)设施。主动防撞设施有:桥梁水域的船舶通航服务系统(VTS)、单桥手机式警报系统(杭州内河)、航标、航标灯、雾天黄灯(广州珠江西桥)、报警声号(配备激光测距仪)、闪灯对中指示(仿飞机降落)、红白斜纹标志(JT 376)等,指船未撞上去前的防撞设施。被动防撞设施指的是船撞上去后减少损失所采取的措施,有防撞护舷、拦阻索系统、柔性耗能防撞装置等。  相似文献   

19.
车门防撞梁可以减少侧面碰撞时对乘员的伤害,在被动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轻型客车车门防撞梁一般采用圆形直缝焊接钢管。本文结合轻型客车车门防撞梁的开发,介绍了管形防撞梁的用材,重点介绍了22MnB5超高强度钢管在轻型客车车门防撞梁上的应用,内容包括22MnB5管形防撞梁的化学成分特点、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以及管形防撞梁的制造工艺和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水中进行墩基础和防撞设施施工,搭设操作平台是关键,在风大浪急的外海,施工难度更大。该文结合东海大桥主通航孔辅助墩及其防撞墩施工的成功经验,为平台设计和搭设、承台吊箱围堰设计和防撞墩施工等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