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铨登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1,9(2):83-85,91
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是道路交通安全和交通信号设置的重要参数.通过对成都市6个无左转专用信号的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的24条人行横道上行人过街时间的调查与分析,利用统计学得到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平均时间模型、85%位时间模型和90%位时间模型,最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对所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各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相... 相似文献
2.
针对信号交叉口行人和机动车对配时要求不一致以及我国行人相位清空时间不足的问题,借鉴HCM的做法给出了行人绿灯最小时间和行人闪时间的计算公式.根据是否将绿灯间隔时间作为行人清空时间,研究了行人随机动车一起放行时的行人相位和机动车相位的设置类型,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适用情况,建立了不同情况下行人绿灯时间的调整模型和行人信号配时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改善了信号交叉口传统配时方法对行人重视不够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车行道较宽的交叉口,为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减少行人过街延误,缩短机动车信号周期,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可在交叉口设置行人为二次过街的方式。以南昌市洪都北大道—南京东路交叉口为例对行人信号相位进行设计并优化机动车信号配时,用VISSIM进行该交叉口的行人二次过街模拟,证实行人二次过街可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设置行人控制信号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人过街有平面过街及人行天桥(地道)过街两种方式,其中人行立交造价昂贵且额外增加了行人的体力负担,往往到万不得已才采用人行立交,因此对行人过街方式的考虑,一般都立足于平面人行横道过街. 相似文献
5.
6.
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模型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为了分析交叉口处左转及右转机动车对行人过街交通的干扰和影响, 合理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信号, 应用交通流冲突理论、间隙接受理论, 推导了行人穿越机动车道的人数及等待通行人数, 应用统计学方法, 建立了行人过街时间模型。实例分析表明, 行人平均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452 7 s和4.15%, 85%行人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206 5 s和1.57%, 90%行人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401 2 s和2 84%, 模型计算精度满足要求, 有利于行人专用信号相位的设置。 相似文献
7.
路段行人控制信号设置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行人控制信号设置依据的不足,本文通过对行人在无信号控制路段等候车间安全间隙穿越这一特征的研究,提出以行人穿越机动车流的延误大小作为设置路段行人控制信号的依据。该研究对于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行人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现代交通“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以格子气模型为基础,既考虑对向行人的干扰因素,同时考虑了本向行人由于 速度差异造成的影响,改进了格子气模型,结合信号控制有倒计时人行横道行人过街特 性,提出了新的行人过街格子气仿真模型,并将其编成仿真软件.用该软件对不同快中慢 行人比、不同对向行人比、不同规格人行横道的行人过街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慢的行人 会增加行人总体延误,并且行人到达率越大,速度慢的行人影响越大;行人到达率较小 时,对向行人比差距越大延误越小,当行人到达率超过一定值时,对向行人比差距越大延 误反而越大;人行横道宽度越宽,行人延误越小,人行横道越长,行人延误增加越明显.在 其他因素相同时,改变行人相位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随时间的增加,延误降低明显,此后 增加行人相位时间对降低延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行人专用相位是国内近年来用于解决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的一种控制方法。为评价行人专用相位的适用性,综合考虑行人效益、机动车效益和安全效益三方面因素,分别选取车辆延误、行人延误和潜在事故发生数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多指标评价法建立行人专用相位的适用性评价模型,运用VISSIM仿真法进行验证,对比结论基本一致。并根据此评价模型,对设置行人专用相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中各种交通参与方式的交汇点,也是交通行为的冲突点和交通事故的多发点。合理的行人过街交叉口设计是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前提。在对交叉口行人过街常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道路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交通路口可变相位信号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集合理论的一些相关知识, 研究了孤立交通路口的信号控制, 提出了孤立交通路口可变相位信号控制的方法。与传统交通路口模糊信号控制的方法相比, 可变相位信号控制的相位顺序、相位时间以及相位组合更加灵活, 更适应交通路口实时变化的交通状况, 同时可变相位信号控制能够适应不同形状交通路口的信号控制。用TSIS仿真软件仿真结果表明可变相位信号控制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模糊控制, 是进行路口信号控制的一种实用和有效的算法。 相似文献
12.
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的协调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现行理想干道典型路段行人交通和机动车交通运行状况分析,在现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适合中国交通现况的定时式线控系统理论,对交叉口和人行横道进行信号配时优化.应用结果表明对路段和主线机动车流进行协调控制设计,可以有效减少过街行人对主线车流的干扰,在满足行人过街要求的同时获得较好的主线绿波带宽.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机动车和行人流量波动较大的路段,定时控制会导致相位浪费,对现有人行横道感应信号控制方案进行优化,提出新的按钮式感应控制方案。该方案首先检测路段车流,根据车流情况选择采用行人优先方案还是机动车优先方案进行行人相位配时,两种方案都保证机动车最小相位,同时也考虑行人的可忍耐时间。 相似文献
14.
行人过街交通是混合交通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与冲突问题是改善我国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方案及其对行人的延误进行研究,意在解决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与冲突问题. 通过总结行人过街行为及需求特性,结合行人二次过街设施的设置条件及评价指标,提出行人二次过街方案,得出行人二次过街延误模型. 并以北京北三环四通桥为例,进行实例研究. 通过仿真模拟,得出行人延误及交通流量等结果,其结果表明,行人二次过街方式能够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减小行人过街等待时间,增加行人的通过效率,减少行人违章过街率,从而降低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交叉口左转专用信号灯对车辆延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中国大中城市道路主干线交叉口采用了左转专用信号灯, 针对这种交叉口提出了一种车辆延误模型, 并在上海市的一个典型交叉口上进行了实测验证, 并对比分析了车辆按均匀分布和按负二项分布通过停车线的延误结果, 将此模型与停车线延误模型及冲突点延误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 提出的有左转专用信号灯的交叉口车辆延误模型和相应的计算公式有一定的实用性, 左转专用信号灯的采用, 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 增大路口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根据行人流随机消散和集中消散的不同特征, 应用随机分布理论推导出右转车辆穿越行人流的两类延误模型, 分析了车辆穿越过程的延误特征。应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右转车辆穿越行人流进行模拟, 并对比了仿真延误与模型计算延误。分析结果表明: 当行人集中消散时长为10 s, 随机消散时长为15 s, 各排行人的时距为5 s, 行人流量达到1 100人.h-1时, 才产生0.2 s的误差, 可见, 该延误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交通趋于饱和,对城市交叉口信号优化控制是缓解目前交通现状的有效方案.根据城市交叉口交通流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智能控制方法.判断交叉口的交通强度,选择定时控制或自适应模糊控制.在自适应模糊控制中,考虑到非机动车辆的影响,根据各相位排队长度,确定绿灯相位的延时时间和下一个最佳绿灯相位.在绿灯延时期间,通过自适应模块实时输出的延时校正量确定最佳延时时间.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辆平均延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