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阐述国内外铁路事故救援研究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大秦线特殊重载列车开行特点,分析重载铁路列车事故救援特点及重载铁路列车事故救援与处理情况,提出特殊条件下的事故救援组织,从事故致因及预防等方面探讨路基路面下沉、钢轨损伤及机车车辆故障等因素对重载列车事故的影响,并分别制订适用于重载列车行车事故的救援组织方案,为大秦线开行?3?万?t?重载组合列车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
大秦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利用GSM-R技术与LOCOTROL技术相结合,实现2万t重载组合列车机车同步操作控制的铁路。作为机车同步操控信息传输的通信平台,GSM-R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对组合列车的行车安全至关重要。简要介绍了大秦线GSM-R系统的基本概况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实施的网络优化工作,对大秦线GSM-R系统目前实现的铁路业务功能进行了论述,并简单介绍了为确保GSM-R系统良好运行而配套的监测及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3.
CTC2.0系统作为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的重要行车设备已经广泛应用,铁路的高速发展让用户对列车接发车安全卡控有了更高的需求。主要论述了CTC3.0在CTC2.0基础上的总体升级方案,重点阐述车站计划作业管理功能的需求、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4.
兖州北站行车综合管理系统与既有TDCS/CTC系统结合,实现了车站阶段计划编制、阶段计划实时调整和下发、技术作业大表自动生成、外勤岗位站场图复示、调度命令转发以及接发车作业流程联动等功能,从设备和系统层面提高了接发车作业效率;同时,车站行车作业流程管理的各岗位联动,实现了作业布置和确认的透明化,并通过对接发车步骤进行卡控,进一步保证了行车作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大秦线重载列车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彬 《中国铁路》2009,(3):31-35
介绍世界铁路重载运输发展趋势及世界重载铁路的标准和主要模式,阐述大秦线重载列车发展历程、不同编组形式的重载列车关键技术以及各类型重载机车的性能、工作原理和重载车辆技术等,针对大秦线开行1万t、2万t重载列车的安全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秦线的地理位置及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阐述,提出大秦线2万t列车开行的必要性。综合分析湖东站车站概况、2万t列车开行情况、车站运输量增长情况、通过能力紧张原因等,阐述湖东站确保重载列车行车安全和运输畅通的优化运输组织方案、技改扩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大秦铁路重载组合列车采用Locotrol同步控制系统,可使列车头部主控机车与中部从控机车间保持同步操纵。但是在列车缓解过程中,由于全列只有2个机车作为风源对列车管充风,列车前后部制动同步性差,纵向冲动明显,特别是位于列车中部断面的机车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纵向力作用的冲击,严重影响重载列车的运行安全。为探究大秦线中部从控机车循环制动中的纵向力演变规律,进行列车在等效坡度、制动初速、缓解初速、制动-缓解初速差和电制力等各种制动调速过程中不同工况下的一系列试验,对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中部机车纵向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针对重载列车运行安全性问题,提出了2种改善途径,一是提高钩缓装置的受压稳定性,二是通过优化操纵降低列车纵向冲动。此外,根据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对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在关键区段的实际运行操纵方式进行了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在长大坡道循环制动缓解过程中,降低电制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载组合列车中部机车的压钩力。通过利用坡度变化和改变电制力的优化操纵可以降低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冲动。进一步验证了试验分析的结论,为列车操纵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文帅 《铁道勘察》2022,(1):118-122
重载铁路LTE网络主要承载重载列车机车同步操控(列控)、调度通信、调度命令等业务,对无线网络可靠性、时延性和稳定性等要求较高.若无线网络发生故障,将直接影响重载列车的行车安全,故障恢复时长亦影响重载铁路的运行效率.为及时处置网络故障,保障列车安全运行,重点对LTE网络应急处置策略进行研究.首先,依据重载铁路LTE网络线...  相似文献   

9.
简介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秦线的概况。结合大秦线的具体特点,从机务设备、车辆、通信信号、站场及装卸车点、工务设备、供电系统和安全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介绍了大秦线开行重载列车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日常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各项施工作业由于安全防护不到位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在充分研究TDCS、CTC、TDMS相关系统功能、数据信息和操作使用等情况的基础上,以“设备保障安全”理念为基础,基于TDCS/CTC平台,依据施工作业流程,以“施工边界安全防护”为中心,结合数据挖掘、静态卡控、动态防护等技术手段,构建一套合理的、完整的、闭环的铁路施工安全防护系统,实现施工作业的全程监控,有效减少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升施工作业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保证铁路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大秦线重载运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探讨了大秦线重载货车检修、运用作业体制、生产组织、运用安全防范能力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以满足大秦线重载运输持续增量和重载货物列车开行安全畅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基于CTC重载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铁路运输调度模式已经无法使大秦重载铁路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而采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重载运输干线上列车高密度运行和复杂情况多变的条件下,对以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采取分散自律与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新型调度指挥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重载铁路运输作业的特殊性,遵循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详细描述了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结构设计过程、主要功能模块及其系统的特点,实现了重载铁路的调度集中解决方案。系统的成功实施为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CTC系统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对目前使用CTC系统的繁忙干线、重载铁路、高原铁路、高速铁路、新建铁路等不同类型线路的行车组织特点进行研究,提出适用CTC系统的运输组织模式要求,并对我国适用CTC系统的线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绍大秦线重载运输的特点、行车组织的困难所在以及大秦线重载运输行车组织办法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并针对装卸车作业情况、卸车作业情况和维修天窗情况等方面详细介绍具体的行车组织办法的构建过程和创新之处,并指出大秦线重载运输行车组织办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赵永亮 《中国铁路》2023,(10):76-82
列车调度员是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中枢岗位,伴随铁路运输组织改革和调度集中(CTC)系统的推广应用,列车调度员由“指挥员”转向“指挥员+操作员”,直接操作CTC设备,更深入地参与行车组织。然而,这种转变可能会给列车调度员CTC站场图操作带来一定的作业安全风险。通过梳理列车调度员CTC站场图操作主要项点,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对主要风险及风险成因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从完善CTC站场图功能、加强CTC站场图操作检查分析、提升列车调度员CTC站场图操作水平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京津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3D)及350 km/h动车组列车的控车模式,从列车调度员直接指挥行车作业和设置临时限速、助理调度员直接指挥调车作业、调度命令作为行车凭证等方面论述调度集中的行车组织方式,阐述250 km/h动车组列车上线运行和350 km/h动车组列车下线运行的技术条件和行车组织方式;总结京津城际铁路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运输需求,优化控车设备和调度集中设备配置,采用科学合理的行车组织方法,实现不同速度种类高速列车跨线运行、确保行车安全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列车运行调整是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在CTC条件下,及时制定列车运行调整计划对实现列车运行过程追踪自动化,保证安全高效完成行车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列车运行调整序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重载铁路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各种运行扰动因素,提出调整列车运行秩序的策略,从经验中找出列车运行计划的调整序列,从而快速求得序优化模型的解。按照调整策略优化排列作业顺序有效提高调度指挥效率,为优化列车运行调整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提供方法和依据。应用调整策略优化方法构建的调度系统能满足列车运行调整的实时性要求,为求解列车运行调整模型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秦线重载组合列车开行以来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如机车制动阀切除、紧急制动、制动机故障、大部件裂损等典型安全问题。通过从机车设备、LOCOTROL系统设备安全策略、通信设备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安全隐患问题的成因,制定相应技术措施,为大秦线重载组合列车的稳定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9.
TDCS/CTC系统开通列车占用丢失报警功能后,在确保铁路行车安全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TDCS/CTC系统是建立在信号、通信等多种设备基础上的安全网系统,影响因素较多,造成列车占用丢失误报警问题时有发生。通过典型案例法,分析研究TDCS/CTC系统产生列车占用丢失误报警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大秦线重载列车的运输组织,针对大秦线重载快运列车在开行过程中,受到交界口能力限制等因素影响,造成能力浪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有针对地提出了建立运输协调机制、改进车站作业方法、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机务交接班制度、提高列车限速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大秦线的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