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西安首条地铁线路(2号线)初期运营客流特征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客流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得到2号线开通后不同阶段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客流分布、站点乘降量、客流断面空间分布及乘客出行特征。通过这些数据可掌握西安地铁2号线的客流特征和增长趋势,为西安地铁后续线路的规划、设计及运营准备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陆续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但人们对快速成网后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及其存在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基础客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快速成网运营初期的广州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客流成长规律;通过对比国内大城市地铁现状,从客流角度对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最后提出对策与建议:轨道交通应与城市发展深度结合;快速成网初期城市轨道交通应注重与城市土地利用、常规公交等诸方面协调发展;加强线网规划前期研究;充分发挥既有线路效能。  相似文献   

3.
结合《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中城市近期轨道建设项目的选择标准,统计分析了我国目前已开通地铁与轻轨的22个城市中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至初期的负荷强度变化特征,对比总结了影响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及重要公交走廊选择决定了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的基础;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延长以及初期是否形成换乘影响客流初期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决定了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发展影响的深度。既可为其他城市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首条线路时提供参考和建议,也为合理预测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客流特征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重要参考。至2011年底,深圳市共开通5条轨道交通线路,正式进入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阶段。基于"深圳通"刷卡数据,分析了线路的断面形态、站点上下客量与其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客流特征对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和运营管理的启示。分析内容对于深圳市后续轨道交通线路及其它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深圳市轨道交通工作日客流日变化特征,以深圳市轨道交通一周的刷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工作日客流的总量及时间特征.针对工作日中周五客流较大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周五新增客流成因.从站点及线路特征、出行特征两个角度分析了周五新增客流的特征.结果 表明,周五客流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有新的个体出行,而这些个体的出行特征具有一定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深圳市轨道交通工作日高峰客流的运营组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分析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过程中的客流变化特征,重点针对深圳地铁三期工程7、9、11号线开通后运营实际,从"网、线、点"3个层面综合分析轨道交通客流发展规律和时空分布特性,尤其是新建线路对原有网络的影响。网络层面重点分析网络客流规模、强度与地铁建设的关系;线路层面着重研究不同性质线路高峰断面、客运量增长特征的差异性;车站层面分析进出站客流、换乘客流、接驳客流的特征。通过对客流特征的分析,进一步针对未来深圳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及运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苏州轨道交通的3个发展阶段(一条线运营阶段、两条线运营阶段和初步成网阶段),重点分析了线网客流的发展特征,主要包括高峰小时客流最大断面的客流特征、进出站客流特征及乘客出行OD(起讫点)特征等,总结了苏州轨道交通客流发展的4个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苏州轨道交通线网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苏州轨道交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几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客流变化为出发点,得出网络化客流发展规律。据此分析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进程及其客流变化规律,并归纳出影响客流变化的3个主要因素:新线路对客流的吸引、线路间换乘和票价,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过程中的线网规划、客流预测、运营管理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初期道路公交客流的变化特征.基于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各1个月的"E通卡"刷卡数据,首先分析了1号线和道路公交整体客流的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不同乘客群体出行模式选择,分析了1号线新线运营后整个公共交通系统客流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后公交群体出行模式分析和客流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民众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客流逐年高速增长。在部分大城市,客流的增速已经大幅超过了线路运能的增速。城市轨  相似文献   

11.
针对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大客流情况,从保证乘客安全、满足出行需求出发进行组织与控制。通过研究麦加轻轨的强可控大客流组织,探讨强可控大客流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采用物理切割法、提高流速法、源头控制法3种组织与控制措施,分析强可控大客流在实际中的组织与控制,为今后大型或特大型活动所形成的强可控大客流组织与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速客运专线建设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世界部分国家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营和发展概况,分析了城市间距、人口密度、运输能力需求这3个影响高速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得出当城市间距在180~945 km之间、人口密度超过4 000人/km2、旅客运输能力需求较高3个条件下,适宜建设高速客运专线。通过与国外高速铁路建设经验的比较,结果表明,武汉至广州、上海到南京、郑州到西安等线已经具备建设高速客运专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铁车站的设计重要性凸显,高铁在不同时段客流量的变化,对站房规模、候车环境和人们的出行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京张高铁是老京张铁路的替代和延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意义,其站房设计因为加入了奥运因素,需要同时满足奥运、非奥运期间的流线和功能,导致站房在不同时段的客流量和客流需求具有较大的变...  相似文献   

14.
无锡轨道交通线网已经初步形成,但整体线网负荷强度偏低。为提高轨道交通规划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居民出行调查、地铁乘客出行特征调查、轨道交通 AFC 数据等多源数据,分析无锡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水平等,并与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线网的平均乘距为 8.4 km,可较好地服务于核心区与外围组团间的中长距离出行;沿线开发强度、居住和岗位覆盖率偏低,影响轨道可服务人群数量;与常规公交等交通方式衔接不足,降低轨道交通快速出行竞争优势。研究建议无锡市应重点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耦合,提高沿线开发强度,协调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效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意在探究客流感知对综合交通枢纽运营管理的影响,提出客流预测系统的功能需求,构建客流预测系统的架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铁路旅客发送量和周转量在全国份额的变化情况及按距离别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参阅相关研究结论,选取部分对铁路旅客发送量和周转量有影响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对重点影响因素进行相应剖析,计算出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以便准确认识铁路旅客发送量和周转量的变化诱因及发展趋势,待相关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铁路客运部门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为铁路旅客的科学组织和运输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国外典型大城市市郊轨道交通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纽约、柏林、巴黎、伦敦和东京5个城市的市郊轨道交通的线网特征(线网发展、线网特点、车辆运用及供电技术),以及线网运营以及线网客流等发展情况,从中找出发展规律和可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市郊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建议:重视市郊轨道交通的发展,提前做好规划;市郊轨道交通车站应根据沿线客流的需求布设,运营组织应有较大的灵活性,以提高运营效率;由于郊区的建筑密度较低,存在设置较高电压线的防护空间,应尽可能采用城市铁路系统制式.  相似文献   

18.
杭长客运专线引入杭州枢纽施工过渡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既有杭州枢纽现状、存在问题,研究了杭州枢纽客运专线引入杭州枢纽客运系统总图规划。针对杭州枢纽沪杭、宁杭杭甬客运专线开通工程现状,结合枢纽总图客运系统规划、客运运输径路、客运站办理作业,研究了杭长客运专线引入杭州枢纽杭州南站3个施工过渡方案,推选方案满足施工过渡期间枢纽客运通过能力,减少施工过渡次数,保证各引入线路径畅通和点线能力配套,为客运专线引入大型枢纽施工过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质量控制技术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基于客运专线对铁路路基质量的技术要求 ,从勘探、设计、施工方面探讨保证路基质量的技术措施 ,希冀有助于客运专线路基建设  相似文献   

20.
日本高速铁路噪声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设计、建设北陆新干线时采用的高速铁路噪声预测方法,是根据高速铁路噪声的特点,按车辆下部噪声、构筑物噪声、集电系噪声、车辆上部空气动力噪声分别计算后合成,预测受声点处的噪声级。该方法对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铁路的噪声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