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对接触网平斜腕臂连接处螺栓缺失进行自动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4C接触网平斜腕臂连接处螺栓缺失检测算法。首先采用YOLO算法对原始大图进行一级定位得到平斜腕臂连接处一级定位区域,然后对一级定位区域进行二级定位得到螺栓区域小图,最后采用翻折定位法对二级螺栓区域进行检测,从而对螺栓是否缺失进行判断,得到识别结果。实验证明该检测算法识别准确率高,可对平斜腕臂连接处螺栓缺失进行有效检测。  相似文献   

2.
在柴油机装配过程中,对连杆螺栓的拧紧有严格的质量要求。本项目采用的特殊的柴油机连杆螺栓拧紧机组使拧紧工艺得以进一步改进。整个机组由英特尔809196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成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自校验模式、自动拧紧模式、手动拧紧模式,拧紧机头处在要求位置和特殊的角度,实现八工位工作,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工人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动拧紧工具在铁路行业的应用和普及,对标准动车组轮装制动盘的螺栓全自动拧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装配过程的工艺要求,通过PLC和伺服控制实现了12颗螺栓的自动装配,能够降低现场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升制动盘组装线的智能化和柔性化。同时将拧紧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存储和上传,对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后期的数据查询追溯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螺栓连接因经济可靠、装拆方便和标准化程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动车组轮对轴箱组成结构设计中。但轮对轴箱组成部件服役载荷对于螺栓连接可靠工作具有不利影响,同时螺栓连接可靠性受装配时螺栓表面涂层、拧紧方法和拧紧工具等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先进的螺栓拧紧系统是实现高速动车组轮对轴箱组成部件可靠装配并工作的技术保证。文章根据动车组轮对轴箱组成部件用螺栓连接的装配工艺技术特点及要求,依托专业成熟的拧紧工具并基于生产管理应用系统和螺栓拧紧管理应用系统联合建立了对产品装配过程完整性进行有效管理、对螺栓拧紧合格性进行有效监控的螺栓拧紧系统,为动车组轮对轴箱组成装配提供可靠技术保证,同时对于螺栓连接的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CRH6型动车组运用过程中出现的轮对轴箱前盖螺栓扭矩衰减问题,以金山铁路CRH6型动车组的动轮、拖轮对轴箱前盖组装为研究对象,制定用电动伺服智能扭矩扳手来组装CRH6型动车组轮对轴箱前盖螺栓的拧紧方法。有“两步快速拧紧法”“两步快速复拧法”“三步慢速复拧法”“四步慢速停顿复拧法”等4种,经反复试验证明,其中的“四步慢速停顿复拧法”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述了螺栓拧紧过程中常用的拧紧方法、监测技术及其在轨道交通关键部件中的应用;分析展望了先进螺栓拧紧技术对提高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际工况建立了腕臂结构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对该模型进行受力分析,校核其静强度、静刚度。建立了腕臂结构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出模型的前十阶固有频率及振型,并通过谐响应分析计算在外载荷的影响下结构的共振频率。通过对腕臂结构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得出在外载荷作用下,整体结构系统不会发生共振现象,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符。同时分析出腕臂结构的连接件中振动影响最大的部件,为螺栓防松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为工程实际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动车组的生产过程中螺栓被广泛的应用,螺栓连接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动车组整车的安全。螺栓的拧紧及防松直接关系到螺栓连接的可靠性问题,而螺栓的表面防腐处理关系到动车组螺栓连接的使用寿命,间接的影响动车组行车安全,所以有必要对动车组螺栓连接的拧紧防松及表面处理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了动车组螺栓连接常用的拧紧和防松方法,指出了扭矩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拧紧方法而摩擦防松法是公司应用最广泛的防松方法。同时研究了螺栓的表面处理方法,指出了螺栓常用表面处理方法的特点。本文对动车组螺栓连接的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京沪线电气化工程接触网腕臂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沪线接触网腕臂结构采用特型旋转腕臂底座支撑斜腕臂且在平腕臂上固定承力索座的形式,本文分析了京沪线腕臂计算的过程,并在实际应用中和软件技术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阶段接触网腕臂装配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设计主要采用通用安装模型,无法精确反映现场实际安装情况的问题,建立单元库创建腕臂装配模板,结合参数化单元技术及自定义实体等技术,研发了基于BIM的接触网腕臂装配设计系统。该系统可快速创建并布置接触网腕臂装配模型,实现装配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实践表明,开发的系统大幅提高了接触网腕臂的装配质量和精度,可满足接触网BIM设计的需要,为进一步推进接触网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总结智能牵引供电系统技术标准,从基于BIM的工程建设管理、智能建造、智能检测及运维三方面重点对接触网智能建造及检测维护进行研究。接触网智能建造主要从腕臂装置、整体吊弦和斜拉线等的工厂化预配,接触网腕臂安装装备,恒张力放线车等自动化机械装备,测量类、拧紧类等智能化工器具等几个方面运用智能化手段,通过智能检测机器人或接触网智能识别系统进行智能检测和运维,达到增强质量、提升安全、提高效率的效果。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丰富智能建造标准体系,统一接口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2.
将现场总线与以太网结合,从而实现底层生产与上层管理的紧密集成,构建一套完整的拧紧机控制系统.通过对螺栓拧紧控制原理的分析,探讨基于CAN总线与以太网的螺栓拧紧机控制系统模块化设计,并给出控制系统软硬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适应新疆强风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上部腕臂支持结构方案的比选过程。近年来国家对新疆地区铁路加大建设力度,既有及新建铁路均按电力牵引设计,其沿线多处为百里及三十里强风区,而风区内尚无成功运营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受流质量直接影响机车的运营状态。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计中,腕臂支持结构作为接触网最基本的悬挂单元至关重要。主要是从国内、外腕臂支持结构的结构组成、连接方式、刚度等方面进行抗风适应性分析,特别是对多灾区国家腕臂支持结构的成功运营经验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最终提出适应于新疆强风区的腕臂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4.
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总结了接触网铝合金腕臂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现阶段铝合金腕臂预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铝合金腕臂自动化预配生产线,并对预配过程关键技术及重难点问题进行阐述,经实践推广应用验证了自动化生产线的优势,并结合我国目前现状提出了铝合金腕臂自动化预配产业化布局及腕臂预配集约化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接触网腕臂支持结构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有限元方法并结合ANSYS软件编制了平腕臂结构参数化分析程序,实现了对腕臂结构的分析与模拟,为制定零部件荷载标准、校核腕臂结构的可靠性和提高接触悬挂的稳定性提供了工具和手段。结合实际工程,对大秦线2亿吨扩能电气化配套工程中既有腕臂结构利旧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确定利旧原则提供了参考;对京沪高速铁路接触网支柱基础与声屏障合建方案中所采用的腕臂结构进行了参数影响分析,为合建方案的取舍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制动夹钳M16螺栓松动原因进行分析,优化了夹钳本体螺栓的拧紧工艺,并通过拧紧方式对比验证了该防松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张国栋 《电气化铁道》2017,28(6):40-43,47
针对接触网道岔柱单腕臂双限位定位器装配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其装配的不合理性,并进行实地调查及定位器偏移测量,通过实施风区接触网道岔柱由单腕臂更换为排架双腕臂装配的变更措施,消除了设备缺陷和安全隐患,避免了极限偏移情况下发生弓网事故的可能,实现了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8.
王玉环 《电气化铁道》2006,(Z1):105-108
阐述了接触网系统支持装置即旋转腕臂结构适应客运专线的主要条件、要求及国内外不同的安装结构形式.提出了腕臂结构与接触网悬挂方式的关系.分析了不同腕臂结构形式在施工、运营中的优缺点.明确了腕臂结构设计思想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针对抗扭拧紧机在紧固螺栓过程中出现刺耳噪声、抗扭传感器损坏等现象,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在紧固过程中出现了粘滑效应。分析确定产生粘滑效应的主要原因有接触面粗糙、拧紧转速快、载荷变化大,以及机械系统发生共振等。提出采用改善接触面状况、降低拧紧速度、保持过程扭矩值、采用刚性强的固定方式等措施预防粘滑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时速300km及以上的高速铁路接触网采用铝合金腕臂,实际工程应用中出现了非工作支平腕臂变形现象,有必要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措施。以某高速铁路为例,结合接触网主要技术参数,从铝合金热处理、应力释放、工差配合、施工工序等理论方面分析可能导致腕臂变形的原因;将变形腕臂模型化为简支梁结构,校验腕臂的强度;建立转换柱的几何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关键节点的变形量。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校验的结果表明:设计采用的结构能满足腕臂挠度不大于1%的要求。为了加强铝合金腕臂的整体强度,避免由于材料加工制造、施工安装等方面原因造成腕臂挠度超标现象,结合现场试验,采取增设腕臂支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