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研究了基于机场的综合客运枢纽内旅客在不同交通方式间换乘需求特点和换乘组织。分析旅客换乘需求,枢纽空间布局,枢纽内外交通流线组织原则、各种交通方式间的衔接,以及枢纽客流引导标识的布设原则。  相似文献   

2.
DEA方法在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进行分类和定位分析,指出换乘枢纽服务效率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切实可行的客运换乘枢纽评价指标体系,引入DEA模型,对城市客运换乘枢纽的服务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可对换乘枢纽在规划、布局、换乘衔接、交通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表明,DEA方法在评价客运换乘枢纽效率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并提出了建设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等要求,我国基于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发展模式的站城一体综合客运枢纽开发建设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某市高铁新城综合交通规划设计方案为例,重点研究枢纽内外交通一体化、交通设施布局、各种交通方式换乘与衔接、站区主要交通动线组织等,探讨高铁新城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综合客运枢纽是实现城市各种交通方式间无缝隙换乘的关键节点,决定着整个城市客运系统的运输效率。针对综合客运枢纽通道设计中存在的量化依据不足及交通方式协调问题,结合枢纽自身特性,从成本角度考虑系统最优,建立了固定换乘需求和弹性换乘需求两种情形下,基于系统最优的综合客运枢纽动态、静态配流模型,并设计了应用实例,应用遗传算法加以求解,从而为综合客运枢纽的优化设计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铁客运枢纽一般都含有多种换乘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布局要求差异较大。如何通过在空间、数量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使换乘功能区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将直接决定了枢纽换乘服务的水平。在分析换乘功能区的基础上,以乘客的平均期望走行时间、乘客的平均交叉冲突延误、枢纽造价为目标函数,以功能区面积、形状、布置位置为约束条件,建立客运枢纽换乘功能区布局评价模型。结合模型特点,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模型进行求解,并以某三层高铁枢纽换乘功能区布局问题为例,验证模型及求解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城市客运枢纽换乘效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模糊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以唐山市长途汽车西站为例,进行评价研究.对所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适用于客运枢纽换乘效率评价.从乘客满意度出发构建了符合人性化服务的城市客运枢纽换乘效率评价指标,并将AHP和FCE引入到城市客运枢纽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7.
换乘量预测是交通枢纽规划的关键,是换乘站各种交通方式运营调度的前提.在总结现有预测方法——基于集计与非集计的预测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枢纽管理的不同需求提出分时段预测、换乘量短时预测、分担率类比预测等预测方法,并应用于辽阳市客运枢纽换乘量的预测分析.从客运枢纽的建设阶段(已建成与未建成)、换乘预测方法构建的难易程度、基础资料准备过程等方面对各方法的适应性进行比较,扩展客运枢纽换乘量预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综合客运枢纽内传播扩散的风险,枢纽内均要求行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针对现有研究缺乏评价社交距离对枢纽换乘衔接效果影响的问题,通过引入疫情传播扩散风险指标(该指标值越高,代表疫情传播风险越低)构建更新的评价体系。采用CRITIC-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优劣解距离法(TOPSIS)评价模型对不同社交距离下的换乘衔接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以重庆西站为例,通过Anylogic软件模拟换乘衔接情况,输出各项评价指标值。结果显示:平均客流密度过高点位数、进站口排队时间、进站时间和进站率对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衔接效果评价的影响较为显著;使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衔接效果最优的社交距离为1 m,且相对于社交距离为2,1.5,0 m,换乘衔接效果综合评价水平分别提高60.53%,34.50%和25.71%,其中进出站时间指标和进出站效率指标评价值平均提高20.86%和47.79%,疫情传播扩散风险指标评价值平均提高53.74%;当不进行社交距离限制时,换乘衔接效果综合评价水平平均降低7.77%,进出站时间指标和进出站效率指标评价值分别平均提高47.08%和60.00%,而疫情传播扩散风险指标评价值平均低70.09%。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TOD发展模式的客运换乘枢纽布局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铭  李旭宏  吕慎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1):100-104,110
以组团式结构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TOD发展模式下客运换乘枢纽的布局规划方法。将城市客运换乘枢纽布局和城市土地利用精密结合,在枢纽导向型的规划理念下,提出了宏观布局,微观建模的两步式城市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法,给出了枢纽的选址模型及算法。该方法在天津市客运换乘枢纽规划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综合客运枢纽规划中,机动车交通流量预测是枢纽对外交通组织的核心部分,是有效控制枢纽对城市交通影响的前提基础,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枢纽机动车交通流量预测的系统方法.鉴于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特征,充分考虑枢纽内交通换乘、商业及办公后,提出一种较为系统的预测方法.首先分析综合客运枢纽的基本功能和换乘类型,并以此为基础解析了枢纽内机动车交通需求的构成和特征;接着给出了机动车交通流量预测的基本流程,并系统地提出预测模型;最后针对模型中的参数给出了保障模型适用性和准确性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换乘量分布预测的问题,引入"四阶段法"中的出行分布预测原理,将枢纽处各种交通方式的客流影响范围近似看作出行分布预测中的交通小区,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量相应地看作交通小区之间的交通分布量。将重力先验概率式的最大熵模型应用于枢纽换乘量分布预测之中,构建换乘量分布预测的最大熵模型,并以枢纽内部各种交通方式的现状OD换乘量分布为基础,进行模型参数的标定和最大熵模型的求解,隐含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描述换乘者的交通行为。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东直门客运交通枢纽的换乘量分布预测之中,效果良好,为进一步进行枢纽的功能布局及换乘组织等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客运交通枢纽换乘客流的组织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主要功能是对到达枢纽的客流,按不同的目的和方向,实现"换乘、疏散、停车、引导"4项基本功能,其中核心的功能在于换乘。围绕枢纽的客流换乘组织这一关键问题,对枢纽内部换乘客流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以舒适性、便利性和协调度3项指标作为枢纽内部换乘客流组织的评价与优化指标,结合调研数据分析,分别给出了指标计算方法,并以北京市四惠客运交通枢纽为例说明了评价指标在换乘组织方案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拉萨综合客运枢纽内旅客换乘衔接效率,基于民族宗教节日的客流出行特征,针对枢纽内各换乘过程中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出现的问题,运用实地调查法,测量计算各换乘方式衔接所需的路程、时间以及换乘成本,结合城市综合规划布局,从方便舒适的原则出发,提出相应的换乘衔接优化方案。将各方案进行模拟演示,发现可大幅缩短换乘距离与时间,并能降低一部分换乘费用,综合资金、时间、工程量等因素进行比较,对枢纽内公交车、客运汽车、铁路等换乘得出最为经济高效的方案,从而保障朝圣人群的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规范枢纽内换乘秩序,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换乘效率和旅客满意度。本研究进一步完善高原地区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可对拉萨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的布局优化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对外交通运输方式及城市间实现高效衔接的关键环节,枢纽信息化服务是支撑枢纽高效协同运行和保证旅客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总结了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信息服务需求,剖析了枢纽信息服务发展路径,梳理了现阶段枢纽信息化服务发展状况,探索了枢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枢纽信息化服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宿迁市综合客运枢纽与市内快速路网体系(上海快速路)快速衔接问题,对工程概况、技术标准、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根据远景年交通量预测,对总车道边进行了计算,研究确定了城市快速路与综合客运枢纽如何进行快速转换的设计思路,并对总体方案进行了比选,选择出了较优的综合客运枢纽进出站交通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上海综合客运枢纽在上版综合客运规划的指导下已经部分建成,但是面对轨道网络客流快速增长、郊区新城镇的快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增长等趋势,既有规划枢纽和已经建成枢纽亟待新一轮的规划调整.从近10年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评价、对上版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进行评估入手,分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下,综合客运枢纽发展的目标、策略,提出适应未来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格局的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层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对外交通枢纽是各种动、静态交通流的交汇点,也是出行者的换乘点,是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衔接的窗口.枢纽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出行换乘效率,制约着城市的对外交通联系,从而影响该城市的发展.从枢纽使用者出发,研究枢纽出行模式和机理,从交通需求的角度研究枢纽布局设计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大型对外客运枢纽布局的设计原则、基本布局模式和关键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评价是城市对外客运枢纽规划和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将对外客运枢纽评价分为宏观布局和微观换乘2个层次。针对宏观布局评价,从枢纽需求性、协调性、经济性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采用基于熵值法和广义效用函数的方法进行评价;而对于微观换乘评价,则从换乘系统设施布局、客流换乘效率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引入集对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宏观布局评价和微观换乘评价实例。  相似文献   

19.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基础,是综合客运枢纽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选择交通需求预测中的预测年限和枢纽客流总量预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既有的民航、铁路、公路以及轨道交通的相关规范规定,结合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特点,提出了其合理的预测年限;其次,针对目前枢纽客流总量定义不明晰、使用不统一的问题,分析了既有规范关于枢纽客流总量的规定;最后,明确了综合客运枢纽客流总量定义、预测内容,并对枢纽客流预测在枢纽设计阶段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客运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提高城乡客运线路的运营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城乡客运需求,同时有助于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实现在有效换乘路径上城乡线路"无等待"换乘,对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线路之间的换乘进行了研究。根据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换乘枢纽的功能和布局,以及城市规模形态,分别定义了有效换乘路径和有效换乘站点,分析了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换乘形式,并将城乡公交换乘形式划分为城区边缘同步换乘和城区内部同步换乘2种同步换乘形式。考虑乘客出行对换乘路径的选择,以发车间隔和发车时间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双层优化模型,模型通过优化换乘线路上车辆到站时间来实现城市公交线路与农村客运线路间的同步换乘。其中,上层优化目标为乘客在换乘路径上的出行时间最短,下层优化目标为车辆在有效换乘站点相遇次数最多。为求解该双层优化模型,将该问题划分为不同模块,设计了对应的启发式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基于同步换乘的线路车辆发车时刻。最后,分别以城区边缘换乘和城区内部换乘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模型和算法过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能够求解出城市公交线路和农村客运线路发车时刻的满意解,实现城乡客运线路间的同步换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