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桩的荷载传递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物生长观点将Gompertz函数模型用于单桩极限荷载的预测中,给出模型参数估计的粒子群(PSO)方法,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将PSO—Gompcrtz模型与常用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踢:在桩顶静荷载作用下,单桩承载力的发展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并趋于饱和的生长过程;桩的荷载Q-沉降5曲线可用logistic函数描述;提出的PSO—Gompertz模型比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群桩解析算法用于大型群桩非线性分析时计算量过大的问题,建立一种分层地基中的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单桩荷载传递函数和两桩相互作用剪切位移函数,对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进行简化,将单桩迭代算法改进后用于群桩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群桩荷载-沉降关系,以及不同位置桩基的内力与变形。采用单桩迭代分析代替群桩整体控制方程求解,避免对大规模群桩满秩矩阵进行求逆运算,有效提高了算法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3.
张杰  兰凯 《路基工程》2011,(4):117-119
提高传统单桩承载力的灰色预测法的预测精度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以灰色理论为基础,先对有限实测数据进行筛选,建立单桩荷载-沉降关系的优化GM(1,1)模型,介绍一种在有限实测数据条件下高精度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以及完整的荷载-沉降关系的方法。通过工程实例的分析计算,证明该法具有的预测精度较传统灰色法提高3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公路》2021,66(6):335-339
单桩承载性状是分析群桩基础及其他复杂桩基础性状的重要理论依据,单桩侧阻力沿桩身分布的预测精度不高。基于某电站新建工程场地基桩工程,对该场地30根PHC管桩进行抗压载荷试验和146根PHC管桩进行高应变检测。通过高应变拟合获得PHC管桩的轴力分布和极限侧阻力分布,采用DoseResp模型对归一化荷载传递函数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高应变检测结果拟合得到的极限承载力与单桩静载试验结果接近;DoseResp模型对归一化荷载传递函数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9,能够较好反映抗压桩荷载传递规律;DoseResp模型中拟合参数A2土性参数无限接近于1,拟合参数α_(x0)和A1存在线性关系,拟合参数A1、α_(x0)和p与端阻分担比有关;根据拟合荷载传递函数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与实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9.0%。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砂性土中逆作法桩复合基础在水平静荷载下的承载特性,进行了模型桩系列试验,包括单桩、承台单桩、逆作法单桩以及高承台8桩和逆作法8桩。通过测试,比较分析它们在水平荷载下的位移变化,得出桩在水平荷载下承载特性,结果表明:逆作法桩基比普通桩基承载力高。  相似文献   

6.
以灰色预测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单桩荷载-沉降(Q-s)曲线拟舍及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论证了以灰色系统理论对单桩承载力进行预测的意义。结果表明,灰色预测具有要求数据少、计算简单而严密、精度高等优点,在工程中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层状地基采用双曲线模型为荷载传递函数,提出了用Mindlin解和桩土共同作用的联合方法对荷载传递法的进行修正,并计算分析了单桩承载特性。将Lee的方法与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相结合使得Lee方法中考虑土体横向连续性的优点得以发挥。将横向连续性与竖向连续性修正相结合得到修正荷载传递法,用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进行了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其土层的平均SPT值较小,土体较容易产生变形,当试验荷载较高时,可能造成桩周土与桩身之间的滑移。修正荷载传递法与未修正和仅进行竖向修正的荷载传递法相比具有一定的精确性,能更好地反映单桩承载特性,且适用于群桩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8.
将神经网络理论应用在桩土荷载分担比计算领域,借助自控领域信号处理的思路,利用高度的非线性拟合和预测功能,应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映射模式进行桩土荷载分担比的计算.经分析和实例验证,说明使用RBF神经网络来计算桩土分担荷载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基桩荷载传递的非线性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量试桩资料表明,桩身荷载传递函数曲线多符合双曲线模型,故有必要对基桩荷载传递性状进行非线性分析。为此,文章首先讨论了桩侧摩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然后引入双曲线模型,以荷载传递法建立桩身荷载传递基本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导得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及土体分层性质的幂级数解答,并将其用于实测试桩资料的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双曲线模型的非线性计算方法能更准确的描述桩身荷载传递性状,且参数易于获取,是一种可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双曲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参数双曲线模型,对桩的不完全静载荷试验P—S曲线进行了预测并获得了单桩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