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铁道科学》2007,28(3):78-78,92
该系统由自助售取票系统、自助售票管理系统、自助售票系统应用服务器和客票系统应用服务器4个部分组成,用于铁路旅客自助购票及取订票业务。自助售票机可安装在车站售票大厅或城市内联网售票点,可出售各车次的火车票。自助售票系统安装在自助售票机上,分多种售票模式及付款方式向旅客提供服务。自助售票管理系统分为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两部分。  相似文献   

2.
0前言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简称客票系统)自1996年开始建设,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建成覆盖全国的超大型售票网络,实现了全国联网售票。目前,全路拥有1个铁道部客票中心、18个铁路局(公司)地区客票中心。售票渠道包括窗口、自动售票机、互联网、电话、代售点等,其中售票窗口约25000个,自动售票  相似文献   

3.
为帮助国内部分脱网人群和外国旅客顺利使用铁路自助票务,提出京张高铁自助票务优化方案;在既有自动售票系统的基础上,增设远程协助与交互服务器,对自动售票机和工作人员服务终端进行优化设计,改进了自动售票机的用户交互界面,为旅客提供可与客运服务工作人员直接沟通、便捷获取信息咨询和远程协助的服务渠道。概述京张高铁自助票务系统构成、服务终端硬件构成及系统功能设计,总结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音视频通话、信令控制、呼叫排队、远程桌面控制等关键技术。目前,该系统及相关设备已在京张高铁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水平,丰富旅客线下购买车票支付方式,在铁路客票系统引入扫码支付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既有支付系统,采用异步通知服务和自适应轮询技术,设计实现了扫码支付在铁路售票窗口和自动售票机上的应用。通过分析支付方式应用和使用数据,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后续引入其他第三方支付方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1概述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建成,拉开了我国铁路自动售检票系统发展的序幕。自动售票机作为自动售检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车站的日常运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动售票机实现了旅客购票自助化,改变了长久以来人工售票的工作模式,大大降低了由人工售票带来的人力消耗,避免了人工操作引起的不必要的错误,提升了我国铁路的服务质量。2011年,互联网售票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针对全国铁路部分车站大屏余票查询耗时长、车站售票窗口及自动售票机余票查询请求响应慢等问题,利用快速查询、分布式缓存、多维度故障检测、分布式内存数据库等技术,设计并开发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可扩展性的铁路车站余票查询服务系统。该系统已应用在全国铁路的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车站大屏及集中电话订票的余票查询服务中,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亚德2000型多功能铁路客票机自动售票机系统由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与深圳市兴达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它融合了电脑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旅客提供了舒适方便的自助环境,并与铁路票务中心,银行交易中心联网组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售票网络系统。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功能齐全,使用方便。旅客能用100,50,10元纸币和1元,5角硬币购票;旅客能用银行卡(IC卡和磁卡)购票,并与银行交易中心联网;本机有50,10,5元纸币和1元硬币自动找零功能;旅客能方便地查询铁路票价和  相似文献   

8.
铁路无线售票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无线通信技术解决铁路移动售票问题是铁路客票系统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探讨在公共无线网络条件下如何开展铁路售票业务,概括地提出了无线售票系统的总体思路、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无线接入方案、与客票系统的接口等一系列问题。重点阐述了系统的接入技术、安全漏洞和必要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简称客票系统)是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由铁道部客票中心、铁路局客票中心、车站售票系统三级联网构成。客票系统规模大、子系统多,计划管理系统在铁路客票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计划管理系统在客票基础数据正确维护完成的基础上,具有实现列车计划编制、列车席位生成、列车席位调整、售票组织策略制定、售票控制策略制定等一系列功能。列车席位的正确生成和灵活调整保证  相似文献   

10.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是“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中之重项目,系统在总体结构上由中央,地区、车站三级构成。车站售票系统主要是面向售票的实时交易服务;地区客票中心主要是面向以座席为核心的调度控制和客运业务管理:铁道部客票中心主要是面向金路客运的宏观管理,营销分析.并保全路的联网售票。  相似文献   

11.
铁路客票系统中延伸服务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国内外计算机售票系统和延伸服务的基础上,提出客票系统中的延伸服务主要由多样化售票延伸服务、社会订票延伸服务和客运信息延伸服务组成,并就其中主要技术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并设计了以采用管理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的自动售票机网络方案;通过对互联网订票的多种网络方案的比选,提出在全路客票中心建立一个订票网站的互联网订票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订票的处理流程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对客运信息延伸服务的信息共享内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信息共享方案。  相似文献   

12.
铁路自动售票软件是运行在自动售票机内实现旅客自助购票的关键.面对售票流程和硬件驱动的不确定性,设计一个灵活的自动售票软件架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介绍了MVC和消息中间件的基本技术原理;接着,分析了自动售票的业务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消息中间件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自动售票软件架构.该架构体现了MVC的结构特点,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铁路客票系统的业务不断扩大,数据量不断增加,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售票速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数据库应用中的缓存技术是将频繁访问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则存入内存,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本文研究了Hibernate缓存机制,分析了铁路客票系统的应用特点,提出了铁路客票系统中动态的缓存机制应用模型,为提高售票速度和旅客满意度进行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列车基础数据维护是铁路售票组织管理的基础工作,分析当前铁路客票系统列车基础数据维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基于客票系统现有技术条件,总结经验做法,提出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维护工作中的思想,实现不同系统间基础数据互联互通。建议设计铁路客票系统数据核查工具,提高数据维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铁路客票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地区客票中心系统的设计与关键技术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区客票中心系统是实现我国铁路联网售票的关键,也是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1998年建设的重点。本文针对地区客票中心系统结构、数据组织、功能设置、技术关键、系统安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试点建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信用卡铁路自动售票机是铁路与银行共同推出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于社会的高新技术设备,主要用于持有信用卡的用户实现自助式购买通往全国各地的各类各次火车票。它通过邮电通信网络与铁道部统一规定的铁路计算机售票网络和符合人民银行金融管理要求的银行信用卡网络构成联网系  相似文献   

17.
客货服务     
铁路客票系统升级,火车票“变脸”细心的旅客会发现,最近购买的火车票样式和以前不一样了,火车票“变脸”了。这是因为铁路客票系统由4.0版本向5.0版本升级工作已在各个铁路局全面展开,并于8月底全部完成。铁路客票系统应用软件先后经历了1.0版本车站计算机售票,2.0版本地区联网售票,3.0版本全路联网售票,再到4.0版本。为适应铁路快速客运网建设和第六次大提速售票组织的需要,铁道部研究、设计和开发了客票系统5.0版本。新版本2005年12月在郑州铁路局进行试点,今年4月开始在全路全面推广。这次铁路客票系统升级后,火车票将由铁路客票中心全…  相似文献   

18.
为向铁路旅客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购票服务,结合当前铁路客票服务的现状,基于知识图谱构建知识库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智能技术在铁路客服领域的应用,推广自助应答服务渠道,设计了铁路12306线上智能客服系统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减轻人工客服的压力,提升用户个性化服务体验,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从互联网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售票技术发展奠定铁路售票改革基础以及车站售票组织呈现明显的数字时代特征等方面,体现出铁路售票组织面临进入大数据时代的新形态。分析目前铁路车站售票组织管理在管理模式、岗位职能、用工方式和客票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旅客需求、精益管理和互联网思维的角度,通过丰富客票服务方式、提升车站售票组织的效率与效益、拓展售票渠道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进一步促进铁路车站售票组织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铁路行业向现代化运输服务业的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铁路无线售票系统安全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实际需求,提出了适合铁路无线售票系统的安全理念,以成熟的技术、较小的投资代价建立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来保证无线售票终端与客票系统安全、高效地交易并可靠地工作。从智能卡用户管理、设置管理服务器和无线接入的连接方式三个方面详细论述铁路无线售票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密码技术在铁路无线售票系统中的应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加解密技术实现方案,并针对该系统提出了认证机制、密钥管理、备份恢复、加密防伪和日志记录等一系列应用系统安全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