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于2010年建立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用户的实际油耗普遍要比公示油耗高很多,且油耗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对大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公示油耗与用户实际油耗的平均值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其影响因素包括变速器类型、制造商等;用户油耗满意度与实际油耗及车辆功率成近似线性关系,其影响因素还包括车型级别、变速器类型、汽车的排量等。根据以上规律,可以由车辆的公示油耗对用户的实际油耗及用户满意度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2.
张雪钊 《时代汽车》2022,(9):59-60,116
车辆油耗仿真作为整车性能开发的基础,已经成为性能开发前期评估车辆性能的主要手段.为了提升车辆油耗仿真的精度,对影响油耗仿真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发动机万有特性数据的数据密度、仿真步长和电机效率数据分别进行分析,通过对多组数据分别进行实际仿真并分析数据,得出了各个因素对油耗结果的实际影响效果,可以为油耗仿真精度分析作定...  相似文献   

3.
精确的车辆瞬态燃油消耗估计是车辆节能控制研究的基础,稳态燃油消耗模型受燃油发动机的非线性工作特性、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车辆行驶的环境、车辆行驶状态、车辆负载等多种因素影响,计算的瞬态燃油消耗与实际燃油消耗偏差较大,现有瞬态油耗模型参数不易标定,因此本文中通过车辆速度与加速度构建了一种新的瞬态燃油消耗估计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求解,为进一步降低瞬态燃油消耗率的估计偏差,引入指数速度衰减的加权因子,即采用带指数衰减因子的最小二乘法求解油耗模型中的参数,并通过实车试验对瞬态油耗估计方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油耗模型可精确地估计车辆瞬态油耗,带指数速度衰减因子的最小二乘法可进一步降低油耗模型的油耗估计偏差,且估计精度受车辆行驶状态和道路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精确的车辆瞬态燃油消耗估计是车辆节能控制研究的基础,稳态燃油消耗模型受燃油发动机的非线性工作特性、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车辆行驶的环境、车辆行驶状态、车辆负载等多种因素影响,计算的瞬态燃油消耗与实际燃油消耗偏差较大,现有瞬态油耗模型参数不易标定,因此本文中通过车辆速度与加速度构建了一种新的瞬态燃油消耗估计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求解,为进一步降低瞬态燃油消耗率的估计偏差,引入指数速度衰减的加权因子,即采用带指数衰减因子的最小二乘法求解油耗模型中的参数,并通过实车试验对瞬态油耗估计方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油耗模型可精确地估计车辆瞬态油耗,带指数速度衰减因子的最小二乘法可进一步降低油耗模型的油耗估计偏差,且估计精度受车辆行驶状态和道路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考查实际使用情况下某并联HEV轿车的油耗影响因素,在16个月的时间跨度内组织28名实验室技术人员,每名驾驶者实际使用车辆2-4周不等,两辆HEV轿车进行自由和固定路线的实际日常使用,全程记录相关参数,对油耗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实际情况下车速、温度、空调、工作模式、主要系统等方面对油耗的影响情况。实际结果跟工况法测量的油耗存在差距,有助于对该车油耗实际情况了解。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车辆实际油耗进行预测,总结了车辆实际运行特征和设计参数中影响油耗的特征参数,并利用互信息方法确定了油耗敏感特征。以200辆车的试验结果为训练样本,以敏感特征和型式认证油耗为输入,车辆实际油耗为输出,建立了基于相关向量机的车辆油耗预测模型,并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对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与BP神经网络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优于BP神经网络等典型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借助大数据平台,以国内某款乘用车型为研究对象,提取了车型不同地区不同用户群体的油耗状态,分离出了高油耗客户群体油耗偏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油耗优化和验证。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车辆实际道路工况及油耗与法规工况及油耗差异较大,文章通过实际道路设计进行油耗验证和分析,用更加贴近用户使用的工况分析油耗影响因素的敏感性,通过采取相应的降油耗措施达到降低实际使用油耗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油耗客户群体的怠速工况占比较大;油耗对行驶平均车速、冷启动工况的敏感性较高;北方地区行驶工况恶劣是油耗偏高的主要原因;低温地区匹配雪地胎的油耗比匹配四季胎的油耗更好。  相似文献   

8.
油耗,是老百姓买车的一个关键因素,毕竟这和自己的腰包息息相关。工信部和厂家都会发布车辆的油耗,不过这与实际油耗难免会有差别。这次,我们选择了雪佛兰迈锐宝2.4与凯美瑞2.5两款车,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道路上,完成一次最接近实际的用车测试,这与车辆参数表上的很多数据无关,这次,我们的目标就是最真实的油耗  相似文献   

9.
基于通过车辆无线远程监控系统采集的天津市某公交线路6位不同驾驶员累计达2.5万km的车辆运行数据,分析了描述驾驶员驾驶行为的车辆相对正加速度、加速踏板行程分布和换挡切换速度分布3个因素对行车油耗的影响。再采用因子分析法将3种影响因素归纳成一个综合评价因子。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价因子与行车油耗的相关系数达到0.9,可作为驾驶员驾车油耗的有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汽车知识》2009,(6):65-65
我车的实际油耗为什么与厂家说明书的油耗相差悬殊,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厂家公布的油耗一般是理论油耗,是在规定的温度、风向、风速等客观环境中,车辆在平坦路面或在底盘测功机上保持某一速度(一般为60、90、120公里/时)时。  相似文献   

11.
针对JT 711-2008标准,补充匀加速油耗评价参数;建议用综合燃料消耗量评价时,至少要同时附上等速工况、匀加速工况油耗值及权重分配表,以使用户全面知情所购车辆的油耗特性。同时,根据实际分析营运客车在各种规定车速下的满载等速燃油消耗量权重系数与实际营运的差距,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通过AVL_Cruise软件搭建的车辆油耗仿真模型的结果准确性问题,文章重点研究了如何搭建优化AVL_Cruise软件油耗仿真模型及仿真模型中各个车辆参数对油耗结果的影响,并将其仿真结果与实车油耗数据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主减速比、仿真阻力参数、发动机万有及外特性曲线等众多参数,可使搭建的仿真模型的油耗仿真计算结果与实车油耗数据几乎一致。多次仿真试验数据与实车油耗对比的有效性直接表明了,后续可通过AVL_Cruise软件仿真模型对实车油耗摸底,并搭建油耗数据库为后续降低车辆油耗做好数据支撑准备。  相似文献   

13.
针对营运货车实际道路运行油耗及碳排放因子进行了测算,以不同载质量的125辆营运货车为试验车辆,采用车载测试方法采集了连续6个月车辆运行油耗、里程等数据,运用数据甄别筛选、正态分布检验、均值求解、误差分析、质量控制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测算出各类营运货车百公里油耗均值与偏差,并基于碳平衡方法计算出各类货车的碳排放因子均值。测算结果可用于对营运货车道路运行油耗和碳排放水平进行评价,及对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车辆静置温度和台架试验技师的操作技巧这两个噪声因子,运用DFSS对某自动档车型的节温器开启温度、换档点、怠速转速等参数进行油耗优化研究,通过模拟软件对油耗的模拟分析与实际试验结果的关联比对,不断优化分析模型,最终实车验证油耗目标的改进且结果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
很多商用车用户在购买车辆时都非常关心所购车辆的实际油耗情况,但一般是通过使用过该车辆的用户口碑中获得而不太相信企业产品样本中所说,2009年11月1日之后,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变,通过随车文件,用户可直接了解到选购车辆可信的油耗参数.  相似文献   

16.
简单介绍道路费用与效益研究的内容,浅谈车辆油耗的测定方法及车辆油耗与道路平纵面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世嘉油耗过高故障现象一辆东风雪铁龙世嘉三厢轿车,1.6 16v发动机、自动变速器,行驶里程116000km,用户反映车辆最近的油耗明显较以前高。故障诊断与排除车辆油耗过高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首先要通过路试等方法确认油耗是否真的过  相似文献   

18.
陈然  玥玥 《汽车导购》2007,(6):98-99
据了解,同一辆车、不同的开法,会造成油耗和车况上不小的差距,因此开车“多快好省”是每个司机的梦想。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马路上的实际情况又总是不尽如人意——毕竟马路不是为一个人、一辆车服务的。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自己车辆的优势、并以最小的油耗来取得最大的收益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小野FP-2140HA流量计的原理及油耗信号发送形式。通过美国NI cRIO-9012控制器、频率采集卡、模拟量采集卡、 CAN采集卡等搭建数据采集平台。利用LabVIEW软件编写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实现车辆瞬时油耗采集、模拟车速、脉冲车速、 PGS车速采集、 CAN信号采集、百公里油耗计算等,并通过电脑显示及记录。最终实现车辆道路及台架油耗的瞬时采集、记录与分析,为车辆燃油经济性优化提供有效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20.
汽车空调作为整车内部主要耗能附件,对用户实际使用油耗的影响巨大,有着很大的节能潜力。文章基于WLTC循环,采用不同试验方案,对多辆轻型车进行空调油耗,考察国内多款主流车型的空调油耗水平及空调制冷效果,验证压缩机排量和车辆前端密封导流对空调油耗的影响。结果表明:1)空调能耗占比较大,不容忽视,不同车辆的空调能耗占比总体分布在22%左右。2)多数车辆无法达到10min时头部平均温度达到23℃的要求,无法获得节能效果值。3)适当降低压缩机排量和增加车辆前端密封导流都具有一定的节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