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为了规范出租车运营,改善出行者候车环境,提高出租车经营效益,进行基于出租车出行需求特征的停靠站选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出租车出行需求时空热点的含义,基于样本出租车GPS数据研究出行需求的时空聚集特征,得到了出行高峰时段和出行热点区域.将出行需求作为依据应用于出租车停靠站选址,提出了基于最大覆盖的停靠站选址模型,同时结合出行者的不确定性交通行为和消费特点,在车站服务能力、出行者步行距离和计划修建数量等方面分析了模型的适用条件.实例区域的选址研究结果表明,以客观需求为依据的选址方法,可以更好地契合出行者的出行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规范出租车路边停靠的重要设施,目前出租车停靠站的设置较为随意、导致站点使用效果不理想,且对道路交通产生较大影响.针对该问题,根据出租车“招手即停”的停靠与运营特征,提出了满足出租车停靠站功能需求的四大选址区域.在此基础上,从出租车停靠站的站住选址、设置形式、配套设施设置等方面,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出租车停靠站设置方法,以指导出租车停靠站规划实践,进而提高出租车停靠站的设置合理性与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出租汽车驾驶员的就餐、休息、停车等服务需求,提高出租汽车运营效率并改善经营效益,有必要针对出租汽车服务站的选址方法开展研究。首先分析了出租汽车服务站服务需求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服务热点位置,以及采用分形理论分析服务需求分布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协调性,进而确定服务站候选点。然后建立了出租汽车服务站选址模型,将最大覆盖服务需求作为目标函数,将服务站建设数量、服务能力、服务范围以及覆盖需求比例等作为约束条件,开展最优化选址分析,并讨论了服务站提供服务能力与满足服务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以柳州出租汽车服务站选址调查为例,验算了模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结果表明:该选址方法可以较好地满足出租汽车行业尤其是服务场站的发展需求,并为城市交通设施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出租车客流的出行特征出发,指出当前出租车停靠规模预测方法的不足之处.根据交通出行需求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考虑位势因子、居民出行和出租车运行特征等因素,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的出租车停靠规模预测模型,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提出了预测模型的算法.实践结果表明,预测模型能较好地体现用地与出租车停靠需求的关系,客观反映出租车停靠站的的实际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排队论的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公交停靠站采取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措施,必须提高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以排队论为基础,将马尔可夫链嵌入公交车排队过程,假设停靠站为多条公交路线服务,公交车的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停靠站用于上下客的公交车服务时间为独立同分布,推导出了普遍适用的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理论模型,确定合适的停靠站泊位数量.通过仿真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而且证实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停靠站泊位数和公交服务时间变化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城市公交停保场站的选址方法,以公交停保场的服务能力和出行效率最优为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的城市公交停保场选址模型。首先,以满足服务能力要求的公交停保场可选点作为备选地址,选取满足公交车辆停车需求的备选场站方案;然后,以公交停保场的建设费用、首末站及枢纽站所有公交车辆到达停保场的总出行费用、总停放效率为优化目标,以首末站的停放需求、停保场的服务能力为约束条件建立公交停保场选址优化模型;最后,运用递归思想和运筹学相关方法设计该选址模型的求解算法,并通过对比各备选方案的适应度确定停保场的最优选址方案。结果表明,该多目标优化选址模型可以有效获得公交停保场的最佳选址,对于城市公交停保场选址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交停靠站往往成为所在路段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瓶颈,停靠站设置不合理,将会直接降低公交服务水平及道路通行能力.针对公交停靠站设置常见的问题,本文以兼顾行人及行车需求为原则,从停靠站位置选址、与交叉口的距离取值入手,提出交叉口附近公交停靠站优化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出租车GPS大数据的城市热点出行路段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个出租车 GPS定位点之间的时空间隔使得乘客上下车的位置必然介于一个线性区间内,据此提出轨迹线密度方法,用于在位置界限模糊的热点出行区域进一步搜索热点路段.利用成都市出租车 GPS数据,借助核密度估计分析出租车上下客位置的时空特性;基于轨迹线密度方法,计算了成都市春熙路商圈的路网密度值,划分路段热点强度,识别出了热点路段的位置,结合实际的出行需求分布完成方法有效性的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出行需求旺盛的城市热点路段,不仅可以为出租车司机寻找客源提供重要的参考,还能够在交通相关部门选择出租车停靠站的位置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具有深刻的影响,为探讨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城市 建成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的影响,本文构建了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以北京 市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基于交通分区空间尺度,利用出租车GPS 数据获取了交通分区 出行需求,度量了住宅类、工作岗位类及交通设施类等变量表征建成环境,进而研究建成 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的影响.通过传统最小二乘法的多元回归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与 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对比发现,空间杜宾模型的拟合度和解释力最优,研究建成环境对出 租车出行需求的影响时不能忽略空间溢出效应.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了 建成环境的住宅类、工作岗位类及交通设施类变量对出租车出行需求的直接效应、溢出 效应与总效应.本文力求掌握出租车出行需求产生的内在城市环境因素,为降低出租车空 驶率、实现出租车空间需求预测及分布均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出租车扬招点设置位置与出租车需求更匹配,建立了一个出租车扬招点选址模 型。首先通过对出租车GPS 数据的分析,获得出租车的上客点分布。然后建立数学规划模型, 将最小扬招点个数作为目标函数,以要求达到的扬招点服务覆盖率为约束条件。最后,利用已 知上客点位置分布,给定服务距离以及目标覆盖率,通过模型求得扬招点设置个数及位置。以 南京市新街口地区路网为例,在约5km2范围内,设定扬招点服务距离为300m、目标覆盖率为 85%,通过该方法求得需要设置11 个扬招点才能达到目标,并得到了具体的选址方案。之后, 进行出租车扬招点设置个数敏感性分析,结果可从服务质量和成本经济性两方面为扬招点设置 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公交运输的总体质量和效率,从站点距离、站点选址、站台形式、站位数、站点区域长度和站点候车亭六方面提出公交中途停靠站建设规划方法,提高公共交通和社会车辆运行效率,满足居民出行和线路停靠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的精确性,针对目前城市的公交运行现状,使用时空分布图分析了公交车在直线式停靠站的服务过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停靠站排队概率和停靠时间分布,推导了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对杭州市公交车停靠时间的分布函数进行了拟合,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程度最优, 2个交通时段的K-S检验值分别为0.083 9和0.050 6.用MATLAB编程得到不同分布参数下的通行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停靠时间对数平均值μ的增加,不同泊位数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减少了44.4%~47.3%;通过VISSIM仿真得到了停靠站的通行能力,模型计算值与仿真结果的平均误差为6.5%.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出租车招手即停的运行模式下,许多城市采用站点间距方法预测出租车停靠站规模,难以体现出租车停靠站的功能。从出租车停靠需求特征及其产生的源头出发,探求出租车停靠需求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的出租车停靠规模预测模型,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提出了预测模型的算法。实践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体现用地与出租车停靠需求的关系,客观反映出租车停靠站的的实际发展要求,预测方法科学、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交停靠站选址与平面布置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停靠站是公交车运行当中的重要节点,在城市主要地段人口密集区域,公交使用者的出行便利程度作为公交车停靠站站点选址的重要考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重心法定量分析及结合站点周围用地性质、客流量等多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一个公交停靠站微观选址模型并优化现有停靠站的布置形式,这对于新建以及现有公交停靠站的站点微观位置和平面布置都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充分发挥市域轨道的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吸引客流,对市域轨道交通衔接规划进行了探讨。首先,研究了市域轨道及站点的功能定位,将站点服务范围细分为5个区,分析各区的客流特征,从而提出规划策略,提供分层次的交通服务;其次,以琎琳站为例,200米范围内结合公交首末站、"P+R"停车场促进交通枢纽的形成,并通过廊道串联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提供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设置公交停靠站、出租车扬招点、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多样化的衔接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交通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16.
公交客流OD矩阵是/2-交运营调度的基础,精确的客流OD才能保证运营计划科学的制定,人、车资源合理调配。为了提高推算精度,本文提出公交客流OD矩阵受居民公交出行特征、公交停靠站附近的用地性质和停靠站换乘功能影响。采用K-S检验对居民出行站数进行分析,发现出行站数服从泊松分布。结合各停靠站的上下车人数,推算得到基于居民出行特征的客流OD。根据公交站点的吸引系数和吸引权,得到基于停靠站附近用地性质的客流OD推算模型。作者认为停靠站的重要系数与该站作为起始、终点和中途停靠的线路数有关,据此建立了基于站点换乘功能的客流OD推算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组合上述三种影响因素,得到最后的公交客流OD矩阵。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确实可以大幅度提高推算精度。  相似文献   

17.
卫星城市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也逐步增加,中心城市出租车数量的简单增加难以解决卫星城市的出租车交通出行需求.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针对区域出租车的运营范围、经营权使用期限、投放量、运营模式及定价方案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适合卫星城市的区域出租车方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城市居民出行强度和人口规模现状,运用增长系数模型预测规划期内居民出行强度和人口规模,进而预测出规划期内居民出行总量和乘坐出租车人口,随后利用出租车空驶率模型预测出租车的最佳数量。实例证明模型是可行的,通过确定出租车投放的最佳数量,有利于城市出租车的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铁路集中化运输的要求,基于铁路物流中心的层级特点,结合分层选址的理论和方法,以铁路物流中心覆盖的总需求最大化和物流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以各级物流中心数量、服务能力和服务覆盖范围为约束,构建了铁路物流中心分层选址-分配的0-1整数规划模型.最后针对铁路物流中心选址-分配模型的特点,设计了算例,并采用ILOG CPLEX软件进行求解.算例结果验证了该选址-分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论文针对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和出租车空驶率高的现状,提出了出租车合乘能提高人们选择出租车出行的频次,减少道路拥堵,提高出行效率。论文对出租车合乘进行了概念定义和合乘模式划分,分析了出租车合乘的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与信息反馈,建立了出租车合乘信息服务中心。论文划分了合乘类型,并描述了静态和动态的合乘流程图,并建立了出租车数量模型,采用Floyd算法计算整个网络中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问题。依据合乘出租车上的乘客数确定不同的合乘状态,在体现收费公平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乘计费模型,和解决了分级站点合乘组织及生活性合乘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