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衔接铁路客运站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闸机通过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衔接铁路客运站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进、出站闸机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地铁设计规范》中自动检票闸机的通过能力参考值的适用条件.通过对进、出站闸机通过能力影响因素的机理分析,对该类车站的乘客进行了分类,结合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闸机的实地调查,得到了车站的乘客结构以及各种类型乘客通过闸机的平均通过时间,据此计算三杆式闸机、门扉式闸机的通过能力,并进行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最后,简要分析了车站进、出站闸机配置数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地铁车站闸机通过能力和配置数量对提高车站服务水平有重要作用。针对两类客流性质不同的地铁车站,以西安地铁2号线两个车站为例,实地调查车站的客流结构比例及不同乘客通过闸机的平均时间,计算出两类车站闸机的实际通过能力,验证了《地铁设计规范》中通过能力参考值的使用范围,进而提出对两类车站闸机配备数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闸机检票效率影响地铁车站的整体通行能力,且作用于乘客等待时间来影响社会效益。为此,从系统优化的角度出发,以稳态条件下单位时间总费用为目标函数,通过研究北京西直门地铁枢纽A口客流出入站的过程,分析影响闸机设置的因素,以客流需求、空间限制、成本投入、疏散要求等为约束条件,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闸机设置进行优化研究,分别确定普通闸机与加宽闸机的个数。根据优化结果,为科学组织高峰小时客流出入车站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参考,检验实设闸机的合理程度。  相似文献   

4.
对郑州地铁二七广场站客流量、客流分布、车站容纳能力、出站闸机通行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客运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因车站初期规划客流容纳能力已不能满足当前乘客出行需求,需对现有出站闸机通道区域进行技术改造,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最大限度提升车站运营效率。主要措施为闸机通道数量的增加、迁移,并迁移客服中心,实现换乘区域空间、闸机通过能力的增加,满足近、远期客流出行需求,提升乘客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地铁10号线知春路站、花园东路站的车站形式选择为例,通过对其控制条件的分析,对地铁车站多种形式相组合进行研究。着重论述地铁车站站址周边地形对地铁车站选择形式的影响,在满足地铁车站的使用功能和运营功能的基础上,地铁车站建筑形式的选择要充分利用站址周边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提升地铁站台乘客输送效率,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检票闸机通行能力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为此,首先在甄别影响通行能力因素的基础上,将乘客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其次,在考虑超高峰小时系数以及乘客进站过程中存在的队列选择偏好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 自动检票闸机实际承载能力计算公式;最后,对南昌市地铁1号线的3种不同类型的车站进行实例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对上述车站自动检票闸机的每人次服务时间进行拟合,得到其分布规律及其实际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2010中国嵌入式系统战略发展论坛及上海嵌人式系统技术创新成果展”日前在上海举行。会议透露,上海部分地铁车站即将使用嵌入式系统技术对售检票系统进行升级。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赵时曼说,这种新型闸机最快每分钟可以通过35人,进出闸机的速度约可提高75%。  相似文献   

8.
与一般建筑物的人员疏散相比,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中的乘客在疏散过程中会受到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瓶颈约束,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急疏散问题,以实际车站为背景开展列车发生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试验,比较了步梯和自动扶梯在垂直方向的疏散效率,以及三杆式闸机与双开门式闸机在水平方向上乘客疏散的瓶颈作用状态。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自动扶梯在垂直方向上的疏散效率高于步梯;双开门式闸机较三杆式闸机在水平方向上的瓶颈作用较弱,通过能力更稳定。相关结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旅客疏散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并可为应急疏散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铁2号线车站闸机内部温升过高的原因,是由扇门电机及直流电源共同导致。对内部发热源实施技术改造。其改造要点为:通过在扇门电机上加装单向制动机构,使扇门关闭时电机不需要加入制动电源,不再产生温升并节省能耗;对直流电源的电路进行改造。与原闸机技术参数对比,改造后闸机在保证使用安全、高效的同时,在节能降耗、延长部件使用寿命等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紧急情况下乘客的安全,地铁各车站均安装有紧急按钮,用于控制闸机的紧急放行。介绍了闸机紧急放行控制器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闸机异常放行的主要原因,并对紧急按钮采用常闭接点和常开接点的优缺点做了比较。使用常闭方式更能及时发现故障,保证紧急放行时能及时响应。  相似文献   

11.
为简化乘客购票步骤及提升运营公司运营效率,提出基于移动客户端和第二代身份证的自动售检票模式。首先在移动客户端上购买车票,然后将订单中的信息发送至起始车站和目的车站计算机系统中,跳过TVM(自动售票机)上单程票的获取,直接运用第二代身份证作为乘车票务凭证。通过查询乘坐地铁的起始站点和目的地站点是否有该身份证物理卡号的订单信息来判断乘客是否已成功购票,从而确定闸机是否放行,最终实现乘客从购票到出入闸机的整个流程。该自动售检票模式能够很好地运用于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中,未来可在此基础上,引入信用评价体系及生物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对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沿线土地利用的性质结构、开发强度和次序,论述这些因素对客运量规模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以广州市为例,在充分解析轨道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区位和性质,将轨道交通站点分成10类,建立交通规划模型,对客流规模的敏感性和开发次序进行定量研究,对各类站点的周边用地性质、开发强度提出建议,对调整前后的客流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两者之间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从而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各类用地与客流的拟合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因素对客流的时空影响,为制订相关土地利用政策、合理组织站点客流提供依据。基于西安地铁4号线乘客出行特征数据,建立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的车站客流回归模型,量化分析了用地属性对车站客流的时空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因素对早高峰出站客流、晚高峰进站客流的解释力较强;土地利用类型对客流的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时间维度的变化与乘客出行目的有关,空间维度的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关。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相比,GWR模型能够刻画变量之间的空间异质性,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最大断面客流量是配置列车运力的决定性因素,但客流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将导致断面客流量发生随机变化,路网结构稳定时,其值服从某种统计规律变化。文章首先通过最大断面客流量数理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步骤,研究断面客流量的概率分布分析方法,掌握其内在变化规律;然后基于统计规律,建立适应客流变化的运力配置方法,提高运力配置计划的编制水平;最后以2011年北京地铁1号线双休日客流数据分析为案例,对最大断面客流变化趋势、运力调整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铁换乘站换乘方式适配性评价难题,提出总体技术方案并构建设施平均密度、能力饱和度、平均疏散时间等量化评价指标,以典型十字换乘站——沈阳地铁青年大街站为例,重点分析换乘方式能力适配性问题。通过车站客流仿真及指标计算评价,发现站台能力不足及换乘设施客流冲突等问题突出。因此,从行车组织及车站结构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其中压缩行车间隔仅能提升车站运能,但难以解决换乘节点客流冲击问题;而优化车站结构仅能减缓换乘设施压力,若同时实施,则能彻底解决能力不足和冲击性问题。建议大客流换乘站不采用十字节点换乘,应结合工程条件优先考虑T型或L型换乘。  相似文献   

16.
无锡轨道交通线网已经初步形成,但整体线网负荷强度偏低。为提高轨道交通规划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居民出行调查、地铁乘客出行特征调查、轨道交通 AFC 数据等多源数据,分析无锡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水平等,并与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线网的平均乘距为 8.4 km,可较好地服务于核心区与外围组团间的中长距离出行;沿线开发强度、居住和岗位覆盖率偏低,影响轨道可服务人群数量;与常规公交等交通方式衔接不足,降低轨道交通快速出行竞争优势。研究建议无锡市应重点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耦合,提高沿线开发强度,协调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效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既有动态OD(起讫点)估计方法在轨道交通线网中适用性不强的问题,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动态OD估计框架,并讨论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框架构建以自动售检票系统数据为基础,提取线网客流历史OD矩阵和进出站客流信息;结合乘客出行过程和历史客流OD数据,构建OD流和进出站客流间的动态流量关系;最后,通过分析客流需求和行程时间的分布特征,构建动态OD估计模型,并引入标准化均方根误差等指标评估OD估计模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存在客流结构复杂、客流增长迅速、车站容纳能力有限、客流路径存在瓶颈等特征。针对换乘站客流组织难度大、风险高的问题,提出换乘站客流控制组团概念,根据流量平衡原理及运能匹配计算方法,采用换乘站换乘客流量化控制方法,即从换乘客流来源考虑,通过线网客流压力共担,实现换乘客流在站点及时间上的精准控制,保证换乘站客流控制的精准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换乘站的运输服务质量,降低车站运营风险。在换乘站可预见性大客流的案例中,详细说明客流量化控制策略和计算过程,制定有效的预案和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换乘站大客流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19.
2020 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快速增长的复工复产客流,如何有效降低列车满 载率,确保乘客出行安全和运输生产有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着眼均衡列车满载率的 运营目标要求,以乘客出行需求为导向,通过分析线路客流时空分布特征,打破既有资源配置约束,利用不平衡 运输、多交路套跑等方式精准配置运力,探讨网络化运营的行车组织方案优化思路。创新的网络化行车组织方案 可有效解决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运力运量矛盾,在缓解列车拥挤、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企业成本,提供 实践推广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