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研究的主流看法:永乐年间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正使,六下西洋;依据清代地方志确认王景弘为今福建漳平人。经核查考析,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太宗实录》与清代地方志中都没有王景弘永乐年间六下西洋的记述,对前者未予支持;清代地方志中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的记载,明代地方志中已有;考其时间与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的时间段相符合,具有同时性。人无分身术,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就不可能又同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从而对永乐年间王景弘六下西洋说予以了否定。  相似文献   

2.
明代兵部编录的<卫所武职选簿>是研究郑和下西洋重要史料之一,本文从中摘录出郑和下西洋军官169人简略事迹,由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军官死亡数目不少,其中因病而死者居多;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与海盗陈祖义等作战地点除旧港之外,还有阿鲁洋和棉花屿洋;再次,<卫所武职选簿>史料进一步证实锡兰山战役是完全由亚烈苦奈儿"悖逆夺官钱粮"而引起的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3.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明太宗朱棣时期郑和六次下西洋的继续和终结。明宣宗朱瞻基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决策者和驱动者,郑和、王景弘为此次航行的正使。此次航行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以无敌的海军特混舰队为使团船队,以和平友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为指导。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担负着恢复和发展多个国家和明皇朝的朝贡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维护地区的和平;整修海外的基地;恢复和扩展东西洋交通航线;开展贸易,采购物资;促进亚非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物产等的交流与和平发展;巩固明朝在国际上主导地位的重要使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出使26国,时跨三年,是一次大规模的和平外交与航海活动,体现了"各敬顺天道,抚揖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明初郑和船队七次大规模的洋际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完成这一壮举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能够乘风破浪而行的远洋船只.对郑和下西洋船只诸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郑和下西洋史实本身,还与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等科技成就有关.但由于史料记载以及人们对史料的理解、释读等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谨就<明实录>中永乐元年(1403)至宣德六年(1431)有关建造、改造海船记录涉及郑和下西洋船只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现时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学者对郑和船队曾到达之地方,都有很多争议,对于宝船之尺度,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是源于&lt;三宝太监下西洋演义&gt;小说家虚构之论点.本人现找出了一些资料,希望可以解决这些争论.……  相似文献   

6.
《吴斌墓志铭》记载合肥人吴保驻守福州右卫及其子孙世袭百户的史实,涉及屯田、下西洋、卫所官职承袭等内容。尤其是明确提及吴铭"宣德中,选下西洋,遍历诸国"的经历,填补《卫所武职选簿》的缺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结合《明宣宗实录》等其他史料的记载,证实福州卫所官军与郑和下西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郑和宝船尺度争论由来已久,最近为筹备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要求复原宝船呼声愈来愈高.为此,许多学者不仅对宝船(大者号)作了详细技术分析,而且对&lt;瀛涯胜览&gt;版本也进行重新鉴定,发现郑和宝船尺度记载抄自罗懋登&lt;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gt;(以下简称&lt;西洋记&gt;)这部神怪小说.“这是近年来国内外船史学者在郑和宝船尺度研究上的新突破,必将促使人们在郑和宝船尺度研究观念上的更新,使我们破解郑和宝船尺度之谜看到了希望“.[1]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献丑于后:……  相似文献   

8.
弘治《兴化府志》保留的兴化卫官兵下西洋资料来源于贴黄文册,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而且,可以补充明代《卫所武职选簿》的缺失,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和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华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明清时期海外交通著作的有关记载,探讨郑和下西洋与华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分析泉州东西塔所用度量单位"丈",表明有必要用新的视角看待郑和宝船所用度量单位"丈"。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明史·郑和传》之郑和宝船与《明史·和兰传》之荷兰船尺度所用度量单位"丈"提出新的解读,即其1 "丈"≈1. 6米。据此换算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为70. 4米、宽"十八丈"为28. 8米。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五千料巨舶",也不是长度超百米的郑和宝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