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航海》2008,(6):13-13
日前,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双方同意相互开放主要对外港口作为直航港口。此举意味着,此前承担着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大量集装箱吞吐“中转”的石桓岛港口这项功能将消失。今年7月的“中国航海日”,陈云林就和台湾各大海运公司一起,详细商谈过两岸海运直航事宜,  相似文献   

2.
针对"陈汇会"会谈议题有关海运直航部分,大陆大幅开放包括上海等63个港口,岛内海运业者认为是相当善意的响应,乐观期待海运直航五年后有新台币千亿元以上商机。两岸已在预备性磋商达成海运议题共识,基于市场需求、货运便利与效率,大陆开放63个港口(含港区),台湾则开放11个港口(包括台湾本岛六个港口及小三通五个港口)。  相似文献   

3.
李照 《水运管理》1996,(6):29-31
两岸直航对厦门港的影响及对策初探李照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两岸直航的问题也将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拟分析两岸直航对厦门港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厦门港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享有对台贸易...  相似文献   

4.
日前,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联合主办的海峡论坛两岸直航圆桌会议在厦门顺利举行。交通运输部为进一步促进两岸海上直航,会上还发布了九项政策措施:增设5个直航港口(港区);宏观调控直航运力;便利两岸砂石运输;台湾直航航运公司享免税优惠;  相似文献   

5.
彭娟 《水运管理》2001,(10):34-35,30
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贸易由来已久,尤其是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两岸间经贸往来更加频繁。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间船舶直航一直未能实现。直至1996年 8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以第6号令颁布《台湾海峡两岸间船舶管理力法》,同时决定率先开放厦门、福州两港作为两岸间船舶直航的试点口岸。时至今日,在大陆港口中,除福州、厦门两港被交通部批准正式成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直航试点港口外,其余港口均尚未成为两岸间的直航港口。长久以来,两岸海运直航一直是两岸的航运和港口业界人士的共同愿望。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  相似文献   

6.
黄土荣 《中国水运》2009,(11):45-46
海峡两岸直航后,泉州港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直航对泉州港的影响,探讨了泉州港在直航背景下的战略:一是在坚持原来港口定位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泉台集装箱班轮航线和海峡两岸客滚运输;加大深水港开发力度,力争成为未来台湾进口大宗商品的转运基地。二是主动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发展和壮大临港工业。  相似文献   

7.
两岸全面“三通”后宁波港的优势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岸“三通”取得实质性突破,将两岸关系发展带入新的里程,对促进两岸经济关系转型升级,携手共同应对当前国际金融风暴具有重大意义。两岸“三通”中,海运直航一直是两岸制造、商贸和物流企业关注的焦点,在《海峡两岸海运协议》中明确指出。台湾将开放11个港口,大陆将开放63个港口,全面实现海峡两岸海上客货直接运输。宁波港位列首批对台开放直航口岸之列。实现宁波港对台湾海运直航,将一改以往“货通船不通”的通航模式.大力提升宁波港综合竞争力,为宁波市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8.
数字     
《游艇业》2010,(11):26-26
105尺:台湾超级游艇首次直航来厦参展 2010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帆船展览会将于10月29日开幕,届时组委会将迎来台湾多艘游艇。这也是台湾游艇首次直航来厦参展。虽然早前台湾帆船参与海峡杯帆船赛有过直航的先例,但台湾游艇直航厦门还是首例。  相似文献   

9.
《世界海运》2008,31(5):75-76
6月21日下午,福州保税物流园区与台湾基隆自由贸易港区业界代表团举行业务对接圆桌会议,双方在区域监管、货物直通、增值服务等十点对接思路上达成一致,并签署会议纪要,表示争取在海协会会长陈云林10月访台后迅速予以实现。这意味着福州与基隆有望成为率先实现海运直航的两岸港区。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两岸试点直航现状与近期运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97年4月19日厦门轮船总公司“盛达轮”首航高雄港,两岸试点直航正式起动。一年多来,总体运行状况良好,集装箱运量逐月增加,两岸船公司效益日趋好转。为实现两岸直航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然而,“试点直航”并不等于“直航”。台湾海峡两岸海上直航应该是“一个中国、双向直航、平等互利”。大陆有关部门早就公开宣称,一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上直航,大陆所有的港口均对台轮开放。所以,目前的通航运作方式,应该称为“海峡两岸船公司所有挂方便旗的船舶,双向定点中转航”。这只是暂时的过渡性操作方式。 一、试点直航的运营状况 台湾方面:开放高雄港的“境外航运中心”,大陆方面开放福州、厦门两港作为试点直航港。 大陆、台湾有六家轮船公司共12艘集装箱轮(限制400TEU以下)被核准参与从福州、厦门至高雄“境外航运中心”  相似文献   

11.
黄建设 《中国港口》2007,(10):16-20
<正>闽南"金三角"地区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南北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包括厦门市、泉州市与漳州市,三市紧密相连,组成了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区域。厦门港(含原漳州港)和泉州港为闽南"金三角"地区的重要核心港口,是我国东南地区的重要出海门户,这两港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实力的港口,在大陆与台湾岛经济贸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两岸的经贸往来和海上直航,并极大地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张榕 《中国港口》2001,(9):10-11
始于1997年4月的两岸海上试点直航至今已整4年,紧随其后的福州港砂石转口入台,也已整4年.其间,两岸船货业务有了很大发展,但始终受到台湾方面"三不"及"船可直航,货不可直达"的政策困扰,使得本可迅猛发展的两岸航运业务受到抑制,两岸货商、航商不能取得本可取得的较好公司效益.本文试图从4年来福州港与高雄港、基隆港等港口船货运输状况,从船方、货方、港方之需求来论述"直接三通",才是两岸试点直航的发展大趋势,也是两岸民众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13.
福建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与台湾最近距离只有68海里,两岸隔海相望、一衣带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让福建成为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前沿平台。两岸海上直航开通后,直航船舶通航数量、船舶种类和客流量骤增,海上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的责任更重、任务更艰巨。福建海事局作为服务两岸直航的先行者,在两岸直航方面先行先试,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直航极大地支持了两岸经贸发展,给两岸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  相似文献   

14.
葛文华 《航海》2009,(2):F0004-F0004
高雄港是台湾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世界集装箱运输大港之一,已开通两岸直航。明朝后期,这里曾是一个小渔村,1858年开口通商,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发展。高雄港第二港口的港嘴左右两侧,矗立两座以“高”字为形状、非常有创意的信号台,成为港口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中国港口年鉴》坚持质量是年鉴生命这一主线,紧紧抓住中国港口发展的特点,锐意改革创新,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中国港口的新变化、新进展和新发展……泉州有山,曰清源、桃花、紫帽;有水,曰晋江、洛阳;有海,曰泉州湾,从泉州湾启锚扬帆,北可上福州、马祖,南可下金门、厦门,直航可抵祖国的宝岛台湾,当然也可以走向更辽阔的疆域和更遥远的彼岸。泉州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公元六世纪的南朝,就有与海外交通往来的历史记载。  相似文献   

16.
曾强 《中国港口》2011,(8):45-45
<正>台州大麦屿港至台湾基隆港海上客运直航定期航班迎来开通周年。从去年开始,"中远之星"轮定期航班已营运99航次,总运送旅客42806人次,其中进港21236人次,出港21570人次。自去年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对台湾海上直航工作取  相似文献   

17.
马继列 《水运管理》2008,30(10):1-3
海峡两岸海上直航涉及诸多方面,船舶挂旗方式是其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船舶挂什么旗表明船舶登记什么船籍,船籍则影响到航线定位和进出对方港口的挂旗方式。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难题,寻求海峡两岸都能接受的挂旗方式,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3大离岛海上直航船舶挂公司旗的成功实践,为今后海峡两岸海上全面直接“三通”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海峡两岸海运协议》生效日的临近,作为首批开放的海运直航港口之一,天津港和各口岸部门将从港口生产、作业费用、口岸服务等方面为津台海运直航创造优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综合信息     
《珠江水运》2009,(5):69-70
水运 严禁班轮“零运价”竞争;汕头对外货运航线增至6条;广东首航台湾客轮拔锚汕头港。港口 湛江港开通集装箱国际直航航线;贵港港口货物吞吐量逆市仍然增长;钦州港10万吨码头疏浚工程开工;深圳港口启动“一卡两报”制。船舶 566亿元打造世界级修造船基地;新型沿海绞吸船落户江门;  相似文献   

20.
港口     
《中国远洋航务》2008,(7):95-97
福州港开通海峡两岸直航货运专用码头;辽宁实施港口战略振兴工业;中国最大输煤港口群将打破“一煤独大”格局;锦州港大边港整合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