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路》2017,(2)
首先对桥梁桩基逆作法复合基础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对逆作法复合基础的受力机理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复合基础桩土荷载分担比、总沉降及工后沉降的单因子影响因素分析,给出了影响逆作法复合基础受力性能的几个关键因素。然后从地质条件、上部结构及基础型式、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性要求等方面对扩大承台+桩、沉井+桩及沉箱+桩等逆作法复合基础型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形成逆作法复合基础适用条件判别流程,可供基础设计人员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砂性土中逆作法桩复合基础在水平静荷载下的承载特性,进行了模型桩系列试验,包括单桩、承台单桩、逆作法单桩以及高承台8桩和逆作法8桩。通过测试,比较分析它们在水平荷载下的位移变化,得出桩在水平荷载下承载特性,结果表明:逆作法桩基比普通桩基承载力高。  相似文献   

3.
对基础的处理是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桥梁的重点和难点,在这种土质地区研究桩土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本文以西部某高速公路中一座桥梁的桩基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原状黄土和强夯黄土与桩之间的相互作用,定量地分析了桩侧土沉降及桩侧土压力、桩侧摩阻力和桩尖沉降的分布规律。表明了强夯黄土对改善桩的受力条件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使用Mesri蠕变模型建立了考虑蠕变效应的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利用实测工后沉降,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建立目标函数,反分析得到桩底持力层Mesri蠕变模型参数。将反分析得到的计算模型用于估算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工后长期沉降,估算沉降较好地反映了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工后沉降的发展趋势,对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根据桩底土层的监测数据可知,传统计算方法确定的土层压缩厚度远小于实测压缩层厚度,根据传统方法确定的压缩层厚度计算得到的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工后沉降会小于实测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7,(4)
锁口钢管桩围堰在桥梁基础施工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深水逆作法锁口钢管桩围堰成套技术,解决了常规顺做法钢管桩围堰变形大、整体稳定性相对较低、适应水深浅等不足。以鄱阳湖二桥36号主墩深水基础施工为例,详细介绍了逆作法锁口钢管桩围堰的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对围堰进行数值分析及应力监测。该技术较好地满足了工程经济性和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6.
隔离桩施工对邻近高铁高架桥桩基的变形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舒 《世界桥梁》2012,40(5):54-58
盾构穿越邻近桥梁桩基时通常采用隔离桩作为地基主动加固措施,但当隔离桩与既有桥梁桩基相距较近时,隔离桩桩基施工会对桥梁既有桩基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依托杭州地铁1号线下穿沪杭高铁余杭南站高架桥工程,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钻孔桩和旋喷桩施工引起既有高架桥桩基的变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钻孔桩施工对桩基水平位移影响很小,对沉降影响较大,现场实测最大沉降为0.94mm;钻孔桩完成后,旋喷桩施工对桩基水平位移和沉降有一定影响,现场实测桩顶最大水平位移为0.5mm,沉降为0.6mm。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速度等参数,加强监测以减小隔离桩施工对既有高架桥桩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田安国  姚锦文 《公路》2005,(9):37-40
钢筋混凝土拱肋片石复合基础.能有效调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具有整体性好、刚度大、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等优点,在软土地区的中小跨径桥梁中使用,可代替桩基.如进一步与桩基础结合,可减少桩数、缩短桩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针对刚性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垫层相互作用特点,通过拟合桩土单元体竖向相对位移分布函数,引入弹塑性荷载传递模型,并考虑桩体的上刺与下刺变形以及中性点和桩土界面变形协调,对桩土相对位移变形形式、桩侧摩阻力变化规律、桩端土反力模型作一定的简化,建立出刚性桩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基本微分方程,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能考虑桩-土-垫层体系共同作用的柔性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最后,采用该沉降计算方法对模型试验及工程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柔性基础下与刚性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模式与桩土应力比有很大的差异,沉降计算值及桩土应力比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该方法计算工作量小,能够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河谷地区采用现浇薄壁筒桩技术对软弱土层进行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在总结介绍现浇薄壁筒桩的技术原理、技术特点及施工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了其质量控制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对现浇薄壁筒桩处理河谷地区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论表明,在河谷地区软弱土层中,现浇薄壁筒桩在稳定地基、控制地基土沉降方面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高速公路建造在陡坡地段的桥梁桩基从施工到通车全阶段开展监测,分析了在施工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和陡坡土体的位移分布和变化规律。然后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桩身位移的分布规律,并与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分析了坡顶荷载和桩身最大弯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临界施工荷载对控制桥梁桩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沉入桩基础作为一种独立的下部结构类型应用并不少见,但作为处理软弱地基土层的辅助手段,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怎样科学、经济、合理地应用沉入桩处治软弱地基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安一储油罐工程为背景,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采用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建立复合地基模型,模拟在储油罐工作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工作状态,以考察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同时进一步考虑桩长、桩径变化对复合地基性能的影响,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基础设计中,经常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底板或筏板基础形式。这两种基础形式在构造上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带柱帽的筏板基础与独立基础加防水板更容易混淆。该文分析了两种基础形式的计算和构造不同之处,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一座三跨58m双曲拱桥沉井基础被水严重冲刷后的病害,采用桩基础置换原有的沉井基础,组成一个庞大承台的深基础,从而避免冲刷造成的危害。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可供加固类似病害的其它桥梁时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对沉管隧道地基处理中两端陆域边界条件、纵横向荷载分布、地层受力特点、差异沉降控制及施工偏差等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在沉管隧道地基处理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多项目对比分析;总结给出了各种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并提出了沉管隧道采用复合地基方案时,设计计算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最后引用国内外已建或在建的沉管隧道工程复合地基应用的典型实例,进一步说明复合地基在沉管隧道地基处理中将会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作为软土地基处理中的新型刚性复合地基桩,除能提高复合地基整体抗沉降、差异沉降及抗侧滑位移能力,还能节约现浇混凝土40%、减少施工出土量50%、避免二次清淤运输的污染;这种技术通过带有中高频液压振动锤和专用夹具联合体,对内外钢护筒和桩尖联合体实施振压,快速被振沉到地下土层设计标高处形成可浇灌混凝土的内外钢护筒空腔体,它可适应不同的软弱土层和复杂场地施工。  相似文献   

17.
弹性地基板模态试验及地基动参数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脉冲锤击法进行了弹性地基上自由板的自由振动模态试验,并用Me scope软件分析传递函数,得到了7阶位移模态和应变模态。在此基础上,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总结了弹性地基板振动测试的场地经验。对用优质LR12-2元建立的厚板ADS1元进行了Vlasov地基上矩形板的有限元分析,同时对Vlasov地基上板的振型进行了分析,利用刚体模态进行了Winkler地基参数识别,并利用2阶频率,根据模态振型匹配的原则进行双参数地基参数的识别。结果表明:该有限元分析程序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地基板的振型呈模态密集区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龙喜安 《路基工程》2015,(2):137-141
针对佛山地区的深厚软土地基,以荔村站地段基坑开挖为例,分析了基坑围护结构计算模式,根据基坑开挖工况和施工顺序,按作用在弹性地基上的竖向弹性地基梁模型逐阶段计算其内力及变形。对深厚软土地基条件下基坑围护结构选型进行了分析,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和明挖法施工。拟设了基坑围护结构尺寸,运用理正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了基底加固深度、连续墙嵌固深度和支撑间距条件对基坑整体抗滑动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和抗隆起稳定性、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内力的影响,优化了满足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的围护结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有些桥梁桩基在复杂施工条件下,用常规方法无法施工的情况,文中对既有群桩基础进行优化设计,将群桩基础与悬臂梁联合构成组合基础,并对悬臂梁、承台和桩基进行了承载力、抗弯及抗剪能力的验算,论证组合基础安全性及可靠性,解决了在复杂条件下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20.
载体桩是一种新型的桩基施工工艺,具有承载力高、变形小等特点,将载体桩复合地基技术引入高铁路基的地基处理中,将给高铁路基的地基处理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通过载体桩的处理设计方案、施工工艺、重点测试结果(复合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桩土应力)、以及桩间土处理效果等方面介绍了载体桩复合地基在高速铁路液化土地基中的加固效果,为今后的铁路路基设计提供经验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