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讲述了在汽车制造公司中生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对当前汽车企业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汇总了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对其他企业的生产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济波 《汽车科技》1997,(6):38-42
根据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特点,提出了MRP是实现准时化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MRP首先应用于汽车装配生产控制,抓住了企业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符合企业的现有条件。提出了MRP应用于汽车装配生产控制的途径及其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过程、生产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对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的检测现状,介绍了长安大学质量控制研究所开发研制的"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监控器".通过将其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的实际施工中,得到了比较稳定的沥青混合料生产数据,为建设优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自动化生产单元或全自动生产线是进行高速、高效、高质量涂装生产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涂装生产中采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是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趋势.轿车公司直属涂装车间涂胶作业采用了4台KUKA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全球生产系统?全球化的市场需要我们向客户提供更能增值的产品,所以客户对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生产系统。斯堪尼亚多年来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布点了多家生产基地,这些生产基地共享一个生产系统,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生产系统。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过程,提出了集料、燃料、设备和生产过程等对加热成本的影响,为沥青混合料生产中节约能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某柴油机生产装配线的要求,引入并完善汽车产品设计BOM数据管理构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柴油机一体化数据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该柴油机生产装配线的信息管理、质量追溯及生产控制问题,满足了生产装配线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重点分析了生产调度系统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生产调度工作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即合理组织、统一指挥、全面协调、及时纠正、系统控制等。最后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提出了现代制造业调度的合理化策略。引言生产管理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和生产控制,其中生产调度是生产管理领域内的关键环节。先进的调度技术,其本质就是信息技术、制造工艺技术、自动化物流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的有机融合,具有系统、通用、柔性、集成、智能、机电一体化等特点。1生产调度的内涵、作用及特点1.1生产调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下达的发证计划和中汽联组织制订的《汽车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各有关汽车生产企业都按要求积极进行了准备,并按规定提出了申报,经汽车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相似文献   

11.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afety the bottleneck in the operation of computerized systems currently appears to be the softwa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software an independent assessment of its quality has been advocated for several years. The assessment of safety critical software consists of a technical exa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a set of criteria by a body which is independent from the designer. These assessment criteria are derived from the standards which are in force,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experience. The objective of an assessments to verify that the product meets the specified safety and functionality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describe a combined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safety critical software. On the one hand, the process used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software is examined, and on the other the quality of the end product (software) is checked.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will present the position of safety critical software in the context of railway standardization as well as the main assessment techniqu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at used at Inret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will deal 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formal methods such as the B meth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afety critical software. The software assessment aspect will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assessment of the product — analysis of the traceability of requirements, integration and validation of safety properties. The paper ends with a brief account of the extr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etrics for a formal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criteria used to assess the process are rapidly described. This approach has been used in the framework of an Esprit project known as Cascade (Cer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afety Critical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章志刚 《路基工程》2018,(2):188-192
为了研究在强度折减法下的掌子面稳定性问题,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把切线法引入刚性块体的非线性破坏机制,同时结合强度折减理论,构建了掌子面安全系数上限解的目标函数。运用Matlab中的fmincon函数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获得掌子面稳定安全系数的最小上限解,并研究了各参数对掌子面安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埋深越大其安全系数呈线性减小;随着土体容重的增加安全系数呈减小趋势。此外,掌子面的安全系数对非线性系数m的敏感性也不同,随着土体容重的增加,非线性系数m对掌子面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3.
徐凌  黄宏伟 《隧道建设》2010,30(3):238-241
针对隧道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施作间隔时间短的工程特点,为掌握类似条件下衬砌受力变化的规律,分析二次衬砌钢筋轴力监测数据及相应的施工工况,研究隧道开挖、围岩蠕变、隧道衬砌刚度等因素对二次衬砌钢筋轴力变化的影响,如二次衬砌钢筋轴力变化曲线可分为2个明显的双曲线变化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受隧道开挖和隧道衬砌刚度的影响,围岩蠕变明显,在其作用下二次衬砌钢筋轴力明显增加,且轴力变化至少在1年后才趋于稳定,第一阶段大约持续33d,此阶段隧道衬砌刚度基本形成,而后二次衬砌钢筋变化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变化主要受围岩蠕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水库滑坡消涨带变形破坏机理,以物理模型试验为手段,基于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建立3种不同岩层倾角的滑坡消涨带试验模型。通过水库滑坡模型试验材料研制和库水位波动科学控制,实现水库滑坡消涨带失稳过程试验模拟,并从试验角度探讨水库滑坡消涨带变形特征和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初次蓄水过程中,坡表裂缝交角与基岩倾角呈负相关,交角决定了裂缝扩展方向,影响变形发展;滑床倾角越大,交角越小,裂缝越长,变形越大,塌岸越易发生;坡内孔隙水压力滞后性明显,随周期增大逐渐减小趋于稳定,水位波动速率会缩短坡体地下水响应时间;波动速率越大,坡内孔隙水压力变化速率越大,对水下坡体影响最大,坡体内速率差越大,渗透力越大,进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土体结构劣化及水的浮托力是引起滑坡模型前缘破坏的关键因素,而动水压力作用及有效应力减小导致滑坡由局部向整体破坏,呈现典型的多重滑面渐进式牵引破坏模式。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滑坡消涨带变形破坏机理,可为库水位波动触发牵引式滑坡的演化模式和力学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使管棚受力分析模型能更好地模拟管棚的实际受力状态,基于注浆加固区域的受力特性分析,提出了考虑注浆加固区整体性的管棚受力分析模型。考虑注浆加固区的整体性,对管棚超前支护体系进行受力特性分析,提出可表征注浆加固区整体性的特征参数。综合考虑管棚注浆加固区整体性的特征参数、开挖面前方松动岩土体的支撑作用以及初期支护变形滞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将管棚划分为二次衬砌段、初期支护段、开挖无支护段、开挖面前方扰动段和未扰动段;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模型,建立可考虑管棚注浆加固区整体性影响的管棚受力分析模型,并推导了管棚挠度和内力的计算公式。通过工程实例的对比分析,考虑注浆加固区整体性的管棚受力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数据,从而验证了构建管棚模型的合理性。基于建立的管棚受力分析模型,分析注浆加固区的整体性对管棚变形和内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加固区弹性模量可显著减小管棚的变形和内力。管棚的参数分析表明,在实际工程中,增加钢管直径不能有效降低管棚挠度和内力,减小管棚挠度和内力最有效的方法为合理布置管棚的安装间距和采取合理的注浆量。  相似文献   

16.
盾构施工中通过不断地调整区压控制盾构姿态,然而在实际中如果将各分区压力参数设置差距太大会发生盾构姿态偏差反而加剧的情况。结合某城市地铁下穿江河段时遇过饱和软土发生沉降的案例,说明在盾构本身出现沉降偏差时,由于区压调整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盾构推力不均匀反而加速盾构下沉的情况,对盾构推进的区压参数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盾构姿态持续下沉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分析区压过度调整对盾构姿态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根据盾构推进压力对于管片的反作用力,从力学角度分析盾构姿态的调整是盾构区压设置的调整原理,阐述盾构姿态形成的受力状态是盾构自身偏转量与成型隧道管片受力不均呈现逆向偏差的结果。二者的偏转量是相反的,当调整区压设置导致成型隧道偏转量大于盾构自身偏转量时,盾构姿态将呈现越纠越偏的现象,即为区压过度调整。该结论指出盾构施工过程中姿态调整的误区,并对盾构施工推进参数设置的合理性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7.
北京园博会具有客流到达集中、园内滞留时间长的特点,合理的园内设施规划与设计是活动期间行人安全性的重要保障。该文首先基于北京园博会高峰日客流分布规律,建立了园内各场馆的效用函数。该效用函数考虑了场馆之间的距离、场馆面积、两个场馆是否相邻、该场馆是否有特色四个因素。效用函数计算结果表明:锦绣谷、主展馆、园林博物馆三个场馆的效用函数最大。该结果与北京园博会的设计理念和主办方客流引导规划一致。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场馆可容纳的参观人数和平均参观时间,通过效用函数,确定各场馆之间的客流分布规律。该客流分布预测结果作为仿真模型的重要输入,构建了园区内客流组织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测试,采集了园内主要干道的断面客流量,对园内干道的道路宽度提出了分段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全面正确地了解快速路设计在不同间距出入口组合设置条件下,在不同的交通流量下对快速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厦门市仙岳路的运行状况分析,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及问题所在,对快速路设计中要重点做好的出入口位置、间距、组合形式及交通影响分析等进行研究探讨,并通过VISSIM仿真模拟不同间距出入口在不同交通流量下的运行速度。结果表明:交通流量的大小比出入口间距组合对快速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更大;快速路出入口间距设置对主线通行能力的影响与相交道路交通服务水平及通行能力密切相关;出入口加减速车道及辅助车道的设置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混凝土箱梁腹板开裂、跨中下挠等问题,提出一种装配式预应力可变桁架加固体系。该体系由可变桁架、预应力筋和固定斜杆组成,可变桁架通过锚杆固定于加固梁两侧,张拉预应力使桁架上顶加固梁产生反拱,以此来消除或减小梁体开裂和下挠等病害,随后用斜杆固定桁架形成劲性骨架,进一步提高加固结构刚度和承载力。首先对该体系进行介绍,然后设计4片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抗弯加固试验,对加固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体系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能有效抑制和延缓裂缝发展,改善加固梁的刚度和承载能力;此次试验中,加固梁的开裂、屈服以及极限荷载分别提高了107.28%、70.92%、74.55%以上;锚杆直径对承载力影响较小,但粗锚杆能有效约束端锚板滑移,改善结构整体刚度;端锚板对加固效果影响较大,加强型端锚板能充分发挥钢桁架、钢绞线强度特征,提高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尤其能有效改善其延性破坏特征,极限挠度提高60%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软土基坑工程开挖的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针对软土基坑开挖中普遍存在的开挖深度以及空间效应,考虑分区开挖与挡墙加固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以上海市五坊园基坑工程为背景,进行开挖过程中基坑及周围环境动态响应的追踪研究。采用现场设点实测的方法对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位移、支撑轴力、立柱隆沉及邻近管线位移的变化规律进行监测,并将实测数据与类似条件的软土基坑开挖工程进行对比,分析施工过程中软土基坑自身结构及周边管线的变形特性,探究开挖深度与空间效应对不同位置基坑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坑施工对围护墙体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和深度效应;浅层土体开挖时(2 m深度范围内),基坑侧移空间分布主要受开挖顺序、土层性质和基坑阳角等因素影响;深层开挖时,基坑侧移体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第1道支撑主要受土层流变影响,轴力在第2道支撑拆除阶段达到最大;由于底板硬化作用,第2道支撑轴力在底板浇筑阶段先增大后减小;基坑开挖卸荷会导致围护墙和立柱桩产生向上的位移,由于更加靠近基坑中心,立柱隆起值大于围护墙隆起值;基坑开挖深度越深,附近地下管线的沉降速率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