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刑事损害补偿是由国家对无法取得刑事损害赔偿或赔偿极度不足的被害人给予一定资助的法律制度。其理论依据是国家责任说、社会福利说、命运说、法制完善说。我国应当吸取国外的立法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损害补偿制度。我国的“刑事损害补偿法”应当在补偿原则、补偿范围、补偿程序、资金来源等方面作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案件进行勘查、调查后,对交通事故基本事实、形成原因和当事人应负交通事故责任的专业性调查结论,同时也是确定当事人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的重要证据之一。“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宪法应增设几项公民的刑事程序权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通过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法治国家的标志。而公民基本权利中最重要的是涉及保障公民人身自由和安全的权利,即公民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权利。参考国际人权公约和各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宪法第二章应当增设无罪推定、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等几项重要的刑事程序权利。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认定的现状 (一)事故当事人责任认定的性质 我国目前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办理分为两个阶段:一为由交警执行的事故处理阶段,包括调查取证、事故认定、行政处罚、民事调解;二为由法院执行的诉讼与审判阶段,包括民事、刑事的诉讼与审判。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下称《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有关配套法规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对交通事故事实和形成原因作出认定,并确定当事人责任。如何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法律法规做了原则性规定,  相似文献   

6.
"先刑后民"原则的实践困境及其理论破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刑后民"原则在我国现实司法中遭遇实践困境,进而在学理上遭到普遍的合理性质疑.为此,需要澄清几个观念上的误区一则"先刑后民"原则在内涵上包括位阶上和位序上的优先性,二则并非我国所独有,而是一项具有普适性的司法原则;三则"先刑后民"原则的价值基础并非旨在彰显"公权优先"的价值理念,而是重在刑、民程序冲突的理性解决.同时,还应当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的保障一是以程序选择权为基础改造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二是加强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适用;三是积极构建滥用程序的制裁机制,防止当事人恶意启动程序.  相似文献   

7.
保险合同的成立对于判断保险合同是否存在、认定保险合同是否有效、判定有关当事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有着重要意义。保险合同成立后,双方当事人就受保险合同的约束。保险合同的成立应当适用承诺生效的标准。当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保险人同意承保,双方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保险合同成立。保险合同应是非要式合同,不应规定为要式合同。保险单是保险合同成立的书面凭证,除非双方当事人有约定,否则保险单不应作为合同成立的要件,保险单可在合同成立之时或之后签发。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关于刑事二审案件应开庭审理的规定留有缺口,既不合理、又不科学,也不符合我国基本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作主张对刑事二审案件应一律开庭审理.同时还应从立法上和审判实践.认真解决二审案件开庭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我国的刑事政策体系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基本刑事政策,‘‘严打”刑事政策和。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则为具体刑事政策。甘肃、青海和西藏都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刑事政策的适用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既要廓清三种刑事政策的契合之处,更须认知其殊异之别,应参酌犯罪态势、社会情势、民族心理、民间习惯法等因素,创新刑事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战行理路。  相似文献   

10.
证人是刑事诉讼参与人之一,就证人证言来讲,它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且为大多数刑事案件中的关键证据,同时对法庭质证,认证起重要作用。但证人拒证已成为困扰我国司法界多年的难题,本文根据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结合外国刑事诉讼中的有关证人制度,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制度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交通事故责任者的偿还能力属于民事赔偿能力,用刑罚来代替民事赔偿责任与刑法的基本原则相矛盾,无法准确认定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对于交通事故的处理没有任何意义,也严重影响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办理.应当按照刑法的规定,追究造成一定数额财产损失的责任者的刑事责任.对于交通事故造成他人人身伤亡的善后处理费用或财产损失无赔偿能力的,应当寻求其他途径补偿交通事故受害者.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修订势在必行,在修订过程中应遵循若干基本原则。在具体制度方面,提出从受案范围、诉讼类型、当事人制度、审查范围和标准、举证责任、审理程序等方面进行全面修订,建议借鉴外国,尤其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刑事政策自身功能和结构的考量,刑事政策的政策性与法律性的内在紧张始终存在。刑事政策游走于政策和法律之间,对其法治边界的扩张或紧缩,应关注对犯罪反应的有效性和正当性。以和谐法治为统领,架构权力(权利)的法治化博弈机制,在冲突中寻求平衡,于平衡处保持和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通过法治要素的不断提升,根据宪法和"良法之刑法",在立法和司法两个场域实现刑事法治和善治。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即把医疗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给了医疗机构。文章分析了医疗侵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自身存在一些不足以及实施后给各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日本对《禁止垄断法》作了重要的修改,该修正案于2006年1月4日生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修改了征缴课征金制度(包括增加了征缴课征金的计算比例),引入了宽恕制度和在刑事调查中采取强制措施的制度,并修改了听证程序。它显著增强了公正交易委员会执行禁止垄断法,制止和消除反竞争活动——特别是核心卡特尔的能力。这些修改对促进日本竞争政策,开创反垄断领域的新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将来的进一步发展中,需要注意加大对卡特尔行为的处罚力度,但对实施了不公正交易方法的行为的企业不应该处以征缴行政性的课征金或刑事的处罚。  相似文献   

16.
犯罪污损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导致某种社会关系的断裂。欲修复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须架构良性运行的治理模式。犯罪综合治理是我国的基本模式,但对甘青藏等民族地区的犯罪治理,在制度安排上应高度考量当地实情,遵从刑事法律谦抑原则,秉持法律多元主义立场,彰显刑事法的实质理性,改造和调适诸如刑事习惯法、乡约村规等具有"地方性知识"的解纷资源,通过适度变通刑事法律、分区治理、积极展开犯罪预防、制定并实施公平详备的社会政策以及有效整合社会资本等途径,均衡各方主体利益,形塑符合本土需求和民众认同的压力疏导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任何改革都需要遵循一定的价值,这决定着改革的其他价值设定和改革的目标、步骤和方法。保障人权就是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价值。这决定着改革在保障人权的前提下追求公正、效率、平等的实现。与国际人权公约相适应的同时,要求改革本身的合法化和程序化,并实现我国刑事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90起典型误判案件的经验分析,发现转型中国的刑事司法在程序运行方面,具有错误演化的重复性、辩护功能的次要性等异化特征;在证据使用方面,具有证据收集的非法性、证据效果的间接性、证据认定的随意性等异化特征;在权利救济方面,具有救济原因的偶然性、救济渠道的阻滞性、救济方式的博弈性等异化特征。刑事司法程序的异化引发了受害主体的多元性、危害程度的深远性、赔偿救济的有限性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而这些异化现象,必须通过制度与条件的双重改进方可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