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关角隧道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补、径、排特征;详细计算了隧道涌水量,根据洞内、洞外、斜井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防排水措施;并对搞好特长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防排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在建的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对隧道防排水原则、防排水系统设计、防排水材料室内实验及防排水系统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预埋可重复注浆管、设置渗水盲管检查井等工程措施,使隧道防排水系统具有可维护性;通过室内试验,提出了防排水材料抵抗海水侵蚀能力的检测方法及标准,并提出了隧道防排水系统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钻爆法海底隧道环境和地质条件差,隧道通过的风化槽、断层破碎带等软弱破碎围岩含水丰富、水头高,施工中极易发生坍塌和涌水突泥,运营中二次衬砌结构容易出现开裂和渗漏水。结合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过海段隧道钻爆法防排水设计和施工情况,阐述和分析了隧道防排水的主要方法及技术措施,提出了提高海底隧道防排水质量的建议,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现行设计规范和明挖隧道工程案例的调研,文章总结了变形缝防水做法和设置依据;在变形缝防水以"堵排结合"为原则的基础上,对于临海隧道和水下隧道,采用可排式变形缝止水带,可以增强防水效果。结合拱北隧道明挖段工程地质条件和防水要求,将可排式止水带结构运用于变形缝防水中,并在隧道内侧设计排水管道连接,以作为渗漏水的排水路径,该优化设计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拟建高尔寺隧道为国道318线改建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为单洞双向行车特长高海拔越岭公路隧道。目前已建成的类似工程样本少,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没有避难设施的相关标准;针对寒冷地区隧道防冻胀设计只对防排水提出了要求,没有衬砌保温设计的相关对策;施工规范也缺乏高寒地区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要求。文章基于高海拔季节性冻融冻胀、单洞双向行车特长公路隧道特征,通过论证选用了隧道技术标准、平纵线位和路面结构型式;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类似工程是否设置紧急逃生通道和结合运营通风方式的基础上,本隧道设计采用了车行平导,并对平导压入通风纵向分段数和横通道的连接方式进行了优化;制订了仰拱之下深埋中央排水管和衬砌外贴保温层的防冻保温措施;参考其它行业引入冬期施工的定义和要求,制订了高原施工供氧方案。  相似文献   

6.
对地铁隧道防排水型式进行合理的评价及选择,是减少运营期间隧道渗漏水的有效途径。以往对隧道防排水型式的选择基本上都是采用隧道涌水量这一单一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尚缺乏对排水型式的综合评价系统研究。文章在已有地铁隧道防排水设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AHP法的地铁隧道防排水型式判断系统,建立层次分析评价数学模型,确定影响地铁隧道防排水影响因素的层次指标权重,根据建立的防排水型隧道的判断准则及标准,实现防排水型式选择的定量化。工程实例表明,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实际情况相符。由于影响因素的隶属度和权值依赖于评估或经验,其推广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并结合实体工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随着隧道建设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和对防排水规律认识的加深,我国隧道防排水技术逐步发展。通过梳理隧道防排水技术及材料发展历程,可大致将其分为建国前无防排水设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压浆防水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以排为主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至今“防、排、截、堵结合”阶段共4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防排水设计重心以及防排水技术措施的产生过程进行总结。随后,阐述目前隧道防排水系统组成的现状,并对防(排)水板、排水盲管和衬砌接缝防水止水带进行重点介绍。最后,从设计、材料、施工3个方面对未来几年隧道防排水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公路隧道渗漏水原因及改进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公路隧道渗漏水现象的调查和原因分析,从设计和施工角度提出隧道防排水的改进工艺和处理渗漏水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青岛胶州湾隧道一些工程地质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岛胶州湾隧道海域段水下地质勘察极为困难,工程地质情况众说纷纭。部分人认为,湾口一带因存在湾口断裂、片麻岩、火山构造等地质条件,其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程度、水文地质条件之差、安全系数之低位居目前世界上现有海底隧道之首,引起了社会和建设者的广泛关注。为此,作者通过陆域段的施工实际及对相关资料分析,对隧道的地质断裂、火山口构造、透水性等地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充分论证和评估存在的地质问题、增设超前支护及预注浆、配备足够的抽排水设施、二次衬砌紧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受反复冻融影响产生的渗漏水危害展开研究,在这一特殊地质条件下富水隧道中防排水的施工技术研究中,与普通隧道相比,渗漏水是隧道施工和营运期主要病害之一,易造成二衬开裂和渗水,从而影响其结构和行车安全。本文以花石峡至久治公路雪山1号隧道工程实例,对隧道富水段的的主要处理技术及集中出水段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反复探讨和论证,优化施工方案,完善防排水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可避免隧道受到渗漏水的侵害,治水效果良好,可为类似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寒冷地区,隧道常常会发生冻害,直接威胁隧道结构及行车安全。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寒冷地区运营隧道防寒保温防排水设计措施,并对隧道冻胀病害情况进行了分析;从隧道结构、围岩、防排水系统防寒保温以及隧道防排水系统等方面,对寒区隧道防寒保温防排水的综合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阐述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质量通病及施工误区,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对从事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在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隧道防排水系统是隧道重要的防排水措施[1],而高原寒区隧道渗漏水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隧道结构在渗漏水的长期作用下,将极大地降低了其内部各种设施使用寿命和功能,恶化了隧道的运营环境,为隧道结构带来了安全隐患。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2],而防排水质量检测则成为了防排水质量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隧道工程防排水质量检测关键技术在高原寒区的应用需要总结、研究与探讨,研究成果对防排水质量的把握以及施工反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山岭隧道大多采用的"半包"防水方式,可较为有效地降低衬砌背后水压荷载作用,但同时造成地下水资源的大量流失。文章通过建立隧道瞬态渗流模型,分析了"半包"防水条件下隧道施工及运营过程中隧道排水流量及水位变化规律,以及运营过程中衬砌背后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了帷幕注浆和径向注浆两种方式不同工况下不同注浆范围及参数对排水流量、水位变化及衬砌水压荷载的影响效应。数值分析结果和工程实践表明,地层注浆加固既可降低衬砌背后水压荷载,又可减少地下水资源流失量,从而可以实现隧道与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双赢"影响效应。文章最后对"半包"防水条件下仰拱是否设置排水系统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富水隧道防排水问题,保证富水隧道的结构安全,首先,阐述高海拔地区富水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及关键问题,其次,深入分析相应的防排水施工技术应用,再次,详细探讨高海拔地区富水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最后,提出应用防排水施工技术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铁路隧道防排水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铁路隧道的防排水现状,指出了目前在防排水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进行了具体分析,在防水类型的选择、地下水处理、衬砌外围结构防水、内衬砌防水等方面提出了铁路隧道防排水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隧道工程属于特殊工程,其自身建设系统相对比较隐蔽,在许多隧道修建的过程中会出现排水堵塞等问题,如果不在修建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设计和清理工作,则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相关人员应该深入分析隧道防排水系统自身的堵塞原因,还要在相应的现场做好设计与施工工作,如遇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反馈,同时应合理地做环向排水工作,检查横向排水检查口,以此提高排水管标高,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手段,以此解决隧道防排水系统堵塞的问题。围绕云南某处在建高速公路隧道排水做出分析,然后指出了排水系统堵塞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现场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粤赣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防排水设计与施工工艺。粤赣高速公路通过采取将隧道初期支护防水和二次衬砌防排水体系相结合,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按照“以排为主,防、截、排、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的防排水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公路隧道防排水设计采取"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达到隧道防水质量可靠的目的,隧道结构防排水设施措施由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在复合式衬砌之间设置土工布加防水板和隧道两侧的排水沟组成完善的排水系统。本文浅析了隧道复合式衬砌防排水机理,并就隧道防排水施工工艺重点进行了概述,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隧道防排水施工为公路隧道施工的关键工序,可影响隧道施工的安全及使用寿命。文章以某富水地段隧道工程为背景,结合隧道防排水设计,介绍隧道防排水施工控制要点、质量通病及处理方案,以期提高隧道防排水施工质量,为类似隧道防排水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