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组织,是企业获取外部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研究文献的梳理,探寻现在研究脉络,明确现在研究重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2.
7月11日,中国江门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布成立.该战略联盟由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和江门市兴江转向器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组成.该战略联盟宗旨是,积极落实中央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集成创新资源,引导和支持企业突破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同时积极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战略联盟成立后,将有利于促进摩托车零部件行业技术进步,建立华南地区摩托车零部件行业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基地,以及技术创新资源的集成与共享通道.  相似文献   

3.
2007年底,由6部门推动、12单位参与,以“协同合作、推动创新、共赢共荣”为宗旨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成立,标志我国汽车行业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进行重点共性技术创新与成果共享的联合舰队正式起航。科技部相关领导指出,汽车轻量化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引领国家战略产业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
去年底,六部门推动,12单位参与,以“协同合作、推动创新、共赢共荣”为宗旨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成立,标志我国汽车行业整合及上下游产业资源进行重点共性技术创新与成果共享的联合舰队正式起航。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李新勇指出,汽车轻量化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引领国家战略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突破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5.
《轿车情报》2008,(2):183-183
近日,以“协同合作、推动创新、共赢共荣”为宗旨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宁波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我国汽车产业第个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志着我国汽车行业整合行业及上下游产业资源进行重点共性技术创新与成果共享的联合舰队正式启航。  相似文献   

6.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国家科技部首批试点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联盟单位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同时也带动了越来越多联盟外的相关企业开始了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工作,推动了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进步,受到国内外各类机构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配件》2011,(2):5-5
2010年12月13日,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上海汽车工业大厦505会议室召开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0年专家工作会议暨“十二·五”科技规划专家咨询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铭教授主持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学会动态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成立的“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指导和推动下,2006年底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下简称:中汽学会)提出建立“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轻量化联盟)。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中汽学会与科技部有关部门、行业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就该联盟的组织形…  相似文献   

9.
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来自于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是全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大课题,轻量化技术的开发、应用是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方向.目前,我国汽车行业轻量化技术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为有效集中行业资源,在新材料应用、轻量化结构设计、先进制造工艺等领域尽快提升,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2007年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自组建以来作为国内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进者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汽车工程》2007,29(12)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成立的"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指导和推动下,2006年底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下简称:中汽学会)提出建立"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轻量化联盟).  相似文献   

11.
由12家产学研及原材科生产单位发起的国内"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07年12月底在宁波宣布成立.科技部政体司一官员指出,该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引领国家战略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突破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进行浅析,提出围绕企业创新战略发展目标,从产业竞争情报、企业竞争情报和技术竞争情报三方面构建技术创新情报体系;在技术创新情报体系的支撑下,从需求与价值出发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图,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规划;根据技术创新实施规划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技术创新组织推动创新行动,并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以根据实施绩效不断优化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图。文章所论述的围绕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建立的技术创新情报体系、技术创新路线图、技术创新实施规划及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的“四位一体”技术创新体系,在作者所在的企业进行了一些实践。  相似文献   

13.
每周要闻     
《汽车与配件》2013,(2):6-10
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团参加澳大利亚"第五届亚洲汽车环境论坛"由中、日、韩、马、澳五国联合发起、澳大利亚汽车回收利用协会(ARAA)承办的"第五届亚洲汽车环境论坛"(5thAAEF),于2012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齐心协力,实现报废车辆有效环境管理的合作战略"。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了一汽集团、上海华东拆  相似文献   

14.
《汽车维修》2014,(7):48-48
6月13日.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受国家科技部委托组织专家组来到一汽轿车公司.对一汽集团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强度钢先进成形技术及其在目标车型上集成应用”进行了技术验收。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领导、专家验收组成员、集团公司规划部副部长田洪福等领导参加验收会。  相似文献   

15.
<正>"十二五"期间,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环保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改善、营销模式日渐多样化,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变化。日前,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现代化管理分会、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承办的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专题分会"新常态下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及产业链的管理"研讨会于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16.
张久英 《时代汽车》2014,(11):78-79
2014年10月31日,"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国际论坛"在首批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之一的合肥召开。本次论坛由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安凯客车承办,活动旨在通过国内外行业专家、上下游产业链和主管部门的深入探讨,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全面展示安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及商业化推广等方面的整合优势,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与配件》2010,(33):12-12
前不久,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长春召了开成立大会,包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司、北汽、上汽、重庆长安以及广汽等汽车集团等在内的侣家发起单位参加了联盟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8.
<正>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现代化管理分会组织承办的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专题分会"新常态下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与挑战",将于2015年10月27日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行业的上游涉及汽车制造、汽车后市场,下游涉及再制造、资源再生、危险废物处理等行业。近年来,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将对未来报废汽车回收再  相似文献   

19.
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状况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汽车轻量化问题已受到国家、企业和各研究单位的高度重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汽车整车与关键零部件轻量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展开,在这种背景下,讨论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状况及展望问题,要从轻量化定位方向和轻量化技术发展两个方面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代表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方向和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之间存在胁迫和约束的耦合效应,耦合点主要基于根本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和持续性创新,耦合机制的实现需要发挥企业集团的作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新兴产业人才计划,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产业技术扩散效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